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大全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個人經歷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個人經歷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出生在意大利北方艾米利亞-羅馬涅的歷史名城費拉拉。1935年,在波隆那大學取得經濟學學位之後,他開始為費拉拉地方報紙《Il Corriere Padano》寫作,成為電影記者。

1940年安東尼奧尼搬至羅馬,為雜誌《電影》(Cinema)工作。該雜誌是官方法西斯主義的電影刊物,由貝尼托·墨索裏尼的兒子Vittorio主編。而安東尼奧尼在數月之後就被開除。之後他進入羅馬電影實驗中心(The Centro Sperimentale di Cinematografia)去學習電影技術。

意大利導演。 20歲之前很傾心建築模型,後來著迷戲劇。曾經試圖拍攝精神病院的紀錄片,這壹經驗使他後來作品提倡內在的寫實主義,同時也預示著他以後的作品將關註人的精神狀態的病態和異化。1939-1940年擔任羅馬權威電影雜誌《電影》的編輯。在羅馬實驗電影中心短時間學習之後,開始撰寫劇本。 第壹部影片

1942年,他與羅伯托·羅塞裏尼(Roberto Rossellini)合作寫出《飛行員的歸來》(Un pilota ritorna)的劇本,也在Enrico Fulchignoni的電影《I due Foscari》之中擔任助理導演。1943年,安東尼奧尼去法國協助馬賽爾·卡爾內拍攝《夜來惡魔》(Les Visiteurs du soir,又譯為《夜間訪客》或《夜間來客》)。安東尼奧尼在1940年代開始拍攝短片,《波河的人們》(Gente del Po)是說在波河貧窮漁夫的故事(安東尼奧尼自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這些短片是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的風格,有著對當地居民的生活作半紀錄片的研究。

然而,安東尼奧尼的第壹部長片《愛情編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又譯為《愛情紀錄》、《愛情故事》、《愛的故事》、《愛情紀事錄》或《某種愛的記錄》,1950年)借由描寫中產階級而逃脫了新寫實主義。他繼續創作壹系列的影片:《失敗者》(I Vinti,1953年),是敘說在不同國家(法國、意大利與英國)所發生的青少年犯罪系列故事;《不戴茶花的茶花女》(La Signora senza camelie,1953年)描述壹個年輕的電影明星與她的墮落;以及《女朋友》(Le Amiche,1955年)敘述都靈的中產階級婦女。《公路之王》(Il Grido,又譯為《喊叫》、《流浪者》、《吶喊》,1957年 )重新回到工人階級的故事,敘述壹個工廠的工人和他的女兒。每壹個故事都與社會異化(social alienation)相關。

英語電影

安東尼奧尼接著與制作人卡羅·龐蒂([Carlo Ponti)簽約,使未來三部電影可以以英語發音而被米高梅公司發行。首先,以英國為背景的電影《春光乍現》(Blowup,又譯作《放大》,1966年),造成了空前的成功。雖然它處理“客觀標準的不可能性”這樣具有挑戰性的題材,但這部電影卻非常的成功與賣座,當然電影中明顯直接的性愛畫面也對票房有幫助。這部電影是由影星大衛·漢明斯(David Hemmings)與凡妮莎·蕾格烈芙主演。

在第二部英語電影《無限春光在險峰》(Zabriskie Point,又譯作《沙丘》、《紮布裏斯基角》或《死亡點》,1970年)中,安東尼奧尼第壹次將背景設在美國。這部電影雖然電影配樂包括了當時流行的藝人如Pink Floyd樂團(他們為了這部電影特別寫了新歌)、死之華合唱團(Grateful Dead)與滾石樂隊,但是卻沒有前作來的受歡迎。影片描述反傳統文化(counterculture)運動,但卻因新手演員單調的表演而飽受嚴厲批評。

由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第三部英語電影《過客》(Professione: reporter,又譯作《職業:記者》、《旅客》,1975年 )受到評論家的贊揚,但在票房的表現依然無力。這部影片許多年沒有在市面上流通,但是在2005年10月在部分的戲院檔期重新放映並且接著發行DVD。

晚年作品

1980年,安東尼奧尼拍了《奧伯瓦爾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這是壹部在色彩電子處理上的實驗:先用電視攝影機拍攝(使用625線、50圖場的格式),再轉成膠卷,跟壹般直接用膠卷底片拍攝的手法不同。這也是首度用電視攝影機(video)拍攝壹部長片,可說是數位電影的先鋒。該片由時常與安東尼奧尼合作的女星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主演,改編自尚·科克托(Jean Cocteau)的故事《雙頭鷹之死》(L'aigle à deux têtes)(尚·科克托於1948年拍過同名電影《雙頭鷹之死》)。

電影《壹個女人的身份證明》(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1982年 )在意大利拍攝,主題又再次處理三部曲系列的相同議題。

1985年,安東尼奧尼中風,讓他半身癱瘓,無法言語。然而,他繼續拍片,包括與文.溫德斯(Wim Wenders)合拍的《雲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又譯為《在雲端上的情與欲》,1995年),將他的四個短篇故事改編搬上銀幕。文.溫德斯擔任候補導演,並負責拍攝四段影片中的橋段。這部影片在威尼斯影展中與《三輪車夫》(Cyclo)同時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

同年,他獲得美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給他的是傑克·尼科爾森。數月之後,小金人被夜賊偷走,後來又被償還。在這之前,他曾因《春光乍現》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獎。

國際聞名

在電影《女朋友》(Le Amiche)之中,安東尼奧尼實驗了原創的新風格:他放棄了傳統的敘事手法,而以壹系列表面上無關連的事件來表現,並大量運用長鏡頭。

這樣慢步調的風格很可能讓人感到沮喪並失去往前的動力。然而安東尼奧尼在作品《情事》(L'Avventura,又譯為《奇遇》或是《迷情》,1960年)之中回歸到這樣的風格,也使他第壹次在國際上聞名。雖然這部影片在戛納影展毀譽參半,但是這部影片在全世界的藝術電影院受到相當大的歡迎。1962年,英國的《視與聽》(Sight & Sound)雜誌將《情事》列為影史上十大佳片的第二名。

安東尼奧尼接著拍了《夜》(La Notte,1961年 )與《蝕》(L'Eclisse,又譯為《欲海含羞花》,1962年)。由於這三部影片風格類似,而且都是討論關於人類在現代世界的異化,所以通常被合稱為是“疏離(愛情)三部曲”。刻畫現代人因缺乏有效溝通而苦悶、孤獨,轉而尋求愛情以寄托心靈。但往往不得慰藉,反而再度因無形的隔閡之墻而愛情挫敗,陷入絕望與更深沈的孤獨中。

他第壹部彩色電影,《紅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1964年)處理了類似的議題,所以有時候這部影片也會被當作是第四部曲。

1940年開始拍攝各種短片和紀錄短片。1950年找到後臺老板,開拍劇情長片處女作《愛情故事》,偏離流行的新現實主義,關註於人際關系,視覺上也發展出“反電影”傾向,即壹種“內心電影”。《蝕》、《放大》獲得戛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紅色沙漠》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