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大全 - 誰知道公元前9——8世紀的希臘戰爭阿

誰知道公元前9——8世紀的希臘戰爭阿

象大多數軍事愛好者壹樣,在下對軍事感興趣,是從讀二戰開始的。

自11歲從父親單位圖書館借來古德裏安的回憶錄"閃擊英雄"開始,到

現在將近20年,還是在看二戰。可是畢竟二戰只有6年時間,到上大

學本科以後,開始對古代戰爭發生了比較嚴肅的興趣,因為象克勞塞

維茨、約米尼這些人的著作,都是以闡發拿破侖戰爭的經驗教訓為主

上升到理論高度的,於是由看拿破侖戰爭,漸漸擴展到歐洲近代、中

世紀和古典時代,還有中國古代和蒙古、阿拉伯、奧斯曼的軍事史。

漸漸地有個感覺,在核武器的恐怖平衡出現之前,其實人類軍事史上

從來沒有什麽新的東西。技術在革命,但是贏得戰爭的,其實就是那

麽幾條永恒不變的軍事法則在起作用,象機動性、防護、火力、協調

、速度等等。單單從軍事史看,有時候竟覺得還是古人的戰史更有傳

奇性,更給人暇想的空間。西方的古典時代,希臘羅馬,就象中國的

先秦兩漢壹樣,是個偉大的時代,也是英雄傳奇輩出的時代。

本文的史實,基本上來自杜普伊的"武器和戰爭的演變"和富勒的"西

洋世界軍事史",議論部份則是我自己的看法。

1。馬其頓崛起以前古希臘的典型陸軍組織

要了解古希臘軍隊的戰鬥力,我們必須先了解它的軍制。在這壹段,

我指的是馬其頓王菲利普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以前,希臘城邦國家,

象斯巴達、雅典、底比斯的典型軍隊組織。大致來講,希臘半島多山

,地形破碎,不太適合騎兵作戰,所以典型的希臘城邦陸軍中,騎兵

很少。步兵分重步兵和輕步兵。重步兵方陣是希臘軍隊的絕對主力。

重步兵批甲執矛:頭戴頭盔,上身批胸甲,小腿上還裹脛甲,左手壹

面小圓盾,右手執矛,長度在2-3米之間。盡管重步兵腰間插壹把短

劍,但是很少拿出來用,主要武器還是長矛,這點跟後來的古羅馬軍

團不同。這麽多裝備,有點象後世的裝甲重騎兵了,可是沒有馬馱著

,這意味著兩件事:壹是士兵的體魄必須鍛煉得非常強健,二是作戰

時候的機動性成問題。重步兵都是各自城邦的上層自由公民,有責任

感能吃苦,也守紀律。輕步兵沒那麽多裝甲,但是也有不同程度的保

護,主要作用是支持重步兵作戰和後勤。還有很重要的特殊輕步兵兵

種,象弓箭手、投石兵。輕步兵的來源是比較次等的公民。

作戰的時候,雙方都盡量找平地作戰場,否則重步兵的密集方陣在崎

嶇的地面運動很容易造成脫節和陣線正面破碎。記住這壹點,因為幾

乎每次希臘軍隊的大敗仗都與此有關。重步兵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

8-12排,前三排士兵舉矛對著敵人,後面的人把長矛架在前面人的肩

膀上,整個方陣象壹只巨型刺猥壹樣。方陣兩翼和前方是輕步兵和少

量騎兵掩護。戰役開始,先向對手射箭、投石,以期打亂對方陣形,

然後重步兵方陣長矛如林,象壹支撞城槌壹樣向敵人沖去。在這種密

集隊形沖鋒中,個人想退卻根本不可能,而在沖鋒時要保持隊形,則

需要士兵有嚴格的紀律性和訓練有素。

2。兩次希波戰爭中希臘陸軍的戰鬥力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經典的希臘方陣是比較單調的,我認為它的

