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江山島戰役結束後,大陳島的門戶便打開了,解放軍下壹步就是如何攻占大陳島。
出於切斷大陳島與臺灣間海上運輸交通的戰略考慮,華東海軍魚雷快艇第三十壹大隊159、160艇和第四十壹大隊175、178艇,奉命在頭門山島與東磯列島之間的五嶼棚處待機,準備偷襲國民黨的海軍艦船。
某日3時15分,高島的雷達站發現有兩個艦影遊出大陳島東口,並往臺灣方向駛去。壹直待機的4艘魚雷快艇接到命令,在岸上雷達引導下快速出擊。
4時30分,快艇編隊在大陳島以東海面發現緩慢航行的敵艦,前導為永字號掃雷艦,後續為寶應號炮艦。
寶應號是民國初年下水的老式護衛艦,海軍界習慣地稱之為馬達炮艇,這種老式軍艦也被派到前線執行長途運輸任務,真是令人費解。
解放軍的快艇在靠近敵艦的過程中,中隊指揮195艇和160艇攻擊寶應號,175、178艇協助進攻,準備重創敵人的艦隊。
和敵人相距3海裏時,敵人發現受到解放軍魚雷快艇的火力阻擊,便邊射擊邊向外海逃竄,試圖擺脫解放軍魚雷快艇的追擊。
解放軍的快艇編隊緊緊地跟在敵人艦艇的後面,壹直追到大陳島的東南外海,高島雷達站監測此時距離目標超過30余海裏,雷達失去了控制,快艇完全靠目視追蹤搜索敵人的艦艇。
4時47分,解放軍的快艇和敵艦只相距3鏈,159艇迅速占領有利陣位,快速發射魚雷兩枚,壹枚擊中寶應號艦的尾部。其它3艘快艇在20秒鐘內連續發射魚雷6枚,可惜卻沒有準確擊中目標,完成任務後就迅速返航了。
寶應號炮艦受到重創失去動力,在外海漂浮無援,用無線電發出求救信號。在黎明前,援救船只趕到,欲拖回臺灣,因傷勢過重沈沒在大陳港內。
這次戰鬥,魚雷快艇從發現目標到向敵人發起突然進攻,然後快速撤離,前後只用1小時30分,再次顯示了魚雷快艇作戰的特點:利用夜幕掩護,在岸上雷達引導下高速接敵,發射魚雷擊中目標後迅速撤回。
這壹仗與擊沈太平、洞庭號戰鬥的區別在於,前兩次戰鬥都是在對方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發射魚雷,這次是敵人有所防備的情況下進攻的,但艦型短小,增加了魚雷攻擊的難度。
另外,前兩次戰鬥都是魚雷快艇對單艦發起攻擊,這次面對的是敵人雙艦編隊,對方互相支援的交叉火力網增加了魚雷快艇攻擊的冒險性。
175、178艇為新式K-123型魚雷快艇,艇上裝有雷達,盡管這種雷達測距有限,受氣候和海情影響較大,但畢竟在武器裝備上前進了壹步。
魚雷快艇自身可以在夜間航行時搜索目標,得到了壹次實戰嘗試,並為以後海戰積累了寶貴經驗。兩艇主動配合,159艇攻擊目標,逼迫敵方顧此失彼,防不勝防,給159艇占領有利陣位創造了條件。
經驗證明,魚雷快艇攻擊有防備的目標,最好有主攻和助攻相配合,數艇協同作戰效果更佳。從這個意義上說,魚雷快艇之間協同作戰獲得首次成功,作用和影響不亞於前兩次戰鬥。
當然,和所有的戰鬥壹樣,成功背後也存在不足,更有許多經驗需要總結。159艇首發命中後,寶應號當即失去機動,此時編隊尚有6枚魚雷沒有發射,完全具備擊沈寶應號的能力,然而結果卻沒有擊中目標,實在可惜。
尋找其中的原因,主要在於各魚雷快艇之間發射魚雷的間隔時間太短了,未能占領最有利發射陣位便倉促發射魚雷。群起而攻之,放完魚雷又壹窩蜂撤退,根本談不上什麽戰術。
各魚雷快艇之間混亂擁擠,159艇撤出戰鬥時正好從178艇發射魚雷的射程內通過,所幸沒被擊中,如果擊中豈不讓敵人笑話。
綜上原因,也可以看出為什麽對這次勝利的宣傳力度不如前兩次。
但不管怎麽說,這壹仗對和平解放大陳島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作為浙東海戰的最後壹役,也給解放浙江沿海島嶼戰鬥畫上壹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