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母文
先妣某氏,自XX之華而來吾族中,持勤克儉,相夫教子;溫賢訥言於內,執重周顧於外。雖閑鄰肆舍皆言其德也。
及吾降,家道因事而稍落。於是仆侍盡去,母亦盡其力而每使吾樂於其中。至總角之年,更延鄉中名士就學,每至吾學有所得,欣欣然或有得色,母則曰:“償聞古之大賢者學而愈知己之不足,爾尚弱冠而書多未盡讀,何得也?”吾雖諍他語,意亦然其說。於是發誌刻苦,終有小成。但思報母而延家奉養,母每托鄉音難舍卻之,競不可得。及乃大疾,雖盡出資延醫問藥,奈何終年積勞,竟舍吾西去。其不悲乎!
嗚呼!每償聞有語雲:樹欲靜而風難止,子思養而親不在。此誠痛殺之語耶.尚有知,但得吾之意而樂於彼土,則余願是也。
時陰雲忽至,細雨何急。似天之悲吾之情切。獨余自悲淒淒而無所從也,於是歸矣。
時XX年(春夏秋冬等)
妳的名字(可有,也可無)
2. 古代祭父母文文言文註釋:(1)賈人,商人。
(2)炫賣,叫賣。(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
(4)漸化,逐漸濡染(!)乃去,舍市傍(就,於是)(2)及孟子長(等到)譯文鄒孟軻的母親,被稱為孟母,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有壹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壹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喪事的遊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壹會兒鞠躬歡迎客人、壹會兒招待客人、壹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壹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就定居在那裏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3. 母親三七是 農歷二十七做七:死後每隔七日,做七壹次,稱「做七」。做七應備牲醴菜肴奠祭。
倘遇農歷初七、十七、二十七,稱「撞七」,提前壹日半夜做七。
死後第七日稱第七日稱「頭七」,俗以死者此日始知己死,亡靈將歸宅哀哭,
故於午夜後即哀哭致祭至中午,前延請道僧誦經,開魂路,舉行法懺。
「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兒負責,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
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
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壽者照七七四十九日為尾七外,未上壽者即俗所謂「死人快過日」,
壹般多自二七起短為六日,因此實則做尾七為第四十三日。
4. 提供壹首母親三年祭詩詞蓼莪
先秦: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谷,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谷,我獨不卒!
譯文
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
看那莪蒿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勞累!
汲水瓶兒空了底,裝水壇子真羞恥。孤獨活著沒意思,不如早點就去死。沒有親爹何所靠?沒有親媽何所恃?出門行走心含悲,入門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妳生下我,媽媽呀妳餵養我。妳們護我疼愛我,養我長大培育我,想我不願離開我,出入家門懷抱我。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測!
南山高峻難逾越,飆風淒厲令人怯。大家沒有不幸事,獨我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難邁過,飆風淒厲人哆嗦。大家沒有不幸事,不能終養獨是我!