弱點有四,強點有二:弱點壹是對士兵體能要求高,二是對地形要求

高,三是機動性差,四是壹旦陣型被打亂則完全喪失了威力。強點壹

是只要保持隊形,那麽密集隊形沖擊的動量是驚人的,二是士兵個人

防護比當時波斯軍隊要好很多,所以即便密集隊形,也不太懼怕對手

投射火力的襲擊。相反,波斯軍隊從開國的居魯士大帝起,就建立了

古代西方史上第壹支高效率的騎兵(更早的亞述軍隊依賴戰車,而不

是騎兵),還有更多數量的輔助兵種。而且每次希波戰爭中,波斯都

占據數量優勢,但是他們的問題是步兵的作戰效率不如希臘人,而且

大帝國的兵源來自各個部族,協調困難,紀律性差。不過綜合來說,

我認為其實當時波斯軍隊(加上它的數量優勢),理論上優於希臘軍隊

。但是很奇怪的,即使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前的第壹、二次希波戰爭中

,希臘陸軍也是勝多負少。為什麽呢?

第壹次希波戰爭是波斯的試探性行動,也可以說是懲戒行動,波斯軍

的數量優勢並不明顯。那是公元前490年,當時波斯是人類歷史上第

壹個跨越歐亞非的大帝國,從居魯士起,已歷四世(居魯士、岡比西

斯、Hystaspes、大流士壹世)。希臘世界則是壹系列城邦國家的總稱

,從來沒有統壹過,最多是壹些城邦結盟。希臘城邦不僅限於希臘半

島,而且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今天土耳其境內)也有。象此前1千

多年的特洛伊戰爭中,特洛伊就是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希臘城邦。當時

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都已經臣服於波斯帝國了。

當時波斯統治下的希臘城邦叛亂,雅典出兵支持了這次叛亂。波斯帝

國平息叛亂以後,派大軍討伐雅典。第壹次希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是

馬拉松之戰。這壹戰之前,波斯方實際上有很高明的戰略。他們和雅

典城裏的主和派取得聯系,這些主和派希望與波斯軍隊合作奪取雅典

的統治權,所以波斯軍隊沒有在雅典附近登陸,而是在離雅典有壹段

距離(實際上是42公裏左右,現代馬拉松長跑的距離)的馬拉松海灣登

陸,目的是把雅典軍隊引出城,而讓波斯在雅典城裏的第五縱隊占領

城市,然後再在野戰中消滅失去根據地的雅典軍。波斯方引蛇出洞的

計策果然奏效,雅典陸軍在Callimachus指揮下向馬拉松進發,實力

為1萬人,分10個團。但是波斯軍隊的戰術執行卻在戰場上出了紕漏

:當雅典陸軍中計,前來迎擊波斯軍的時候,波斯軍(1萬5千人)開始

執行他們的下壹步戰略計劃:重新上船向另壹個地點登陸,準備猛撲

毫無防備的雅典城。本來這是非常高明的連環巧計,但是雅典軍隊來

得太快了,他們采取了這種形勢下唯壹可行的對策:立即進攻波斯軍

尚未登船的後衛。在當天的值日將軍米爾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揮

下,雅典軍實際上是擊其半渡,輕易贏得了馬拉松戰役。波斯軍損失

6千7百人,希臘方陣亡192人,包括總司令 Callimachus 。戰後米爾

泰德斯馬上派壹名長跑健將趕回雅典城報信(現代馬拉松運動的起源)

