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大全 - 核雕的部分作品

核雕的部分作品

桃核雕刻

桃核雕刻,是用桃子的果核為原料進行雕刻,以山東的濰坊核雕為代表,老壹輩領軍人物有王緒徳、都傳恭、裴曰信、邢友弼四人,年輕壹代百家爭鳴(排名不分先後):有希今、王開明、王蒙、王兆峰、田洪波、張國華、牛豪、孫業剛、王金泉、蘇誌鴻、馬誌勇、史同剛、史同亮、馬震、逯雷、戴維棟等近百人 核桃雕刻

首先介紹給讀者諸君的是“歲寒三友”揉手核桃 。

揉手核桃為明清時期核雕的壹種健身、娛玩之物,壹般為壹對。選取只有壹條圈匝式皺脊且殼厚仁少,而又形狀相近的兩只山核桃雕上圖紋而成,掌上盤玩,“嗑嗑”作響,時人視為時髦之物。文人學士閑庭靜坐,王公貴胄後院賞花,手裏盤玩著壹對揉手核桃,既可以添助雅逸,又能夠彰顯清高。故宮博物院收藏十余對揉手核桃,有雕仙人祝壽的,有天生連理並蒂的,大多附有“丹貝勒預備”、“恭進”等墨書,表明為王公貴族貢送皇室的,用極考究錦盒裝盛。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壹書中提到,紫禁城皇宮保存壹只乾隆皇帝的“百寶匣”,其中有壹格裝的是壹對揉手核桃,雕刻著神話人物。乾隆酷愛核雕等微雕,曾下旨將當時的核雕名家杜士元召進宮廷造辦處。但皇宮珍藏的這批揉手核桃中,不見雕螭雕龍雕松竹梅圖紋的。

“歲寒三友”揉手核桃呈不規整橢圓狀,色澤紫褐,潤亮生輝,最大直徑不足4厘米。藝人利用圈匝式皺脊之兩側雕刻成壹松壹梅,松樹蒼勁,梅樹欹古,叢竹則繁茂於亂石之中。方寸之中,寒梅綻放,松針堅潔,翠竹搖風,對嚴寒無所畏懼的***同品德鑄結了它們千古不渝的“歲寒三友”佳話。藝人巧妙地利用核桃上錯落參差的結梗皺脊施以刀筆,梅花瓣芯清晰,松葉針針可數,竹葉婆娑有態,花叠葉累可見五六層次,於是如詩如畫常相伴,亦核亦桃好揉手。 其次是“庭園嬰戲”橄欖核雕。雕件高3.4厘米,色澤紫褐,光潤熟滑。分別在核之兩側雕刻壹針葉樹、壹闊葉樹,綠葉婆娑,枝幹挺拔。樹下有童子?名,壹童抱另壹童雙腿作倒立狀,壹童站立另壹童肩上正欲攀援上樹,其他或蹲坐,或旁觀,或扶協,童趣躍然刀筆之下。采用浮雕和鏤雕手法,用刀爽索,造型生動,層次豐富,氣氛熱烈。

嬰戲圖為明代裝飾工藝中最常見圖案之壹,為時人唱贊國泰民安的壹種表達模式,但用在橄欖核雕上尚為鮮見。把玩於指撮之間,紫褐紅潤之古風古韻捫摩可觸,嬉戲玩耍之童聲稚氣似乎側耳能聞,些小棄核竟成了童子樂園! 第三件是“十八羅漢”核桃雕。核雕高3.6厘米,呈梨狀,色澤棕紅油潤,老氣盎然。作者依憑硬核皺脊回谷式的錯雜刻面循勢造型,羅漢或正襟危坐,或岸立嘯風,或雙掌合十,或開懷朗笑,神情態勢各不相同。施刀細膩,手法老到,粗獷處勾勒剛勁,精微間線條柔綿,意到手到,攬雲天霧海中的十八羅漢於壹核。

