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
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壹鳳凰也來了——
“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
相乘匹。”我們註意的
是,在這裏,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壹種象征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案“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
)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
當讀作“舞”字(儀、
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
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壹種祥瑞和壹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
·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
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壹曰皇鳥,壹曰
鸞鳥,壹曰鳳鳥。”(
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口口其羽(此為古體字,又“口”符代替。),
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口口(此為古體
字,又“口”符代替。),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
鳳與群飛。《白虎通》
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二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壹種神話,還是壹種可能
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壹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
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壹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註意
到,在商代甲骨文中曾
發現過如下壹條記載:
“甲寅蔔,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只鳳
。“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麽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壹剛孤證呢?否。
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壹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壹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
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
之際,鳳凰還是壹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壹種靈異之鳥。但值得註意的是,秦漢史籍中,
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陜縣。註引《東觀漢記》
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征信。但恐怕我
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征,有壹個極
可註意的***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壹丈以上。
三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壹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
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
,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
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
黨字。”《爾雅翼》解
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
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
,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禦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壹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壹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
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
。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
之壹則鳳過之。得鳳象
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
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
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
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註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
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壹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
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樸子》中卻有壹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
同顏色的壹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
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
“翺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遊》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
。但值得註意的是這壹
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壹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
叫的壹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壹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
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
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壹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壹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
從“ ”,徐鍇註:“ ,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壹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
特征,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壹種鳥類呢?
回答是,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