,這個勝利的消息終於穩定了城裏動蕩的局勢,使波斯的第五縱隊不

敢亂動。

在這壹次戰爭中,希臘軍隊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有運氣的成份,波斯

軍不應該敵前上船,而且波斯只是懲戒行動,有試探希臘的性質,並

非大規模入侵。所以我認為,馬拉松戰役的勝利並不能令人信服地說

明哪壹方軍隊的戰鬥力更強。

第二次希波戰爭在9年以後爆發,大流士壹世之子,波斯帝國新皇帝

薛西斯(Xerxes) 以傾國之兵入侵希臘。現代史家對波斯軍兵力的估

計,從15萬到18萬不等,而古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記載,則是

令人難以置信的264萬人!(肯定是大大誇張了的)。第二次希波戰爭

的決定性戰役是溫泉關戰役和薩拉米斯海戰。薩拉米斯海戰和本文的

陸軍主題無關,我計劃將來在"古今七大海戰"的連載文章裏再詳細寫

。溫泉關戰役是古希臘著名的大戰,記得上中學的時候,中央電視臺

還在星期六晚上的譯制片時間播出過講溫泉關之戰的電影。很多人都

以為守溫泉關的就是斯巴達王李奧尼達的3百壯士,其實這300人只是

李奧尼達的近衛軍,加上輕步兵和輔助部隊,希臘軍壹***大概7千到8

千人,他們憑溫泉關天險和波斯陸軍主力對峙。在溫泉關這樣的天險

前,波斯軍隊的數量優勢發揮不出來,而且再壹次證明了在正面碰撞

中,波斯的輕型部隊不是希臘裝甲步兵的對手,還證明在破碎多山的

地形中,波斯的精銳騎兵也發揮不出威力。後來,壹名叛變的希臘人

Eplrialtes向薛西斯告密,使薛西斯能夠派出壹支奇兵,從小道繞過

溫泉關背面,切斷了希臘軍的交通線,李奧尼達腹背受敵,無險可守

,於是斯巴達王本人和溫泉關守軍全軍覆沒。

但是在不久以後的薩拉米斯海戰中,希臘聯軍海軍卻絕地反擊,決定

性地殲滅了波斯海軍。薛西斯在希臘這樣壹個多山的窮國裏,沒有海

軍運送補給,就無法維持壹支龐大的陸軍力量,所以只好將入侵軍撤

回波斯。但是第二次希波戰爭並未就此結束。薛西斯仍然在希臘半島

北部留下了壹支30萬人的陸軍(希羅多德的記載,劍橋古代史估計是

10萬人),由大將馬多尼烏斯(Mardonius) 統率。

公元前479年,希臘聯軍陸軍由斯巴達國王普薩尼亞斯(Pausanias)率

領,進攻波斯駐軍,於是爆發了這次戰爭中最後壹次決定性的戰役,

普拉提亞之戰。( 斯巴達的國王是選出的,同壹時間總是有兩名國王

並列)。這次戰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敵對雙方的優缺點。戰役初期雙

方有很長時間的對峙,曾經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遭遇戰和前哨戰。起

初是波斯騎兵在不適於騎兵作戰的崎嶇地形中向希臘軍步兵發動進攻

,結果損失慘重。而後波斯軍統帥吸取了教訓,利用騎兵機動靈活的

特點,不斷地襲擾希臘軍的軍糧補給。另壹方面,在與希臘軍的遭遇

戰中,盡量不和希臘方陣作正面的步兵交鋒,而是利用己方聯合兵種

的優勢,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遠程火力優勢不斷殺傷希臘軍。兩軍相

持的結果,希臘方占不到任何便宜,補給又發生了問題,只好準備撤

退。

普薩尼亞斯的撤退計劃,原本是全軍列陣,然後趁夜暗掩護,壹部份

壹部份地撤退。但是計劃執行中發生了延誤,陣線中央撤退、右翼撤

退了壹半、左翼未動的時候,天亮了,行動被波斯軍發現,於是演變

成壹場生死大戰。交戰之初,希臘方的形勢非常危急,不僅是在機動

中被迫迎戰,而且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采取了正確的戰術,以密集的

遠程火力給希臘軍以重大殺傷。但是不久,馬多尼烏斯犯了壹個戰術

錯誤: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結在第壹線弓箭手和騎兵身後,目的我猜測

可能是準備躍出給希臘軍決定性的壹擊,或者是準備追擊。但是這樣

壹來,大量波斯軍猥集壹團,第壹線部隊就喪失了後退保持彈性的進

退余地。斯巴達王普薩尼亞斯抓住這個戰機,集合起希臘的裝甲步兵

方陣,猛烈地向波斯軍沖上去。因為只要沖近了,波斯軍沒有作機動

保持距離的余地,投射兵和騎兵就發揮不了作用。在近戰和混戰之中

,波斯士兵盡管也很勇敢,但是他們使用武器的技術(也就是武藝啦)

