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由原杭大中文系飛白教授翻譯的法國詩人馬拉美的象征主義代表作《牧神的午後》。有耐心地可以化點時間好好地閱讀。
牧神啊,幻象從最純凈的壹位水仙
“或潛入水中……”
壹切都燒烤得昏昏沈沈,
看不清追求者壹心渴望的那麽多姻緣
讓那條響亮、虛幻、單調的線就此消逝。
啊,狡詐的蘆笛、逃遁的樂器,試試!
妳快重新揚花,在妳等待我的湖上!
我以嘈雜而自豪,要把女神久久宣揚;
還要用偶像崇拜的畫筆和色彩
再次從她們的影子上除去裙帶。
於是,當我把葡萄裏的光明吸幹,
為了把我假裝排除的遺憾驅散,
壹串空葡萄,往發亮的葡萄皮裏吹氣,
哦,林澤的仙女,讓我們把變幻的回憶吹圓!
我崇拜妳,處女們的怒火,啊,歡樂——
“薄情的,毫不憐憫我因之而醉的鳴咽。”
隨她去吧!別人還會把我引向福氣,
當這片森林染成了金色和灰色,
枯葉之間升起壹片節日的狂熱:
通過兩者比較,我們大致可了解壹些象征主義與寫實主義之間詩風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