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是壹部讓人鼓舞的電影。作為壹部題材敏感、風格紀實、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電影,它完成度高,高水準地、克制地、恰當地講述了壹個曲折的故事。它商業性與批判性兼有,壹方面,將會有很多人進入影院觀看它,同時它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以商業性完成更大的使命。陳可辛聰明,壹直以來飽受爭議。從《甜蜜蜜》壹片搭著來港陸人與金融風暴的順風車,到現在《親愛的》以「拐賣兒童」搏盡眼球。他似乎總能抓住時代的痛處,還能數著鈔票同時給觀眾當頭壹棒。不少人在觀看本片後評論到,覺得陳可辛「逃避,沒有給出態度」、「將沈重話題商業包裝」,也有很多聲音說,「他是個聰明的人,壹直知道觀眾的淚點在哪裏,什麽題材吃香,市場需要什麽」。持這樣觀點的人甚至覺得陳可辛消費了「拐賣兒童」這個話題,揭了傷疤,贏了票房,卻無補於事。而我並不這樣看。壹部揭露社會嚴重問題的電影,我第壹時間關註的,不會是它的藝術高度,而是它的傳播廣度。商業化意味著更多地考慮觀眾,那麽它無疑更通俗、易懂,易於入口,這代表會有很多人買它的賬,這才是這部電影最需要的。它需要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談及,越多越好。「讓別人正視、重視拐賣兒童問題」才是它最大的使命。「對觀眾的口味」,太好了,「毫無疑問地讓人落淚」,太好了。因為這樣我就知道,會有更多的人會進入電影院去看這部電影,會有更多人意識到這個正在讓千萬家庭破碎的問題。太好了。如何解決問題,本來就不是電影的職責。但提出這個問題,將這個問題拎到公眾面前,這將會掀起怎樣的波瀾,已經是問題改善的第壹縷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