沒有希臘戰士那麽訓練有素,個人防護也沒有希臘戰士好(沒有手盾)

。即使如此,憑借波斯軍的數量優勢,他們也還是可能淹沒希臘軍的

,但是這時候,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本人在混亂中被殺。因為波斯軍

是各個民族組成的烏合之眾,並不齊心,指揮核心壹死,全軍隨即潰

散。這場戰役以後,希臘人基本上肅清了希臘半島境內的波斯侵略軍

從普拉提亞戰役可以看出來,波斯在輕步兵、投射兵、騎兵這些輔助

兵種上其實強於希臘,步兵數量也居優勢,但是在步兵素質和紀律上

頗有不如。雙方的統帥只要明了敵我的優劣,運用正確的戰術,都是

有獲勝機會的。

第二次希波戰爭之後,第三次希波戰爭(亞歷山大遠征波斯)之前,還

發生過壹件很能說明希臘方陣作戰特點的著名事件,就是"色諾芬萬

人大撤退"。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後,希臘世界暫時沒有了東顧之憂,

於是斯巴達和雅典兩強爆發了爭奪希臘世界霸權的30年伯羅奔尼薩戰

爭。戰爭的結果以雅典失敗告終。在長期戰爭過後的和平時期,很多

希臘的職業武士無所作為,於是出現了大量職業的雇傭軍。波斯就雇

傭了很多這些雇傭兵。公元前401年,波斯禦弟、小亞細亞的總督居

魯士起兵反叛他的皇兄,他的軍隊中就有很多希臘雇傭兵。居魯士兵

敗被殺,隨從星散,但是他手下的希臘雇傭軍步兵方陣卻巋然不動。

波斯政府軍用鴻門宴的手法,假裝談判,誘殺了希臘雇傭軍的所有將

領,但是雅典人色諾芬(Xenophone)卻在軍中挺身而出接替指揮,迅

速恢復了秩序,然後率領這壹萬名希臘雇傭軍,在波斯政府軍環伺之

下,由亞洲腹地,完整地撤退到了希臘邊界。這件事在色諾芬的自傳

裏有詳細描述。直到現代,在困難條件下成功的撤退,在西方還常常

被稱為"色諾芬式的撤退",這有沒有壹點象中國的萬裏長征?

