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大全 - 刺馬為什麽說是很經典的名字?什麽背景?

刺馬為什麽說是很經典的名字?什麽背景?

張文祥刺馬案

壹百三十多年前,光天化日之下,兩江總督馬新貽突然遇刺身亡,朝野為之震蕩,疆臣人人自危,舉國側目。慈禧太後驚奇的問道:“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誠惶誠恐地回答:“此事甚奇。”李鴻章也曾表示:“谷山近事奇絕,亦向來所無。”由於案犯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含糊其辭,清廷曾壹天連下四道諭旨,前後審案官員多達五十余人,長達半年之久不能結案。於是各種傳言風聞叠起,飛短流長,更使得案情撲朔迷離,後人將之列為“清末四大奇案”之壹。

話說1870年8月22日(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兩江總督馬新貽來到督署西邊的校場,循例閱射。(由於原總督衙門被太平天國改為天王府,太平天國失敗後,天王府被曾國荃壹把火燒為灰燼。馬新貽調補兩江總督,總督衙門尚在修建中,故而只好暫借江寧府衙門作為總督衙門。當時閱射的校場實際上是江寧府的校場。江寧府衙門在現今的南京內橋南首,中華路北段西首。校場即在衙門的西邊,也就是現今的南京市第壹中學壹點地方。)馬新貽身著黼黻袍褂,頭戴翎頂朝珠,大搖大擺地邁著靴步,煞是威風。校場有箭道直通督署後院西便門,來往皆可步行,無需乘轎。上午10時左右,馬新貽首先閱畢,先行從督署後院西便門步行回署。旗牌在前引道,後有眾多扈從隨侍。每年壹度的總督閱射,是當時江寧的壹大盛典,允許百姓參觀。因此馬新貽回署的箭道兩旁,擠滿了圍觀的百姓。就在總督回衙途中,只見壹人快步走至馬新貽面前,打千請安,忽然右手就從靴筒中取出匕首,亮光壹閃,便刺進了馬新貽右肋。馬新貽啊呀壹聲,聲音未落,已撲倒在地。跟隨差弁方秉仁迅速上前抓住刺客的辮子,奪過匕首,其他差弁壹擁而上,將其扭住。中軍副將喻吉三聽到呼喊,急忙趕到,喝令將兇犯捆縛。刺客卻是並不逃跑,操著北方口音高聲嚷道:“刺客就是我張汶詳。養兵千日,用在壹朝。大丈夫壹人做事壹人當。”說畢仰天狂笑,從容就縛。家丁張榮急忙扶起馬新貽,見其面如土色,雙手緊抱胸部,萎縮著身子,眾差弁忙將其擡進督署。江寧將軍魁玉、江寧布政使梅啟照以及司道各員聞訊後,即刻飛奔督署探視。傷口深至數寸,血跡模糊。此時馬新貽已經呼吸困難,精神萎靡,生命垂危。馬自知命不能保,便口授遺疏,令其子毓楨代書,請魁玉代呈朝廷。他悲哀地說:“伏念臣身經行陣,疊遭危險,俱以堅韌固守,幸獲保全。不意戎馬余生,忽遭此變,禍生不測,命在垂危,此實由臣福薄災生,不能再邀恩眷。而現當邊陲未靖,外患環生,既不能運籌決策,為朝廷紓西顧之憂,又不能禦侮折沖,為海內彌無形之禍,耿耿此心,死不瞑目。”23日下午,終因傷勢過重,救治無效,馬新貽命喪府衙。

馬新貽(1821-1870),字谷山,號燕門,別號鐵舫,回族,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歷任安徽建平、合肥等縣知縣、廬州府知府,以勤明稱。鹹豐三年隨袁甲三,翁同書鎮壓太平軍,累遷安徽按察使。同治二年任安徽布政使。次年任浙江巡撫。其在任期間,修築海塘,奏減杭嘉湖等七府浮收錢漕,復興各府書院等。不久任浙江巡撫。同治七年,馬新貽擢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

張汶詳,河南人氏,其他情況不明。至於這個名字,有的資料寫作“張文祥”,亦有寫作“張汶祥”的。 有種觀點認為,“張文祥”應是刺客本名,舊時官府往往會在犯人名字上加三點水或者草字頭,以示山賊草寇。本文所引均依資料情況而定。

歷史上關於馬新貽被刺的原因眾說紛紜,莫衷壹是,壹般說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壹種是說馬新貽“漁色負友”,張汶詳為友復仇,刺殺馬新貽。

第二種是說馬新貽因審理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丁慧衡致死人命壹案,造成督撫不和,從而招致殺身之禍。

第三種是講因為馬新貽力剿海盜,張汶詳為友出頭,刺殺馬新貽。

第四種則是馬新貽私通回匪,張汶詳為之不平,決意刺殺。

第五種是由於政治原因,馬新貽被湘軍集團設謀而殺。

馬新貽“漁色負友”之說來源於地方戲文,最早見於《江湖奇俠傳》。流傳最廣的就是張相文在《南園叢稿》中刊出的《張汶祥傳》。此說構織了壹個被民間津津樂道的桃色緋聞,塑造了壹個俠肝義膽,為友復仇的刺客張汶詳的形象。具體的情節是說馬新貽在尚未發跡時,曾和張汶詳以及另壹個人結為兄弟,馬新貽為老大,另壹個人為老二,張汶詳排行老三。原來老二和老三皆為綠林中人。馬新貽的軍功,頗得力於老二、老三。但馬新貽對這兩個人的進官入仕,並不出力,故而兩兄弟對馬早已不滿於懷。又因老二之妻貌美,久為馬新貽所占。馬新貽為剪除後患,蓄意加害兄弟,每每以傳遞軍書之類的疲勞任務,交與兄弟執行,最終使得老二抱病而卒。張汶詳為替二哥報仇,動了殺機。案發以後,張汶詳被淩遲處死,並被剖心,其死極為慘烈。故而壹般輿論均同情於張汶詳,對於馬新貽背信棄義,強占人妻,因奸逼命的行為,眾聲憤恨,並宣揚張汶詳為友復仇的義勇行為。1973年,臺灣最先將其搬上銀幕。到了八九十年代,馬新貽“漁色負友”之說越炒越熱,各種以此為底本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紛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