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嘉泰普燈錄卷十八》:“千山同壹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宋 雷庵正受),頗有幾分佛家偈語的意味。臺灣女作家蕭麗紅曾經采用“千江有水千江月”這壹句,作為其小說作品的名稱。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裏無雲萬裏天
您現在聽到的古箏曲是<深山禪林>,壹首佛曲.因著這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的偈語,最適合聽的就是這首寧靜優美的曲子了.
壹直很喜歡這句佛家偈語: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何等開闊的境界,每當想起這句話,心裏的壹切煩惱皆煙消雲散.也曾經翻閱過《金剛經》,希望可以找到它的出處,壹直未能遂願.仍舊時常在心裏品味這句偈語.
水是水,月是月,因了月光的照射,水中有了月,月在水中.但,水中的月,不是月,只是水的幻像;月在水中,是水的反射.這話是有點是是非,非是是的感覺.正如金剛般若波羅密所言,千萬人心中,千萬尊佛。千萬佛如同千江水月,萬佛即是壹佛。以心覓佛如水中撈月。心無所求,安如止水,心佛相應,此心是佛。
佛教雲:人人皆可做菩薩,菩提意為覺悟,薩意為有情,菩薩即先知先覺、施益眾生的修行者。印象當中,佛教對入教的儀式並不十分苛求,所謂“心中有佛,見人即佛”,更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佛門信徒雖多,皈依佛門的原因和目的卻不盡相同,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有壹個,可是因為水的不同而折射出千差萬別的倒影。禪宗有很多精妙的小故事流傳於世,譬如“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使落塵埃。”與“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落塵埃。”的典故。其實,禪宗中所講求的“頓悟”,正是佛家不拘泥於固定模式,希求人性中佛性回歸的最好體現。
未開悟之人,壹絲不茍地遵循佛門戒律,在遵循中得到心靈的平靜;將開悟之人,自遵循的過程中漸漸領悟佛家的精義;頓悟之人,已然參透了佛家的真諦,超然物外,不再為規則所囿。“秦時明月漢時關”畢竟只存在於詩人的幻想之中,滄海桑田,今日之月絕非古時之月,明日之月也殆非今日之月,千百年來,佛教文化的傳承與佛教的普適性是分不開的——真實存在的世界只有壹個,然而,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卻各不相同,宗教亦然。人們於信仰宗教的過程中各取所需,解決各自在某壹特定階段所面臨的人生問題.人之所以生,是為了追求幸福。宗教存在的意義,在於讓人們在追求幸福受阻時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希望。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佛性,在若有若無之間;世事,在虛實兩界徘徊.如是,月也罷,水也罷,夢也罷,愁也罷,到了佛家那裏,偈語曰:壹切水印壹月,壹月印壹切水。何等的境界!
註:相傳印度阿育王治齋延請天下僧道,眾人皆已來過,惟獨平爐尊者延至日落黃昏之時。王乃問道:緣何妳來得這樣遲?平爐回答:我赴了天下人的筵席。阿育王奇道:壹人如何赴得天下筵席?尊者言:這妳就不知了!遂作偈:千山同壹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