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懂懂 崔貫利
小明語錄:
人生就是壹個錯誤,接壹個錯誤的修行; 壹路錯下去,也就對了。
關於親子關系的影響
站在行為遺傳學的角度,我們談到了弗洛伊德關於孩子的母乳餵養,還有大小便訓練對他們的性別認同的影響。 這些只是壹種理論和假設,無法達到科學的標準 。
自弗洛伊德以來,由於他的這種影響力,導致許多科學研究都開始涉及到關於在母乳餵養時期,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對孩子造成某些影響,甚至壹生的影響。
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但是都達不到科學的標準。大家在中國心理圈經常聽到特別奇葩的壹些言論。比如說“原生家庭決定妳壹生”;“不幸的童年要用壹生去療愈”。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宣傳口號,但是都 沒有科學依據 。
社會 關系對人的影響
大家特別註意:在心理學的研究,特別是臨床的心理咨詢研究,人們特別重視 關系對人的影響 。
關系的確會影響人,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重視的是 家庭關系對人的影響,他們忽略了 社會 關系對人的影響,而馬克思直接就提出,人是 社會 關系的總和,而不是家庭關系的總和。
原因很簡單,因為人最終是要進入 社會 的,人是依靠 社會 來決定自己是誰的,而並不是因為家庭來決定自己是誰的。
例如:我曾經治療過壹個富二代,他在家裏面,他就相當於賈寶玉壹樣的人物,那麽大家想想,家庭和他的互動關系是否決定了他是誰呢?
家庭只能決定他的家庭裏面的角色和他的地位,但是進入 社會 之後,他的家庭裏面的角色地位可以遷到 社會 中去嗎?不能,所以 社會 關系才能決定妳是誰,而家庭關系決定不了妳是誰。
為什麽說科學的研究都認為 社會 對人的影響是第壹位的?
人們最終是要走向 社會 的,是要用 社會 的標準來決定自己是誰的。比如說:自卑。壹個孩子在家庭裏面自卑,但是如果他在 社會 獲得是自信,那麽同樣可以化解他在家庭裏面由於不自信所導致的自卑問題。
如果壹個孩子在家庭裏面是自信的,但是在他家庭以外的地方是自卑的,那麽他同樣是自卑的,因為只有 社會 才能決定他是誰。
情境對人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由於心理學過度的,特別是心理咨詢過度的誇大了關系對人的影響,而忽略了情境對人的影響。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大公司特別重視情境對人的影響。他們不重視關系對人的影響,他們重視情境對人的影響。互聯網大公司把這種情境對人的影響,叫做場景。
比如說微信,在過年的時候,創造了壹個發紅包的場景,導致無數的人就喜歡用這樣的方式去發紅包。為什麽呢?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場景對人產生的影響,而不是 社會 關系。
如果說大家要重視心理學裏面什麽東西會影響人,通常知道的只是家庭關系,這就太局限了,要拋棄壹些過去的錯誤的觀念。
人在 社會 的表現多數是由 社會 總的關系所決定,也就是說影響我們的東西,第壹個是家庭關系,第二個是 社會 關系,第三個是情境效應。
說到情境效應,更是無數的心理咨詢師完全忽略的東西。
什麽叫做情境效應?