第三次希波戰爭是希臘聯軍向波斯帝國的遠征,這次的戰場在廣闊的

亞洲腹地,如果希臘的作戰方式還是象以前那樣老套和單調的話,那

麽我想波斯絕對有條件發揮他們兵力和"火力"上的優勢,況且現在在

波斯壹方,也有了大批的希臘雇傭兵,從方陣戰術這個角度來說,希

臘已經談不上有什麽戰術優勢了。但是對波斯人來說很不幸,這壹次

他們要面對西方歷史上的千古壹帝--亞歷山大;而亞歷山大大帝所率

領的,是壹支全新的聯合兵種陸軍。

3。菲利普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軍事改革

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後,希臘世界群雄並起爭奪霸權,雅典、斯巴達、

底比斯都接近過成功,但是都在連年戰爭中打得筋疲力盡。此時北方

山國馬其頓的國王菲利普二世進行了軍事改革。馬其頓軍制的改革最

重要的,是比典型的希臘陸軍多了壹支精銳的騎兵。馬其頓騎兵有壹

定的裝甲防護,有點象後世的重騎兵,但是沒有那麽重,主要武器是

長矛和劍。長矛經過改革,長達4到5米,沖鋒時平端在手,矛頭向下

斜,刺中第壹個敵人以後,就留在敵人的屍體上,然後拔出劍來砍殺

。最精銳的騎兵近衛軍(希臘原文叫伴隨騎兵,因為作戰時常伴國王

左右,但是我這裏按習慣稱為近衛騎兵)全部由貴族組成,古希臘尚

右,作戰時總是部署在方陣右翼,由國王親自率領投入戰鬥。馬其頓

步兵方陣也比典型的希臘方陣更有戰鬥力。方陣步兵使用4-5米的長

矛,可以在對手的長矛夠不到自己的時候殺傷對手。方陣縱深16人,

比古希臘方陣深壹倍,但是隊形不那麽密集,留下空隙,所以機動性

比傳統方陣要好。前4或5排士兵矛頭對準前方,後面各排長矛有的向

前傾斜,有的垂直。馬其頓還很重視輕步兵,因為通常情況下,方陣

重步兵是進攻發起的基地和防禦中樞,騎兵近衛軍是突擊力量,騎兵

的速度壹定快於方陣運動速度,那麽兩者之間就壹定出現空洞,這個

弱點就要由輕步兵來掩護。輕步兵也有盔甲,只是稍輕,矛稍短,但

是盾更大,作戰時部署在右翼騎兵近衛軍背後,當騎兵發起沖鋒以後

,就在騎兵和方陣之間展開形成壹個機動樞紐。

註意這時的騎兵還沒有馬蹬,馬蹬直到好幾百年以後的中世紀才在歐

洲普遍使用。雖然沒有馬蹬的騎兵,威力打了壹個大折扣,但是並不

妨礙騎兵成為當時的重要兵種。

我的看法是,馬其頓軍事組織幾乎彌補了古典希臘方陣戰術的所有弱

點,但是因為步兵還是是用矛作密集隊形沖鋒的,因此還是有密集隊

形不便於機動的弱點。這就需要統帥的明智,如果統帥明白選擇合適

的戰場地形,那麽這種作戰方式的沖擊力,其實遠遠高過後世的羅馬

軍團。怪不得美國軍事學家杜普伊說,設若這支軍隊是壹直由菲利普

或亞歷山大指揮的話,它可以戰勝以後1千8百年整個冷兵器時代的任

何壹支軍隊。

4。高加米拉戰役中馬其頓陸軍的戰鬥力

菲利普二世率領馬其頓軍隊成為希臘世界的超強力量,他的兒子,年

輕的亞歷山大文武全才,不僅是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入室弟子,

而且在軍中很早就協助菲利普指揮作戰。菲利普遇刺身亡,留給20歲

的亞歷山大壹支強大的陸軍,和對馬其頓聞風喪膽的希臘世界。亞歷

山大即位以後壹年(公元前335年)就作了希臘世界的盟主,征集壹支

希臘聯軍,以馬其頓軍隊為主力,遠征波斯,由此開始第三次希波戰

爭。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波斯過程中,壹***有3次大規模的會戰(第四次

會戰是對印度國王波拉斯的):遠征伊始擊敗波斯邊疆總督聯軍的格

拉尼古河戰役,初次擊敗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禦駕親征的伊蘇斯戰役

,和最後徹底擊敗波斯皇帝和帝國主力的高加米拉戰役(又稱阿貝拉

戰役)。高加米拉戰役作為對波斯帝國的最後壹擊,不僅規模最大,