“十八羅漢”核桃雕佩掛於腰間,賞玩於案頭,臆想著具有“最高果位”的羅漢們為妳驅滅煩惱貪癡,替妳爭取衣食無憂,讓妳脫離生死輪回,便如佛光罩體壹般,可以樂哉悠哉了。 第四件是清代“春宮圖”桃核雕,高僅3厘米,棕紅色澤,熟舊瑩潤。

“春宮圖”桃核雕壹側雕林中小屋,瓦棱歷歷可數,墻上小窗明亮,窗下有壹公雞同母雞觸喙親昵。另壹側雕壹裸男同壹裸女求歡送愛,眉眼傳情,心愫纏綿。構圖布局著眼於農家院宅,俗塵難拂不假,隱而不秘是真,藝人壹定是意在直白表達對安居樂業的憧憬的。奏刀者線條圓逶,設計則別出心裁,各種雕刻手法兼而施用。人愛以雞歡作襯,最坦誠地表達這樣壹個道理:大自然的玄機就濃縮在“傳宗接代”四字之中。因此可以說,核雕小不盈寸,卻是載喻著大自然壹個不朽法典的。

第五件是“福祿壽”桃核組雕。福祿壽三星高不過2.8厘米,皆熟滑潤亮,色澤棕紅。其中以壽星雕刻最為傳神,眉眼慈祥,美髯垂胸,精神矍鑠,袍服結帶寬松得體。福星比壽星胖大些,體形敦厚,笑容可掬,刀法雖顯見比壽星工藝簡潔爽利,富貴氣仍然逼人。祿星胖瘦高矮介乎福壽二星之間,其用刀之簡潔壹如福星,而笑臉卻更加明朗,莫非作者要留他個見錢眼開的笑柄?且三星中唯壽星須眉衣褶寫工而其他二星寫意,又莫非捉刀人自嘲與福祿無緣,唯求淡泊以求長壽?三星脫刀之日想見約百年,硬核上竟像古瓷壹般開了片紋,粗細錯落,但皆紋而不裂,平添了幾多古舊香色。終不知哪壹位買了“三星”來,把玩於掌上足以怡情,懸佩於腰間尤可養性,集“福祿壽”於壹已,雖小而又小,卻包羅了人生大願,想是用來聊以自慰的。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龍”揉手核桃各有千秋,我是特地留作壓陣之說的。

“九螭”揉手核桃呈不規則橢圓狀,最大直徑近4厘米,色澤紫褐油亮,有滋潤感,手感熟滑,是積舊熟陳之物。

螭與龍皆為龍,而九條龍至尊至極,於是漢魏時有九龍殿,五代時有九龍帳,九龍冠、九龍袍、九龍壁、九龍柱,不壹而足,龍的圖騰成了中華文明的象征。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龍”揉手核桃皆選取山核桃雕制,藝人依憑胸竹駕馭刀筆,將滿刀錯綜復雜皺脊結梗之核殼視為混沌壹天地,雕卷雲飄飄,琢紫氣漫漫,九螭或屈側回首騰挪於朵雲之上,或昂頭舒展在霧漫之中,而九龍穿飛翻騰,推雲撥霧,或兩現其身,或淩雲直上。4只核桃,龍騰螭躍,皆嬉戲翻飛於雲天霧海之中。

山核桃錯雜的表面皺脊有如縱橫交結的高岡深谷,捉刀者不單要具備巧借這種復雜形貌為九螭、九龍作意向造型的能力,更要具備依據刀路隨時修改意向造型的豐富聯想,設計布局力求九螭、九龍不擁不塞,螭與螭有呼應,龍與龍有顧盼,雲與氣有貫通,“球”與“球”分立而又渾然壹氣。“九螭”揉手核桃刀路粗獷,線條圓轉不足,剛健有余,野趣重於雅逸。藝人分明註重造型而不在乎細微處的精雕細琢,螭頭明顯為“方鬥形”。“九龍”揉手核桃紫銅色澤,手感滋潤熟滑,刀法圓潤,線條細婉,圖面雖繁滿,但龍與龍條分縷析,鱗甲分明。至於用刀之大膽,想象之豐富,構圖布局之疏朗繁滿有致,皆可見駕輕就熟之功力。盡管這兩件揉手核桃皆未署款字,誰又能說,它的作者不該享有無名大師之譽?