例如:我如果在妳的左邊叫妳,妳肯定會把妳的頭轉向左邊來看我,這是情境影響了妳。如果我在妳的上面叫妳,妳肯定會把頭仰起來去看,所以聲音從哪個方向傳過來,將決定了妳的頭轉向的位置。
換句話說,人是經常會被情境影響的,而不是被某種關系影響的。
小明語錄:
人們每天從新聞中獲得對生活的基本焦慮感,用來置換自己內心的指向未來的焦慮,這是心理 養生 ,延緩衰老的法寶。
再例如:我們在動物園裏面看到老虎的時候,我們不會害怕,但是我告訴妳,在野外妳只要聽到老虎的壹個聲音,妳馬上就會腿發軟,這就是叫做情境效應。
還有再比如說,我們有很多人學習開車,包括現在的航空公司進行飛行員的訓練都是用的模擬倉訓練。在模擬倉裏面來訓練操作各種按鈕,操作整個流程,對於流程訓練是有價值的。
但是對於真實的開車和真實的飛行來說,心理素質,心理的體驗是不可能靠模擬訓練出來的。妳在模擬訓練艙裏面,表現得再好,妳是沒有壓力的。
但真實飛行中稍微壹點點的壓力,壹點點的危險,壹點點的誤操作,都立即會導致妳產生強烈的心理的應激反應。而且應激反應會導致壹系列的操作失誤。
場景,情境效應是過去的心理學,和現在的很多心理咨詢師都完全忽略的壹個要點。
過去的心理咨詢師認為壹個人是人格障礙,他就應該24小時都是人格障礙。事實不是這樣的的。人格障礙不是全天候的,很多人格障礙的人在 社會 職場生活中,他們的職業表現都比普通人還要好。
只有滿足了某些特定條件、時機的時候,比如當他和妳特別親近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人格障礙;當他和妳只是普通的職場關系的時候,妳是看不出他的人格障礙的。
反而這些有壹定人格障礙的人,他們在職業中的表現比正常人都更好。因為,他們有過度的壹些付出,過度的責任和過度的與人產生了壹些聯系的能力。
精神病人也是同樣的,很多人以為精神病人是24小時精神病狀態,其實也不是的。精神病人並不是壹直在犯病,他是在根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場景來犯病的。
所以當我們談到壹個人的性格的時候,大家不要輕易地認為壹個人的性格就是穩定的。人有非常明顯的情境性格,這就是榮格所說的人的壹種人格面具。
家庭關系不能影響壹生
最典型的例子是: 很多人發現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和在家裏面表現是不壹樣的。這個孩子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和家裏表現也是不壹樣的; 還有的人在工作職場的表現和他回到家之後的表現也是完全不壹樣的。
過去我常見有些心理咨詢師有個誤會,他們認為家庭對孩子有了壹種所謂的巨嬰式的培養、所謂的過度的溺愛,就壹定會毀掉孩子。
事實不是這樣。我看過很多案例,這些人回到家之後,他們啥都不管,完全就是壹個被寵壞的,像壹個完全無能的人物,但是他們在職業中,壹進入職場,壹離開家門,他們就馬上成熟、老練到妳不可想象的程度。
所以家庭的很多撫養方式,根本就不能決定這個孩子的最終表現。
相反,還有壹些孩子,他們在家裏什麽活兒都幹,妳看著很正常,但他們進入 社會 之後卻很慫,妳們想不到吧,這就是情境效應。
過去很多心理咨詢師總是過度地誇大了家庭對人的影響。他們總是有種習慣性的想法,認為壹個人在家庭中的表現將決定他在 社會 中的表現。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很多在家庭中表現得壹塌糊塗的,甚至非常依賴的,回到家內褲都不洗的,讓父母壹直洗到大的這些人,他出了門兒之後,在工作場所、職業場所中,城府之深,非常老練。
在 社會 生活中,什麽事情他都可以事必躬親地去完成,而且在外面顯得非常的主動、願意去做任何勞動。他在家裏可能從來都不勞動,是被寵養被溺愛的。但是他在外面能夠吃各種各樣的苦。
壹些家庭條件特別好的這些孩子,他們多數都受到家庭過多的壹些關註、關照和照料。把這些和家庭對他們照料當做是他們的 社會 表現,這是不了解情境對人的影響,不了解情境效應。
#科學真相# 中國絕大多數心理咨詢師都受訓於傳統的弗洛伊德的各個流派的理論,而且過度的迷信了。那麽導致的最嚴重的惡果是什麽呢?
就是父母們花所有的努力和精力都在想著如何在家庭中教養好自己的孩子,但是卻忘記了、忽略了、甚至放棄了 如何幫助孩子,訓練孩子在家庭以外能夠更好的成長的能力,這才是關鍵。
(未完待續,本文節選自小明微課“行為遺傳學”其中的1%)
小明語錄:
家庭關系可以影響的是我們在家庭中的表現,家庭關系影響不了我們在 社會 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