而且很能體現馬其頓軍隊的作戰特點。

是役亞歷山大統率4萬步兵和7千騎兵,所面對的是大流士三世指揮的

壹支數量上遠占優勢的聯合兵種軍隊(最保守的估計是20萬,有的估

計100萬),其中不僅有步兵騎兵,還有希臘雇傭軍、大象、和裝置長

柄鐮刀的戰車。曾經有網友問,為什麽是役大流士不利用自己的數量

優勢迂回並包圍亞歷山大呢?其實雙方都想到了這壹點,而且都有相

應的行動。尤其是亞歷山大這樣的統帥,戰前不可能不預料會發生被

對方優勢兵力迂回包圍的情況,而且他也相應作好了事先的安排。和

他的歷次戰役壹樣,亞歷山大親率近衛騎兵在方陣右翼作為主力。但

和以往戰役不同的是,他在主陣線後方安排了壹個第二線,由左右兩

半組成,任務是在遭到迂回或者包圍時,能夠面向兩個側面或者後面

旋轉展開,讓整個軍隊構成壹個空心的大方陣,可以面對任何方向作

戰。

戰役開始時,馬其頓和波斯軍都向馬其頓軍的右翼方向延伸,波斯軍

是想迂回,馬其頓軍是想避免被迂回,我覺得這有壹點象壹次大戰中

馬恩河戰役以後,德軍和協約國軍"向大海進軍"的場面。當大流士發

現兩軍運動的結果可能越出波斯事先選定並已經平整過地面,以便戰

車發揮威力的預定戰場時,命令左翼騎兵發動攻擊,截住馬其頓右翼

,並盡快迂回。這個時候,波斯騎兵也是有盔甲防護的,第壹階段與

馬其頓右翼掩護兵力交鋒的結果,占了上風,但是馬其頓的騎兵(不

是近衛軍主力)的反攻穩定了戰線,而且中央部份馬其頓的輕步兵掩

護兵力也用弓箭和投石阻止住波斯軍中央的戰車沖鋒。

這時候發生了高加米拉戰役中有決定意義的壹幕:波斯左翼騎兵數量

眾多,仍然迂回了亞歷山大的右翼,但是迂回以後,波斯左翼和中央

之間出現了壹個空洞銜接不上,亞歷山大看準這個戰機,親率右翼精

銳的近衛騎兵,連同中央的四個重步兵方陣,向這個空洞後面的波斯

軍中央猛沖過去,這是波斯禦林軍和大流士本人所在的地方,大流士

中軍立刻亂成壹團,皇帝本人落荒而逃,退出了戰場。這大大影響了

波斯軍的士氣,要知道,這種各部族聯合的軍隊雖然數量巨大,卻不

容易管束和協調,壹旦退卻就非常容易"脆敗",這和南北朝時前秦百

萬大軍在淝水邊壹敗塗地的道理是壹樣的。

但是馬其頓軍這時也發生了壹個危機:因為亞歷山大親率右翼沖鋒時

的速度過快,和戰線中央拉開了距離,馬其頓的輔助步兵部隊還來不

及填補這個空隙,波斯軍中央的騎兵就乘勢也突破了馬其頓陣線的中

央部份。此時是馬其頓軍最危急的關頭,如果中央突破的波斯騎兵能

夠向左或向右轉彎,從側面席卷馬其頓的左翼或右翼,那麽這次戰役

的勝負還未可知。但是波斯騎兵不知道是由於戰術紀律不佳,還是指

揮官見不及此,竟然放棄了這樣壹個大好機會,直接向前突進,撲向

馬其頓的軍營(據說那裏關著被俘的波斯皇帝的家屬,有可能他們是

想救出皇室,或是搶劫戰利品)。此時,馬其頓第二線預備隊按照亞

歷山大戰前的部署,以壹個旋轉的機動,重新封閉突破口,切斷了突

破的波斯騎兵,並從背後攻擊他們。與此同時,馬其頓左翼也不可避

免地被波斯軍迂回,已經陷入包圍之中。但是波斯人現在還想謀求勝

利已經為時過晚,因為亞歷山大此時已經擊敗了波斯軍的左翼和中央

,再掉轉馬頭,切斷波斯軍的退路,最終波斯全軍大潰。

對這次古代世界的經典戰役,我個人從5個方面總結勝負原因。前兩

個因素是有關統帥亞歷山大本人的,後三個因素就是波斯和馬其頓各

自軍事體系的特點:第壹是亞歷山大在戰前就預料到了可能出現的被

包圍的情況,並作相應部署,可以說是料敵機先,二是在戰場上瞬息

萬變的形勢下,能夠非常準確地把握戰機,在決定性的時刻作決定性

的壹擊,這種判斷力可以稱之為 "戰場感覺",非身經百戰之人不能

獲得,不是我們這些紙上談兵的愛好者能夠企及的。第三,馬其頓官

兵的紀律性和素質實在是此役獲勝的關鍵。在被迂回、被包圍、被突

破的時候不慌張,頑強作戰,而且能準確地按照事先部署的計劃作出

機動,這壹點很不容易。高明的作戰意圖,還要有好的部下才能打得

出來,歷史上有多少次是統帥想得好,但是被部下搞糟的失敗戰例?

