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幾年的交響樂演出經常加入中國民族樂器的元素,有的是想進行新的嘗試、發揚中國民樂,而有的功力不足或者曲子沒選對、樂器沒選對,就成了嘩眾取寵。
中國早先也做過民樂交響的嘗試,現在也在進行中,但不得不說,中國民族樂器與西洋交響樂在這壹方面略微弱勢,這不是演奏者或者演奏體系的問題,而是出在樂器本身,中國傳統樂器的音域大多較窄,有的悠揚,有的渾厚,但是論音樂的“立體性”還是西洋交響樂更勝壹籌。
中國傳統樂器的合奏中也有很多可以給其他樂器和音的樂器,也有宏大的編制,比如春節序曲。點狀旋律的樂器給線狀旋律的樂器和音,線狀旋律給點狀旋律的樂器和音都是可以的。比如在聽《梁祝》時,我們記憶最深的是小提琴憂傷的旋律,換做二胡的話,雖然也能表達,但聽起來總感覺差那麽壹些。
現在的中國交響樂已經習慣在西洋交響中加入中國民樂的元素,中阮給線狀旋律的西洋樂器和音,大胡、低胡給點狀旋律的西洋樂器和音……
而《我的祖國》裏面則是以琵琶和笛子為主,西洋樂器和音,並且加入鈸和中國鼓的點狀音,更加恢弘大氣。跳戲的確是有點跳戲,琵琶、笛子與西洋樂器不論是演奏方式還是旋律都給人優雅的觀感,鼓和鈸則更偏向平民化。還好沒有加入嗩吶,那也太跳了,不過嗩吶的音色和音高的確不適合與琵琶、笛子合奏。
這樣的組合在最近幾年的交響樂表演中很常見,中國的音樂從業者和研究人員壹直想要把中國民樂發揚光大,適當向西洋交響樂中加入中國民樂的元素是很好的選擇。像何占豪、陳鋼作曲的提琴協奏曲《梁祝》就加入了笛子和撥弦類的中國傳統樂器,還有《思與熾》,胡海林作曲,古箏和小提琴合奏,很有思想的壹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