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乾隆《仿唐人十六應真像》
滿清壹統之後,我國封建社會已集政治、經濟及文化之大成,尤以乾隆時期為鼎盛。作為中興之主,乾隆自幼就接受漢族傳統文化教育,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無壹不精。執政後的乾隆崇尚文治武功,文化修為遠在全清其余十二帝之上。由於他的提倡,造就了壹批在理政之暇,遊戲翰墨的皇族宗室書畫家。他們通過自己的學習與創作,進壹步加強了與漢民族的交流和溝通。
根據乾隆在《三余逸興圖》上的自跋,可知他從雍正七年(1729)開始學畫。最初專習花鳥,後來隨著閱歷的豐富,欣賞到的各種畫風、畫派及創作題材的增多,遂視野開闊,各種題材和表現手法都有所嘗試。乾隆的繪畫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蔬果花卉人物皆有涉及,作品以構圖簡潔的墨筆小寫意為主。此《禦筆仿唐人十六應真》卷就是他早年學習漢族傳統文化的作品。
應真,也就是佛教中的羅漢,又稱阿羅漢、應供、不生等。十六應真均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佛經上說他們受佛囑咐,不入涅簄,常住世間,受世人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羅漢因為具有與凡人同樣的情感個性,相比法相莊嚴的佛與菩薩更讓人感到親切,所以自古以來就是藝術家鍾愛的創作題材之壹。《宣和畫譜》卷二載梁張僧繇有十六羅漢像壹幅;唐盧楞伽好作十六羅漢像,同書記載他有這類作品多種,王維也有十六羅漢圖四十八幅入載。五代時期,這類題材更為普遍,而以前蜀貫休為最知名。隨著羅漢信仰的蓬勃發展,九、十世紀時,又出現了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北宋李公麟,元代選,明代丁雲鵬、仇英、吳彬,清代丁觀鵬都有較多類似題材的繪畫作品傳世。使得我國佛教藝術的內容益加豐富,系統愈為完備。
秘殿珠林收錄《唐人畫十六應真》***有兩卷:初編《唐人畫十六應真圖》壹卷貯藏在乾清宮,絹本白描,卷後有宋姜夔題偈;秘殿珠林續編所收之《唐人畫十六應真》壹卷為麻紙本,淺設色,畫十六應真行海山間,“龍神作禮前迎,諸尊者或乘蛟騎鯨,或飛行杯渡,或坐石倚樹,役使猿猩,馴服鷙獸,種種神通”。該卷亦藏於乾清宮。卷後有乾隆禦筆行書長題,並作長歌分詠之,重視程度非同壹般。兩相對照,可知此《禦筆仿唐人十六應真》卷母本所出當為後者。乾隆在原卷題跋中寫道“唐人十六應真長卷,行筆如古篆籀,參以飛白草聖之法,神僧梵相,湧現波濤雲氣間。樹石禽魚,水族怪類,驚詭奇變,殊形異狀,雖不著作者姓名,其為唐人筆無疑,信僧繇、道子之亞也!”根據卷後裘曰修的考證,此卷乃出杭州聖因寺,有吳道子、顧愷之的筆意,“非北宋人以下所能為”並同意董其昌“謂是貫休之流”的觀點。
上述乾隆禦題《唐人畫十六應真》款署癸酉(1753)新正。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小年夜,乾隆又臨仿此卷,是為此《禦筆仿唐人十六應真》,乾隆時年四十四歲。引首禦筆行書“毫端海印”,點畫圓潤均勻,結體婉轉流暢。海印者,即三昧之名,喻佛智也。謂如來之智,鑒照諸法,如海能現萬象。卷中以墨筆繪壹應真尊者在水族怪獸的護佑下,於滔滔江流中從容而渡的場面。作品借鑒了貫休羅漢圖誇張變形的表現手法,人獸造型古怪超凡,驚駭萬狀的怪獸與神情自若的尊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渲染古樸,用筆方圓並用,遒媚婉轉,真實再現了原作的神采。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生於唐末,入蜀後稱禪月大師。後入浙,居杭州靈隱寺。貫休善詩書畫,畫承閻立本,後能自成壹家,風格奇古不媚,筆法亦與眾不同。在五代人物畫家中,他是朝著誇張變形與裝飾趣味方面開拓新風的大師。貫休筆下的羅漢大都粗眉大眼,豐頰高鼻,衣紋排疊,狀貌古野,即所謂“胡貌梵相”,與唐代佛教藝術世俗化、寫實化的風格迥異。奇崛怪異的人物形象使“見者莫不駭矚”,顯示出鮮明獨特的創造性,備受後世推崇,明末陳洪綬就曾深受影響。
根據此卷畫心乾隆禦筆題款,可知當時作於坤寧宮。畫中除鈐有“如如”、“如是觀”、“歡喜園”、“心清聞妙香”、“得大自在”、“秘殿珠林所藏”“乾清宮寶”諸印之外,尚有晚年“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可知乾隆直到晚年,仍不時欣賞此卷,珍愛之情由此可見。
《禦筆仿唐人十六應真》卷著錄於《秘殿珠林》續編,為乾隆皇帝盛年時期的精能之作。清官舊藏,宮裝原裱,且品相完好如初,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是公私藏家的首選之作。
需要說明的是,此卷母本《唐人畫十六應真圖》已於早年散佚,徐邦達先生所編《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標明該卷現存美國。乾隆此卷亦只為其中壹段,至於二卷何時能夠桑梓重聚,我們只能翹首以待。
著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第三冊P29。
款 識:甲戌小年夜仿唐人十六應真之壹於坤寧宮。
引首:毫端海印。
鈐印:乾隆眘筆(朱文)
鈐印:如如(白文)、如是觀(白文)、歡喜園(朱)
挪藏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文)、八徵耄念之寶(朱文)、心清聞妙香(朱文)、得大自在(白文)、太上皇帝之寶(朱文)、乾清宮寶(朱文)、秘殿珠林所藏(朱文)、宣統尊親之寶(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