遠的不說,希波戰爭中的馬拉松戰役,就是波斯方謀略上占盡了優勢

,可是戰場上實在太不爭氣。第四,希臘世界終於在馬其頓軍事改革

以後有了可以與波斯相匹敵的精銳騎兵,這壹戰如果換了第壹次或第

二次希波戰爭中那樣經典的希臘步兵,獲勝是不可想象的。第五,波

斯軍隊有許多烏合之眾軍隊的典型弱點--看似數量龐大,但卻尾大不

掉,難以協調,而且缺乏紀律,容易脆敗,這跟曹操在赤壁之戰,前

秦在淝水之戰的敗因是相同的。

5。與希臘競爭的古羅馬軍團軍事體制

亞歷山大死後,他以壹人之力征服的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分裂成4個部

份,除了馬其頓本土和最遠的印度以外,亞洲部份由部將敘拉古(

Seleucids, 又譯塞琉古)繼承,這就是後世和羅馬帝國龐培,克拉蘇

等人征戰不休的塞琉古帝國。埃及由部將托勒密(Ptolemy)繼承,這

就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直傳到後世和凱撒結婚的埃及艷後克莉奧佩

特拉為止。

在亞歷山大的大帝國分裂以後,希臘世界仍以馬其頓為霸主。在西方

,和希臘半島隔亞德裏亞海相望的亞平寧半島中部,羅馬漸漸興盛起

來,並開始了對外征服。羅馬人的起源,可以壹直追溯到荷馬史詩中

的英雄伊利亞德,他從海上壹路流浪到意大利半島,他的後代就是建

羅馬城的羅慕洛兄弟。最初,羅馬的影響範圍還達不到和希臘沖突的

程度。古羅馬軍團的軍事組織和希臘方陣頗有不同之處。大概在亞歷

山大大帝時期,羅馬軍團的作戰體制才漸漸成型。大多數網友都知道

古羅馬軍團的編制大概5000人左右,下面分大隊、小隊和百人隊,有

少年兵,青年兵,壯年兵,老年兵之分。但是羅馬軍團如何作戰呢?

首先,古羅馬軍團是西方古代史上最早用短劍而不是長矛作為主要兵

器的軍隊。羅馬短劍長60到80厘米,寬大概5厘米多,很重。和馬其

頓長矛比,劍是近戰格鬥武器,壹寸短壹寸險,所以盾比希臘的大得

多,是高1米3寬60厘米的長圓形,木制蒙皮用金屬條加固。除了劍士

兵還帶兩支兩米多長的標槍,作戰時,先來壹個標槍齊射,打亂對方

的隊形,然後沖上去和對方近戰。因為羅馬軍團用劍,所以和密集隊

形的希臘方陣最大的本質區別是隊形更疏散,這很自然,因為人和人

之間要留下揮劍的距離。總體來說,羅馬軍團主體是棋盤格式的三橫

隊戰陣。所謂三橫隊,不是三排士兵,而是三排小方陣。第壹排是青

年兵,第二排壯年兵,第三排老年兵。每壹排都由若幹個方陣組成,

每個方陣是壹個或兩個百人隊組成的小隊,寬20人,縱深6到7人,方

陣和方陣之間留稍微大於壹個方陣的間隔。第二排各方陣對準第壹排

方陣間的空隙,第三排方陣再對準第二排的空隙。這就是羅馬軍團的

主體陣容,另外還有騎兵掩護部隊,但是羅馬軍團的騎兵不發達,只

是起掩護側翼的作用。作戰時,軍團先進行標槍齊射,然後第壹橫隊

前進,和敵人近戰,疲憊之後,第二橫隊各方陣穿過第壹橫隊的間隙

前進,接替作戰,撤下來的士兵重新編組休息,準備再上。整個軍團

在作戰中不停地運動,需要嚴密的組織紀律性。

我們這裏說的是古羅馬王國和***和國前期的軍團編制,不是凱撒大帝

時代的軍團。隨著羅馬的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羅馬公民的數量不足,

軍團編進了其它城市的人和雇傭兵,主動精神和獻身精神下降。羅馬

名將,執政官"條頓和森布裏人的征服者"馬略在公元前100年左右進

行了軍事改革,用大隊作小方陣的基本單位,每壹橫排分別有4個、3

個、3個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