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事業發展簡史?
在中國電視誕生的47年後,娛樂節目走向了癲狂。 90年代 1990年3月14日,壹檔叫做《文藝天地》的欄目在中央電視臺壹套開播。後來,它改名叫做《綜藝大觀》。《綜藝大觀》是壹個標本式的電視文藝晚會欄目,延續了春晚的主要風格,可以看作是日常版、微縮版的《春節聯歡晚會》。 《綜藝大觀》同《春節聯歡晚會》壹樣,開播後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收視率在全國綜藝節目中長期穩居第壹,平均收視率18%,平均每期收視人數達2億。緊接著,《東西南北中》、《曲苑雜壇》等衍生欄目相繼出現,並且均得到了較好的收視效果。 《春節聯歡晚會》與《綜藝大觀》等晚會節目的成功,得益於文藝演出與電視媒體的結合。在文化事業發展尚顯欠缺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普通民眾進劇場觀看文藝演出的機會很少,而人們對於文化產品的需求則相對較高,廣大電視觀眾處於壹種文化饑渴的狀態。電視的大眾傳播特性,將最優秀的文藝演出集中在熒屏中,利用最少的演出資源,覆蓋了最廣泛的觀眾群體,讓觀眾足不出戶卻可以欣賞到精彩的文藝演出。 《綜藝大觀》等欄目的發展造成了三個直接結果。第壹,觀眾的欣賞水平不斷提高;第二,節目創作被過度開發,創作優秀節目越來越難;第三,創作隊伍、演出隊伍越來越急功近利。而正是這三個結果成為《綜藝大觀》迅速走向沒落的重要原因。 與《綜藝大觀》同時,中央電視臺還有另外壹檔節目,叫做《正大綜藝》。《正大綜藝》從來沒有占據過中央壹套的黃金時間,收視效果與社會反響也壹直不溫不火。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節目中居然存在著日後成為《綜藝大觀》掘墓人的重要元素。 當中國電視走到第40個年頭,1998年,《綜藝大觀》開始呈現疲態,《春節聯歡晚會》開始承受壹浪高過壹浪的批評之聲。中央電視臺壹號演播大廳1000平米演播室的啟用,沒有給春晚帶來更多的新鮮血液。 這個時候,人們開始註意到壹個詞:電視湘軍。電視湘軍的崛起,是因為壹個電視臺,叫湖南經視;是因為壹部電視劇,叫《還珠格格》;也是因為壹個綜藝欄目,叫《快樂大本營》。 《快樂大本營》開播於1997年7月11日。湖南衛視的這壹欄目幾乎顛覆了人們對於電視綜藝節目的概念,綜藝原來不壹定非得是晚會,演員原來不壹定非得唱歌、演戲,主持人原來不壹定非得穩重端莊,遊戲原來不壹定非得在私下。 這壹明星參與的遊戲節目讓觀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開播後收視率節節攀升,奠定了日後湖南衛視“快樂中國”口號的基礎。 《快樂大本營》的成功,迅速引起了全國各地方電視臺的克隆、復制。《歡樂總動員》等跟風的綜藝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時,人們回過頭來看央視的《正大綜藝》,發現,這種明星參與遊戲的形式,在《正大綜藝》中早已出現。但遺憾的是,這些遊戲只是點綴,並沒有被充分重視。 遊戲中變回普通人的明星,以及觀眾在節目中的深度參與,成為《快樂大本營》的兩大制勝法寶。當觀眾厭倦了晚會,並且晚會質量不斷下降的時候,《快樂大本營》讓觀眾再壹次提起了對於電視綜藝節目的興趣。 與此同時,《綜藝大觀》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收視率開始下滑,社會影響力也大不如前。1999年,在停播數月後,《綜藝大觀》進行了壹次大的改版,重新出現在了央視壹套的周末黃金時間。 同樣是在1999年,同樣是中央電視臺,12月16號,改版後的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推出了引進自歐洲的益智類綜藝節目《幸運52》。不久之後,同為益智類綜藝節目的《開心辭典》開播。從此,中央二套開啟了中國娛樂綜藝節目的壹個新時代。 此時,很多人發現,《幸運52》、《開心辭典》這種答題的形式,同樣是《正大綜藝》中的主要元素。但《正大綜藝》在答題的過程中少了兩樣東西:平民參與和物質獎勵。而這兩點,恰恰是《幸運52》、《開心辭典》廣受歡迎的關鍵所在。 也是在1999年,由北京光線電視策劃研究中心制作出品的《中國娛樂報道》開始在全國多家地方電視臺播出。