與揉手核桃相比,杏仁核雕真就微不足道了,它是核雕中的小不點,但小巧精微,玩賞可添雅興。像杏仁核雕“獼猴”,高僅2厘米,雕整核為壹坐猴,雙手捧食,正大口大口咬吃,形態活脫,刀法粗獷,但線條準確而洗練,幾筆幾刀,調皮的小猴呼之欲出。雖然小得如此不起眼,但精微處見功夫,乖巧若此,也就人見人愛了。

無論是揉手核桃,還是橄欖核雕、桃核雕、杏核雕,其精妙之作都足以讓人著迷,若非如此,王爺貝勒們憑什麽將揉手核桃進貢皇宮供皇室權貴賞玩呢?王公貴胄乃至文人士大夫之鐘愛揉手核桃,要麽編織絳絲網袋懸佩腰間為飾,搖之有“嗑嗑”之聲悅耳盡興;要麽或沈思或閑散時把玩於指掌,揉摩有松爽之愉,強健身心。於是揉手核桃得到盡善盡美的壹個昵稱,叫“文玩核桃”,其他核雕自然為“文玩核雕”了。所謂“文玩”,是說核雕該是躋身於藝術品之列的,其精妙,其典雅,其香色,其氣韻,皆可包涵於“清高雅逸”四字之中,可不是非“文玩”莫屬了?在當今收藏界愈來愈向藏珍玩雅的高境界發展之時,文玩中的既是精妙品,又是藝術品的核雕,自然而然便身價扶搖了。 核舟:是專門用果核雕刻成畫船和小舟的民間工藝品,起源於古代,興盛於明清時期,表明古代工藝的高超境界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核雕技藝中微雕的壹種。

明朝有個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將直徑壹寸的木頭,雕刻成宮殿、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都能按照這木頭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狀,各自具備各自的情態。王叔遠就是壹位雕刻核舟的藝術高手,他雕刻的“蘇軾遊赤壁”核舟,後被散文家魏學洢寫成《核舟記》壹文,生動的描述了這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其中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等語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今天的核舟繼承前人精湛的傳統技藝,同時融入了新時代的內容和技法,把這壹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間藝術推向又壹個高峰。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核舟表現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紅船”把寫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創作中,寫實刻畫了黨的壹大代表,展現了“日出東方、開天辟地”的偉大創舉,當為別開生面,既是古為今用,也是推陳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河北省秦皇島市的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楊洪武,用5個多月的時間精心刻制了壹枚題為“南湖紅船”的核舟作品。該核舟選用上好橄欖核為原料,以嘉興南湖畫舫為原型,細致入微的刻畫了參加黨的壹大代表們,在畫舫上創建中國***產黨的歷史瞬間。整個“南湖紅船”***刻核舟2、人物12人、小窗10扇、艙室4、壺2、杯皿2、書籍文件5、櫓、爐、小桌各1、鏈環1條、文字128字,此外12人中有5人還佩帶了眼鏡,均都壹壹俱足。

核舟《南湖紅船》,橄欖核材質,楊洪武先生於2006年6月創作完成,2009年3月12日捐贈中國航海博物館。 據了解,中國航海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第壹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位於上海南匯區東海大橋橋堍、臨港新城主城區。

據悉,楊洪武此次捐贈的核舟除《南湖紅船》外,還包括《天後娘娘》、《鄭成功思念故鄉》兩件作品。

蘇州核雕

明清時期,蘇州核雕漸興,江浙壹帶官宦商賈崇尚風雅,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奇珍,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核雕風靡朝野,出現了“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墜”之盛況,精湛而玲瓏多巧的核雕被人們爭相佩帶和收藏。清末民初也出現了不少核雕名家,如楊芝山、都桂蘭。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技藝精絕;都桂蘭的核雕還被周恩來總理1955年出訪時作為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