擴展資料:
藝術手法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此詩寫作壹大特色。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後呼應,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轉自如,藝術感染力強烈。
《晉書·孝友傳》載王裒因痛父無罪處死,隱居教授,“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又《齊書·高逸傳》載顧歡在天臺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不必枚舉。
子女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壹,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而此詩則是以充沛情感表現這壹美德最早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在詩文賦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 。《 詩經 》這部典籍對民族心理 、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壹斑。
5. 寫壹篇祭奠父母四字的文言文押韻的文言文沁園春·悼念父親(新聲韻)噩耗突傳,嚴父歸天,不勝哀愁。
看陰雲密布,動驚天地;蒼松勁草,聞訊低頭。雨罩青山,江河嗚咽,子女親朋涕淚流。
仰天嘯,嘆至親長逝,父愛永休。 靈堂三尺幽幽,憶我父音容腦海留。
憑壹雙巧手,走南闖北;八面玲瓏,出納支收。孝敬雙親,教撫子女,和睦四鄰必應求。
威望樹,存亮節高風,千古傳謳。 祭祀是古代的國家大事。
在上古時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禮”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儀節。
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廟,祭各種神物都有壹套儀式。 中學課本的文言文中也出現了壹些有關古代祭祀的詞語,輯錄如下:社稷:《說文解字》:“社,地主也。”
即土地神。祭土地神的地方叫作“社”。
《西江月》:“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稷,《說文解字》:“五谷之長”,即五谷之神,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
封建統治者常祭社稷,祈求年豐。現在北京的中山公園,原是明朝建成的社稷壇,每年陰歷二月、八月帝王都會在這裏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歷代封建王朝的建立都要先建立社稷壇。社稷,又是國家政權的標誌和代稱。
如《陳涉世家》:“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五人墓碑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芋老人傳》:“竟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無不同於芋焉。”祭、祀:或單用,或連用,均指以供品祭天、祭神、祭祖,表示崇敬兼求保佑。
壹般上供於神佛稱“祭”,上供於祖先稱“祀”。古時重祀祭,五禮中以“祭”為重。
國君不重視“祭”,就要受到討伐。商湯征伐葛國,武王討伐紂王,都提出這條罪狀。
如《觸龍說趙太後》:“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古時把人作為祭品,奉獻給祖先和神靈稱“人祭”。
人祭的處死,最常見的是殺頭。如《史記?陳涉世家》中的“祭以尉首”即是。
齋戒:古人在祭祀、禮佛或舉行典禮前,必先齋戒。即先沐浴凈身,更衣,不喝酒,素食,獨居靜心靜性等。
清身潔心以示虔誠。《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
齋戒五日,說明禮節極隆重。藺相如要求秦王“亦宜齋戒五日”,在於打掉秦人盛氣淩人的氣焰,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爭取時間。
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妳舅舅今日齋戒去了。”奠、酹:《說文解字》中說“奠,置祭也。”
但“奠”和“祭”又有差別,祭從肉,奠從酒(多指以酒食祭祀死者)。如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
“酹”,灑酒於地,表示祭奠或立誓。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壹樽還酹江月。”
這裏是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還有 *** 《菩薩蠻?黃鶴樓》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犧牲:在古漢語中“犧”“牲”是兩個單音詞,都指祭祀的牲畜。古時宗廟祭禮牲口通常選用純色的,稱作“犧”。
祭祀用的牛、羊、豬稱為“牲”。如《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句中的“玉帛”,指古代傳神用的璧、琮和束帛。太牢、少牢:古人十分重視祭祀之禮,不同等級的人舉行祭祀所用的祭品“犧牲”的數目很有講究,有“太牢”和“少牢”之分。
“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禮記?王制》)“牢”是養牲畜的牢圈,引申為祭祀用的牛、羊、豬三牲。
壹頭牛、壹只羊和壹頭豬稱為“壹牢”或“牢”。“太牢”指牛羊豬三牲齊備。
如《荊軻刺秦王》中:“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少牢”指祭祀時只用豬、羊二牲作祭品。
如《伶官傳序》中:“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少牢告廟。”壹少牢,指豬、羊各壹;告廟,是向祖廟傳神禱告。
祖:祭路神。古人出行先祭路神,祈求平安。
祭畢設宴送行叫“祖餞”,就是“餞行”的意思。《荊軻刺秦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封:築土為壇祭天,叫作“封”。
《永遇樂?赤壁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漢代霍去病曾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築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故稱“封狼居胥”。
”。
6. 吳孝子傳文言文翻譯李孝子傳
嘉定的曲江裏有個孝子叫李維煌,字是裕光。他的父親李巖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後就去世了。家裏沒有貯藏的食物,母親靠縫補衣物來供應孝子到外塾讀書,(孝子)哭著說:“贍養(供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做兒子的不能供養母親,卻要憑借(依靠)母親養活兒子,兒子怎麽能心安!”於是就舍棄了學業,努力耕種,買珍稀食物,給母親吃,而自己情願吃素淡的食物。母親的喉嚨有疾病,他就用勺子餵食。但是母親連續三晝夜壹餵就吐,食物難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親夢見神人用針刺著她說:“我是哀憐妳兒子的孝心啊。”壹覺醒來,出了壹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刮起了海風,城中洪濤滾滾。孝子家的房子本來就有洞漏雨,半夜裏屋就搖晃起來。孝子趕忙背起母親,趴到案幾下面。不壹會兒,前前後後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們躲避的地方完好無事。
孝子的父親去世壹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時候,正值嚴冬時節,孝子的身體本來就羸弱,手跟炭土壹個顏色,凍僵在大雪中。幾個負責修築墳冢的匠人,點燃麻繩暖和他,再用熱水浸泡,他這才蘇醒索還。五十五歲那年去世。死前抱著母親悲慟大哭,叮囑他的孩子壹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傳他幼小時,在為父親服喪期間,在苫塊中睡覺,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門,鄰人指點著他議論說: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這樣(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稟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裏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禮堂。
評論:《孝經》這本書,聖人用來教化孩子的內容已經達到了極致了。不過,世人正用讀書來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獨因孝心而廢棄了讀書,這是為什麽呢?《中庸》裏說:“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學習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則,慈鳥反哺母鳥,羔羊跪著吃奶,他們讀了什麽書呢?
