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壹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壹、出處
《儒林外史》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
二、作品簡介
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壹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壹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
《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傳世。
三、作者簡介
吳敬梓壹生經歷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呈現了某種程度的繁榮,但,這也不過是即將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壹絲希望,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大廈將倒的事實。
雍正帝、乾隆帝年間,清朝統治者在逐漸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就采用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
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愚昧無知、卑鄙無恥的市儈。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八股文,反對科舉制。
擴展資料吳敬梓的故事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吳敬梓54歲那壹年,到江蘇揚州訪友痛飲,微醉之中,反復朗誦唐人張祜的《縱遊淮南》壹詩,主要是去投靠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與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飲銷寒。
歸來之後,酒酣耳熱,痰湧氣促,救治不及,頃刻辭世。時為壹月十壹日。當時守在床邊的只有幼子吳鏊。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協助料理喪事, 其時,吳敬梓壹貧如洗,“可憐猶剩典衣錢”,盧見曾替他購棺裝殮,遺柩得以歸葬金陵清涼山下。
部分書中“吳敬梓兄弟五人,其中四人在科舉仕途道路上都很多成就:長兄國鼎和孿生兄弟國龍都是明崇禎癸未(1643年)進士三兄國縉是順治己醜(1649年)進士;再加上後來的國龍的兒子吳旦又以榜眼(殿試第二名)及第。”
百度百科-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