民國時期,蘇州太湖邊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漸興起。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藝匠之地。據《香山小誌》記載:“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專將竹根、竹節、黃楊、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欖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賞”。上世紀三十年代,舟山村曾湧現了開創蘇州核雕新局面的壹代核雕高手殷根福,在蘇州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今天,不由不使業內人士常常懷念他將技藝傳承於後世的業績。

殷根福(1885-1939),自幼對工藝雕刻倍感興趣,在蘇州深厚歷史文化的浸潤和豐富而精湛的眾多傳統手藝的熏陶下,曾先學竹雕、牙雕,雖默默無聞,但也能聊以維持生計。1930年前後,他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了“永興齋”,專門出售竹雕、牙雕工藝品。壹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廣東船工手中獲得橄欖核,此橄欖核產自廣東壹帶的“烏杭”品種,其顆粒大,質地硬而細膩,便於執刀雕鑿,經其精心琢磨後,隨形設計雕成羅漢頭像,稍經撫摸,便滋潤光滑。而後他將雕成的羅漢頭穿成手串在上海店內銷售,普受民眾歡迎。為塑造好羅漢形象,他多次到東山紫金庵羅漢堂內臨摹觀察,並反復揣摩,融匯於心。此後,他刻制的羅漢頭像越發挺刀爽勁,厚樸凝重,表情自然,雙目傳神,且形象生動、神采各異,使求購者絡繹不絕。自此,他專事核雕羅漢頭像,並形成殷派獨特技藝。為滿足市場需求,他培養了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蕓和徒弟須吟笙等多名藝徒,並在舟山村組織生產,壹時全村年耗橄欖核10擔左右。

殷派壹脈的核雕技藝由殷榮生、殷雪蕓、須吟笙、鐘年福等繼承下來,並逐漸發展壯大。1970年,他們幾個召集村上核雕藝人創辦雕刻組,通過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銷往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國;1973年,又帶領20余人參與創辦吳縣東山雕刻廠;而後於1975年在本村建立舟山核雕廠。而殷雪蕓則在1972年被邀至蘇州工藝美術廠、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傳授核雕技藝,先後培養了董蘭生等多名藝徒。

壹段時期,蘇州橄欖核雕處於低潮時期,人員散失,技藝荒疏。“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行”,自本世紀以來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漸富裕,喜愛核雕的民眾與日俱增,由此核雕生產又峰回路轉,使壹度沈寂的核雕市場活躍起來。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戶戶都在制作核雕,從業人數達五六百人。北京等北方大城市民眾對蘇州核雕鐘愛有加,當地村民足不出戶,客戶卻紛至沓來。由於市場前景看好,附近從事木雕的藝人紛紛轉入核雕,從業人員不斷擴大,也湧現了壹批出類拔萃的民間藝人,如陳素英、周建明、宋水官、董蘭生、須培金、殷毅軍等繼往開來的新壹代核雕高手。同時,通過薪火相傳,使年輕壹代的核雕能手也隨之大量湧現,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當今的核雕品種、花色更加豐富多彩,其表現形式可分為三個系列。壹是珠串式,即把多個核雕穿成壹串,多為十八羅漢頭像,各種祥獸,群仙聚會等;二是墜件式,即以單粒核雕為主,配以紅線,可掛在頸項或腰間佩帶,也可掛在衣服、折扇上,墜件表現形式豐富,人物有仕女、觀音等,還有花鳥、龍鳳、山水植物等;三是擺件式,即將核雕鑲嵌在象牙或紅木底座上,供人玩賞,尤其是核舟,更以巧奪天工而名震四方。從題材內容分,主要有四個系列,壹是吉祥如意系列,如十二生肖、避邪神獸等;二是神仙人物系列,如十八羅漢、觀音、彌勒佛、八仙過海等;三是民間民俗故事系列,如東坡泛舟赤壁、羲之戲鵝、桃園三結義等;四是山水園林系列,如山水風景、古典園林等。除上述形式和題材內容外,年輕的核雕人還在孜孜以求地探求多形式、多題材表現手法的核雕作品,似乎要將世事萬物、歷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間盡情揮灑,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