7. 有什麽古文是母親去世的祭文清·趙尚輔《祭母文》 原文如下: 誥封宜人 晉封恭人之靈柩前,不孝等哀文敢以俚詞擗踴哭泣而言曰: 嗚呼! 千悔萬悔悔不轉,千訴萬訴訴不完。
千尋萬尋尋不見,千哭萬哭哭不還。苦命娘親天不眷,空在人世走壹翻。
彈指光陰是如箭,又過壹百二十天。黃泉無路重會面,血淚空染紅杜鵑。
說甚揚名把親顯,兒受虛名母受難。生前孝養無壹點,徒把功名誤旨甘。
跪靈欲訴腸先斷,話在咽喉口難言。母在陰靈來降鑒,今宵壹訣恨終天。
六十七年壹瞬轉,生平歷歷在眼前。跨鶴慢赴瑤池宴,且聽兒等哭當年。
吾母張門閨中彥,弟兄四人姊妹三。聲名富貴命貧賤,八字生成戊子年。
臘月初壹母壽誕,天生性情古賢媛。讀書通曉列女傳,忠孝節義記得全。
生平不道人長短,腹內寬容撐得船。有話裝在肚皮爛,壹生忍氣不言穿。
胸有記事珠壹串,心是賬簿口算盤。好施好舍好方便,慈悲菩薩下塵凡。
幾句好言心便軟,替人垂淚代人憐。生性克勤又克儉,德言容工四字全。
笄年與父成姻眷,丁未二月效和鸞。是時家業祖父管,父親讀書在外邊。
兩個伯伯都能幹,壹個教書壹耕田。九旬曾祖身康健,寢膳全靠母周旋。
只因屋小人口滿,胞伯始佃包上田。年成不好莊稼欠,壹連幾年不賺錢。
母親貼入錢百串,半是私房半陪奩。心中自惜口不怨,常向兒等說從前。
逾年祖父六旬滿,兒生已酉二月間。十遭磨折九遭難,猶幸壹房得長男。
父親用功少回轉,扶育全靠母耐煩。辛亥正月又分娩,二弟生日是初三。
我曾祖母猶及見,九十二歲笑開顏。歲在癸醜家遭變,先曾祖母命歸天。
祖母壹哭氣不轉,幾回暈倒孝堂前。家中人少車不轉,吾母壹手半壁天。
二弟交與外婆管,不孝跟著祖母眠。喪葬事畢議析爨,分家即在甲寅年。
祖業遺租三十石,三家人分兩股田。大房成伯占壹半,吾父弟兄把鬮拈。
人家分家爭長短,我家分家無片言。是我母親人良善,和睦忍讓不爭先。
留得聲名在團轉,誰人不說母親賢。所有私房錢百串,貼完就是這壹年。
壹女夭亡才歲半,是年八月生老三。從此家務自經管,自炊自爨自耕田。
母親從此受磨難,壹家事務內外兼。每天忙了三餐飯,又要餵豬又紡棉。
丟下鹽米又柴炭,丟了廚房又菜園。長工短活要打點,不是茶水便是煙。
緊工忙月要劃算,不分晴天和雨天。學堂夥夫又回轉,不是拿米便拿錢。
衣服汗了又要換,又要小菜與油鹽。人情往來要門面,口裏不吃身 *** 。
又是兒女壹連串,大的尚小小的添。哭的哭來喊的喊,似為可恨又可憐。
縫新補舊連夜趕,等到天明又不閑。兒輩熟眠母無伴,篝燈獨耐五更寒。
白日壹天累到晚,渾身衣服汗未幹。父親應試縣府院,辦了衣服辦盤纏。
