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啊,是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舉行之前最佳影片呼聲最高的作品了,因為它從題材上,從拍攝手法上乃至最終呈現方式上,都很符合奧斯卡評委的壹貫口味,但是在頒獎典禮舉行當天呢,我們發現隨著獎項壹項壹項的揭曉,最終《少年時代》成為了壹個陪跑者,這讓很多喜歡它的觀眾鳴不平了,許多人認為它是壹部偉大的作品,它只是生不逢時。其實我想啊,作為觀眾真的沒有必要太在乎自己的影片,到底在頒獎典禮上能夠獲得獎項的多與少,奧斯卡只是壹場秀,娛樂才是它最重要的功能。那麽今天就讓我們拋開這些附加因素,客觀的來評價壹下這部《少年時代》。
旁白(龍斌):
我們愛上電影的原因有很多,對初遇《工廠大門》的觀眾來說,放映機就是會發光的潘多拉魔盒,光線流轉著視覺的魔術,創造者想象的奇跡。對於不曾遠行的人們,電影就是理解世界的方式,我們得以膜拜偉大的傳奇,窺探別人的生活。電影最大的魔力,獲取在於它扭轉時間的魔力。我們每個人都同樣經歷著時空變換,因為無人能有接近於光的速度,或置身於引力扭曲的奇點,但電影改變了時間流逝的速度,壓縮或延長著空間變幻的尺度,電影創造的相對論效應,曾讓我們笑看人生唏噓無常,我們也得以恍惚過壹個人的《少年時代》。
《少年時代》的劇情只需要壹句話就可以概括,壹個德州男孩的少年時代,倘若以普通青春片的角度評價,《少年時代》的故事並無太多新意,但導演林克萊特的實驗手法改變了壹切。在林克萊特延續十二年的鏡頭下,青春的記憶被賦予了非同尋常的意義,我們得以重新拾起壹個時代的細節,盡管它講述的是壹個美國男孩的生活,我們也能從那些流行文化元素中找到熟悉的記憶。無論是持續十二年的流行金曲大串燒,還是男孩們喜歡的遊戲和娛樂活動,或是手機從摩托羅拉到蘋果的轉變,再到話語之間所談論的世界時事。從後911時代的布什,到第壹位黑人總統奧巴馬,它們都是即時發生的,又都是真實存在的。
12年的時光濃縮為3個小時的影像,我們終於可以坦然的面對已然消失的時間,開始拾起那些傷感或是快樂的回憶,壹句輕描淡寫的“數十年後”,或許是電影中最不負責任的時空轉接,我們仿佛在夢中被導演搖醒,冷冷地丟出壹句——“妳看,這就是結局”,然後他轉身揚長而去,被壓縮的時間是否轉換自然,往往是電影能否感動人心的關鍵因素。在《星際穿越》那個同樣講述著時光流逝的故事中,兩位扮演女兒墨菲的演員之間的外形神似,讓許多人因此潸然淚下,而《少年時代》則將那些會讓我們感到虛假的時光流逝完全摒棄,但它又不是紀錄片,而是壹部真真切切創作劇本拍攝的劇情片,最重要的是,它沒有僭越時間的統治,而是和銀幕外的觀眾壹起,靜待全能的時間,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留下痕跡。
從頭至尾不更換演員,超過10年的拍攝周期,敘事瑣碎且缺少前後承接,這些屬於《少年時代》的特征,無疑將它和許多藝術形式聯系起來。那些延續長久的美式電視劇,例如《老友記》或是《尋媽記》的忠實觀眾,也會產生如同少年時代的代入感,其對劇中人物的認同,對現實生活的投射亦然相當強烈,更廣闊壹點地看,同樣未曾更換演員,壹夢十年的《哈裏波特》,也陪伴了壹代人成長,它甚至也在《少年時代》中出現,十年輪回的《指環王》與《霍比特人》也終歸於為傳奇畫上了句點,但《老友記》們畢竟是戲劇演繹的生活,《哈裏波特》與《指環王》或許更多地象征青春期的奇幻夢想。在現實的世界裏,《少年時代》的特別是無與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