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我從未經歷過的事情,對於歷史也是興趣寥寥。但在戰爭時代所暴露出的真正的人性,既不同人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會做出怎樣的反應,是我閱讀下去的最主要的動力。在戰火紛飛的阿姆斯特丹,有諸如安妮她們這樣的藏匿者,也有像米普這樣冒著生命危險藏匿他們的保護者,但更多的,還是因沒有判斷清楚局勢,而被帶走的猶太人,以及省時奪勢後選擇冷眼旁觀的荷蘭人。
安妮她們是痛苦的,但同時也是幸運的,她們躲避了最初搜捕,逃避掉了大多數猶太人的命運。但最終卻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不得不說是造化弄人。但在最終命運決斷來臨之前,她們卻壹直竭盡全力的生活著。既有像安妮她們這些年輕人,不願放棄自己的學業和理想,每天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也有像安妮父親皮姆和範丹先生那樣,堅持聽戰爭期間的廣播,根據形式制定後屋的規則與時間表,肩負重任帶領眾人躲避災難。他們無疑是堅強的,身上都帶著猶太人名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與智慧。後屋的每壹個人都帶有性格上的缺陷,但卻依舊能在戰爭時代分清輕重先後,不以自己的喜好影響眾人藏匿的生活。從這壹點來說,他們是戰爭時代的慧者。
至於與米普等的幫助者形成鮮明對比的其他荷蘭人,包括最後無法在文章中出現,但決定了後屋等人命運的告密者,無疑是占據了人性中惡的壹面。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我無法對他們下壹個惡人的定義,因為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在壹個動蕩的時代裏,我們無從知曉自己會做出什麽樣的事情。也許這些人曾經是善良或至少表面善良的,但在大難臨頭的時候卻暴露了自己內心根源的惡。人性的兩面就是在這樣的危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但我仍期盼並曾經相信選擇善的人會更多。
對於猶太人我了解的很少,只知道這是壹個智慧的民族,也是壹個飽受苦難的民族。他們在逃難時也要帶著書籍,重視教育,就像安妮她們在藏匿時期也堅持學習。現在對於民族的概念已經很微弱了,是因為國家成立以來刻意消除了民族的差異。但在過去,以民族為單位活動的時代,這種壹出生就被打上異端的烙印的情況卻很常見。對異己者的排斥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但當十分極端的人掌握了權利,就會有苦難發生。希特勒在二戰期間甚至采集基因進行研究,來證明日耳曼人更聰明更健壯。然而這樣妄尊自大的行為只是在占據了戰爭的高點後想要壹些“天命”樣的東西來證明自己,就像古代的皇帝稱自己為天子壹樣。但人人平等(並非生理上的人人平等,而是每個人的靈魂生來都是空白的),我們用宗教信仰人種差異來排斥別人,不過是借虛假的貶低他人來證明自己,是無效且阻礙我們前進的。從這壹點來說,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帶著自己走向下坡路。
最後想仔細的談壹談安妮。全書的作者,年僅十四的少女,安妮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堅強和對理想的向往是讓我無比敬佩的。她性格不能說是很好,會和自己的父母吵架,會埋怨和自己同屋的居住者杜塞爾,對時常吵鬧的範丹太太也缺少包容心。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她學會了自己思考,通過自己的眼睛來觀察自己的缺陷,並且彌補自己的缺陷,這是許多人的做不到的。我周圍的許多人沈溺在自己的世界和三觀中,放棄了理性的思考,習慣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壹切,因為這些,她們無法成長無法走的更遠。而安妮在不斷的成長中學會了用理性的目光看待壹切。曾經的她接受父母的觀點,認為她們和範丹夫婦之間的壹切矛盾,都是因為範丹先生的小氣和範丹太太的吵鬧。但她長大後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卻認為自己和父母同樣有錯,因為她們缺乏包容心。這是我在文中對安妮的成長印象最深刻的壹點。平心而論,多年來我也壹直試圖用理智的目光看待自己,但真正像她壹樣做出改變確實沒有的。
安妮最讓我敬佩的壹點 就是能在戰爭時代堅持自己的理想。她在7月15日,也就是接近自己結局的那個日子裏寫到:“我看著世界正慢慢變得荒蕪,我聽到漸漸逼近的響雷,總有壹天會把我們也毀滅,我感受到了千百萬人民的苦難。然而,當我仰望天空時,就莫名地覺得壹切都會變好,這樣的殘酷也終會結束,和平與寧靜將重新歸來。”這樣簡簡單單的壹段話,我卻看到了她永遠不會屈服的內心,兩年的藏匿生活沒有消磨掉她的意誌,反而將她的理想和信念打磨的熠熠生輝。我無法判斷自己在戰爭時代能否堅持這樣的理想,唯有對她表示由衷的敬佩。
《安妮日記》是壹本偉大的書,壹份珍貴的歷史文獻,值得壹而再再而三地拜讀。初次閱讀見解甚淺,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更多的知識之後讀到更多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