娛樂新聞正式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千年後 《中國娛樂報道》是具有分水嶺意義的壹檔欄目。它的開播直接導致從電視,到報紙,再到網站,各個媒體都開出了專門的娛樂版面。“娛樂新聞”這個名詞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隨後,“娛樂記者”、“娛記”、“娛樂節目”等壹系列相關名詞紛紛出現。 另壹方面,民營電視節目制作機構第壹次在熒屏上掀起如此大的波瀾,民營公司開始得到從學界、業界到觀眾的註意。 2000年,曾經的北京光線電視策劃研究中心更名為北京光線傳媒有限公司,而因其民營屬性,曾經的《中國娛樂報道》也被要求更名為《娛樂現場》。 光線傳媒之後,歡樂傳媒等民營電視制作機構進入人們的視線,而他們大多數也都是同光線傳媒壹樣,以娛樂節目為主要經營對象。這在壹定程度上是民營公司的壹種無奈選擇。這些公司的民營屬性註定其無法接觸到新聞的制作、播出,體育資源的高壟斷性也使其只能望洋興嘆。因此,它們只能在娛樂節目,這壹環境相對寬松的領域施展拳腳。即使是發展到今天,民營傳媒機構的經營範圍也只是限於娛樂、影視、生活等領域,無法做出進壹步的擴展。 時光走進了21世紀。中國電視又站到了壹條新的起跑線上。網絡,逐漸成為滲透進國人生活的第四媒體;手機,也逐漸顯現出成為下壹媒體形式的端倪。有別於傳統媒體,人們把網絡與手機稱作“新媒體”。 新媒體給了電視巨大的沖擊。在這裏,人們可以瀏覽來自全球的新聞,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觀點,人們可以輕松地發布自己掌握的信息,人們可以建設壹個屬於自己的展示舞臺。於是,年輕人迅速擁入了新媒體的懷抱。 作為傳統媒體,電視開始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新媒體融合,成為許多專家、學者、電視工作者的***識。但是該怎樣融合?這成為擺在電視人面前的壹個新課題。 2003年湖南電視臺娛樂頻道推出了壹個叫做《超級男聲》的節目。這只是壹個歌唱比賽,從形式來看,它跟中央電視臺舉辦多屆的“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並無本質區別。但是,在這個節目中,決定選手去留的不是專業評委,而是觀眾通過短信投票產生的票數。 《超級男聲》借鑒自成功的美國綜藝節目《美國偶像》,是在普通人中選拔演唱明星的比賽。它在電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最大程度地吸收了新媒體的經驗,放低門檻,讓每壹個普通人都可以參與,而每壹個普通人又可以自由地表達對於歌手的看法,進而決定每壹位選手的去留。 這壹新穎的節目形式得到了湖南省內觀眾的青睞。接著,2004年,與《超級男聲》形式壹致的《超級女聲》出現在了湖南衛視的熒屏上,引起了許多觀眾的註意。2005年,第二屆《超級女聲》登場,其火爆程度讓許多電視人瞠目結舌。於是,我們看到了本片開頭的壹幕。 同《快樂大本營》、《幸運52》、《開心辭典》壹樣,當《超級女聲》成功之後,抄襲、復制的節目大量出現。2006年,在全國播出的大大小小的選秀節目達壹百余家。選秀節目迅速進入壹個短兵相接的膠著狀態。各個節目紛紛拿出各種招式進行炒作,最終,2007年8月10號晚上,在重慶衛視的熒屏上,我們看到了這樣壹幕。 這個叫做《第壹次心動》的選秀節目很快成為觀眾聲討的對象。在電視熒屏的另壹端,混亂的場面也引起了廣電總局的註意。8月15號,廣電總局下發通報,稱《第壹次心動》“格調低下”,責令停播。 同年9月21日,廣電總局再次下發通知,規定從當年10月1日起,省級衛視黃金時段禁止播出選秀節目,並且不能直播、不能由觀眾投票。電視選秀節目急速走向沒落。 2008年,被中國人稱作奧運年。奧運會的到來讓壹切娛樂綜藝節目黯淡無光。中國的娛樂綜藝節目在喧囂之後歸於了平靜。 盡管如此,每當周末打開電視,我們看到的依然是各電視臺大同小異的娛樂節目。它們依然是各電視臺自辦欄目的支柱,是除電視劇外吸引廣告的主要節目樣式。娛樂節目是各家電視臺最值錢的品牌,是最受觀眾歡迎的節目樣式。優秀的娛樂節目制作人、主持人成為各電視臺爭搶的香餑餑。 (作者:劉學哲,本文為《電視寫作研究》課程的作業,原為十壹集電視理論文獻片《電視·行路難》第壹集《娛樂綜藝——金樽清酒鬥十千》的解說詞,略作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