猶幸年成無水旱,歲入猶得夠繳纏。苦了母親勤積攢,怎奈家貧掙錢難。
苦到如今閑不慣,壹生何曾耍壹天。許多精力來磨煉,母親怎不損壽元。
兒女情濃自己淡,受病就在這幾年。時常笑對兒女嘆,將來祭文幾大篇。
想到此言肝腸斷,提筆壹字壹淒然。丙辰之歲父設館,帶兒讀書亢家灣。
丁已二月交下浣,得生大妹叫春蘭。已未六月祖母誕,二妹生在祖母前。
次年庚申就專館,父的東家程小園。送衣送米路途遠,又逢祖母病糾纏。
農務也忙客不斷,藥湯還要親手煎。豬兒餓了又叫喚,懷中妹妹又邏連。
壹根背帶背到晚,腳下跑得兩腿酸。壹個多月未合眼,五更天起四更眠。
都是我母孝心感,祖母才得病愈痊。次年辛酉父原館,祖父是年七十三。
母親擔著千斤擔,暗地求神把壽添。賬務全賴祖父管,莊稼還望照幾年。
那知天不從人願,撒手即在冬月間。剛剛又逢土匪亂,川東壹帶盡謠言。
才將祖父來殯殮,淩雲寨上把家搬。窀穸未安防兵燹,葬了祖父才過年。
痛煞祖母失了伴,白發蒼蒼泣孤鸞。商量輪流來供膳,從此壹家住壹年。
壬戍三月賊過萬,兩股頭子皆姓藍。淩雲寨腳牽起線,號火燒齊屋側邊。
母親這回駭破膽,又為祖母把心耽。天生寨上路不遠,商量去買屋兩間。
侍奉祖母把家趲,上了天城心才安。又為祖母烹茶飯,家內又要治田園。
壹大半年兩頭趕,吾母兩腳都跑穿。身懷六甲未分娩,壹腔苦楚向誰談。
臘月三十吃年飯,生了三妹才團年。是年吾父未設館,家中盤繳莫幫添。
外公借錢幾十串,先囤谷子後囤煙。谷子賺錢煙未賺,頭利擱起兩三年。
後來又被人拖騙,壹場官司始歸錢。父親得母內照管,安心才把兒書盤。
這年縣考十月半,兒考幼童年十三。為兒紮個紅韃辮,為兒縫件新衣衫。
考個前列回家轉,祖母歡喜母親憐。明年父就石家館,寨上搬回柑子園。
東家難舍學生戀,癸亥教迄丙寅年。乙醜兒在石家棧,縣考頭場病傷寒。
勉強回家病又反,不孝啼哭母淚漣。耽擱縣考不上算,足足累母幾十天。
是歲宗師楊學院,父子同榜名高懸。歸來祭祖把客宴,酒水家貧備辦難。
件件不離母心坎,身雖勞苦心喜歡。冬月又把祖父薦,久未出靈為無錢。
初壹起鼓初二娩,得生模弟第四男。母親對我父親嘆,人口壹年多壹年。
教子不外事兩件,不是讀書便耕田。兒女手背和手板,疼痛起來是壹般。
誰該高貴誰該賤,誰該辛苦誰該甜。誰該勤快誰該懶,誰該愚蠢誰該賢。
個個讀書非不善,怎奈田地誰人盤。母親壹人難教管,才教二弟學耕田。
丙寅正月父設館,不孝讀書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