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巴蒂斯特請來了妻子的妹妹泰蕾茲姨媽,讓她到區裏填寫羅丹出生登記表,因為他和34歲的妻子都不會寫字。他說:“我們叫他弗郎索瓦·奧古斯特吧。”於是姨媽就寫道:“弗郎索瓦·奧古斯特·羅丹,1840年11月12日,生於巴黎市阿爾巴萊特大街3號。”
19世紀的法國,政治動蕩,戰爭頻繁,這是壹個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社會發生劇烈變化的偉大時代。1848年6月,法國人在“民主和社會的***和國”的旗幟下,掀起了波及全歐洲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盡管是失敗的,“至少是帶著不愧進行過世界歷史性偉大鬥爭的光榮而失敗的,不僅法國,並且整個歐洲都被6月的地震所驚動”,它為建立資產階級***和國準備和掃清了基地。自此之後,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此誌彼伏,連綿不斷。1870年,普法戰爭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滅亡。1871年,巴黎工人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政府,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壹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新型政權——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敗後,法國開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到70年代末,法國工人運動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勃發的年代,哲學、自然科學日趨繁榮,出現了雨果、巴爾紮克、德拉克洛瓦等壹大批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羅丹就生活在這樣壹個風雲際會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