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蘇味道(648—705)初唐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人。九歲能詩文,少與李嶠以文辭齊名,號“蘇李”。乾封中進士,早年為鹹陽尉,因吏部侍郎裴行儉賞識,隨裴行儉兩征突厥,為書記。聖歷初官居相位。先後三度為相達七年之久,深得武則天賞識。後因親附張易之兄弟,中宗時貶為眉州刺史。不久又復遷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長史,未行而卒,終年58歲。蘇味道諳練臺閣故事,善章奏。由於武則天時期復雜的政治環境,而常常采取明哲保身的態度,處事模棱兩可,世號“蘇模棱”。青年時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初唐文章四友。所作詩今存十六首,載《全唐詩》,著有《蘇味道集》已佚。蘇味道死後葬今欒城蘇邱村。其壹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蘇”為其後。 蘇味道是中國唐代詩人。趙州欒城(今屬河北欒城)人。少有才華,20歲舉進士 ,累遷鹹陽尉。武後時居相位數年,茍合取容,處事依違兩可,時稱“蘇模棱”。因阿附張易之,中宗時貶郿州刺史,死於任所。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並稱蘇李。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詩多應制之作,浮艷雍容。但《正月十五夜》(壹作《上元》)詠長安元宵夜花燈盛況,為傳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詩》錄其詩16首。 與裏人李嶠俱以文翰顯,時人謂之蘇李。弱冠擢進士第,累轉鹹陽尉。裴行儉引管書記,延載中,歷鳳閣舍人、檢校侍郎。證聖元年,出為集州刺史,俄召拜天官侍郎。聖歷初,遷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前後居相位數載,多識臺閣故事。神龍時,坐張易之黨貶眉州刺史,還為益州長史卒。詩風清正挺秀,綺而不艷。多詠物詩。代表作為《正月十五夜》、《詠虹》、《和武三思於天中寺尋復禮上人之作 》等,其中《正月十五夜》寫元宵夜景,火樹銀花加之秾李遊伎,更有明月行歌,令人不禁悠然神往,不愧佳作。另外《詠虹》詩對虹的描寫刻劃亦頗值得稱道。有集十五卷,今編詩壹卷(全唐詩上卷第六十五)。
賞析
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裏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裏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壹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春天剛剛才透露壹點消息,還不是萬紫千紅的世界,可是明燈錯落,在大路兩旁、園林深處映射出燦爛的輝光,簡直象明艷的花朵壹樣。從“火樹銀花”的形容,我們不難想象,這是多麽奇麗的夜景!說“火樹銀花合”,因為四望如壹的緣故。王維《終南山》“白雲回望合”,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語之妙,可能是從這裏得到啟發的。由於到處任人通行,所以城門也開了鐵鎖。崔液《上元夜》詩有句雲:“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可與此相印證。城關外面是城河,這裏的橋,即指城河上的橋。這橋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換上了節日的新裝,點綴著無數的明燈。燈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橋說成“星橋”了。“火樹”“銀花”“星橋”都寫燈光,詩人的鳥瞰,首先從這兒著筆,總攝全篇;同時,在“星橋鐵鎖開”這句話裏說出遊人之盛,這樣,下面就很自然地過渡到節日風光的具體描繪。 人潮壹陣陣地湧著,馬蹄下飛揚的塵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們活動的每壹個角落,哪兒都能看到明月當頭。原來這燈火輝煌的佳節,正是風清月白的良宵。在燈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們打扮得分外美麗,她們壹面走,壹面唱著《梅花落》的曲調。長安城裏的元宵,真是觀賞不盡的。所謂“歡娛苦日短”,不知不覺便到了深更時分,然而人們卻仍然懷著無限留戀的心情,希望這壹年壹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過去。“金吾不禁”二句,用壹種帶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繪,來結束全篇,言盡而意不盡,讀之使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這詩於鏤金錯采之中,顯得韻致流溢,也在於此。
解釋
火樹銀花燈火燦爛 鐵鎖開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鐵鎖開啟,任人通行。 秾李《詩經·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華如桃李”,形容艷妝。 落梅樂曲《梅花落》 金吾京城禁衛軍 漏古代計時器具。此句說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
正月十五的民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古時候,壹到過年,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普天同慶。當時掛燈於門上,除了節日期間照明之外,多是為了增添節日氣氛。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動是和燈連在壹起的,至元宵節這天人們不光吃元宵,觀燈、賞燈也是延續了2000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稱“燈節”。 燃燈之俗始於漢代,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創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這天要燃燈祭祀“太乙神”。此俗歷代相沿,到隋朝時,每年還要舉行盛大燈會,招待各國使節。 元宵節成為燈節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於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開宵禁,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為壹時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間,放燈時間又增至五夜。起於十四,止於十八。更為興盛。故有“宋時湯圓隋時燈”之說。而且在宋代出現了燈謎,即將謎語系於燈上,使人們在賞燈之際伴以猜謎,更添情趣。“燈謎”壹詞即源於此。明永樂七年,宮廷下詔“元宵節自十壹日始,賜節假十日。”成為歷代最長的燈節,也形成了全民性的節日。到了清代,燈節假日改為四天,但盛況不減。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壹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節才算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