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三笑故事的雛型早就產生了。趙景深在《文學》1936年7月卷1期刊登的《三笑姻緣的演變》壹文中就說:起源是元代喬吉的戲曲《李太白匹配金錢記》。明人葉憲祖的雜劇《碧蓮繡符》也與此十分相近。筆記中記載類似的故事則有姚旅的《露書》,記載吳江人陳玄超娶秋香;王同軌《耳談》裏說是江陰吉道人娶了秋香。而敷衍成為唐伯虎故事的,始見於朱季美的筆記《桐下聽然》。全文才百餘字,抄錄如下:
華學士鴻山曦舟吳門,見鄰舟壹人,獨設酒壹壺,斟以巨觥,科頭,向之極罵,既而奮袂舉觥,作欲吸之狀,輒攢眉置之,狂叫拍案,因中酒,欲飲不能故也。鴻山註目良久,曰:"此定名士"。詢之,乃唐解元子畏,喜甚,肅衣冠過謁,子畏科頭相對,談謔方洽,學士浮白屬之,不覺盡壹觴,因大笑,極歡。日暮,復大醉矣。當談笑之際,華家小姬隔簾窺之而笑。子畏作《嬌女篇》貽鴻山,鴻山作《中酒歌》答之。
有人將《嬌女篇》疑即《唐伯虎全集》中的《嬌女賦》,其實並不相涉。《桐下聽然》第壹次將唐伯虎和華鴻山及小姬扯在壹起,雖與婚姻無涉,但隔簾窺笑已屬有緣了。之後《蕉窗雜錄》和《涇林雜記》的敘述則更進壹步,索性編成了有頭有尾的故事。尤以《涇林雜記》為最,全文千餘字,被收入了詹詹外史編的《情史類略》。近人都認為這個詹詹外史就是馮夢龍,因此《警世通言》卷二十六的《唐解元壹笑姻緣》是以《涇林雜記》為本也就很自然了。因為這篇小說裏,唐伯虎賣身為奴做伴讀書僮,取得歡心點秋香,最後載美回蘇的基本情節,均已具備,從此以後,各種地方戲、曲藝,到了近代又加上電影,再添油加醋,特別是將壹笑改為三笑,紛紛移植,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