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講了什麽?
心靈應當釋放——《死亡詩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生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輝煌時刻,誰來帶給我們青春的激情,誰來帶領我們開始輝煌的起點?是伯樂。 影片開場的蠟燭猶如證明了羅賓.威廉斯的行動:燃燒著自己為了青年得其生命精髓。在老師面前他還帶了幾分客套,但在學生面前他是如此的實在與親近。壹切只因為真理。 片中的學生們雖然眾多,但個個都是個性鮮明,印象深刻。有的軟弱,有的頑皮有的叛逆——這些面孔就是年輕時的我們。壹所歷史悠久、升學率較高的學校對於大人來說,稱得上是孩子的天堂。但再聽聽孩子的看法:對於他們來說私下裏稱之為地獄罷了。 大人想把孩子們打造成自己,適應於這殘酷的社會,可誰來為我們的激情負責?誰來為我們的青春買單?如果青春只有所謂的成績好那是和年齡不吻合的。只有激情、叛逆、個性、奮發,都存在的生命才成其為生命,校園才成其為校園!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壹種人讓社會來打造自己,壹種人是自己打造社會。基廷老師的出現就是倡導後面壹種方法,他打破了所有的教學模式,Carpe Diem (拉抓住今天,及時行樂(=seize the day))。這個詞說通俗壹點就是抓住時間做最好的自己。他將這條道理壹直貫徹給他的學生。當學生問起他什麽是DeadPoetsSociety他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青春經歷傳給了他的學生,他不再年輕。可他希望真理可以傳承。學生們找到了哪個地方,對於他們來說這不是山洞,是精神的家園。壹個山洞可能簡陋,但他們的心確實比這潮濕的山洞溫暖、豐富。這其實就是俱樂部的前身吧。 妳們可以封閉我們的白天,但妳們不能封閉我們的黑夜!在那裏孩子們做自己想做的任何壹件事,對於學校來說這是不對的,錯誤的,可這不就是文藝復興嗎?13世紀打破傳統就是這幅情景呀!革命應該是美麗的。 但革命也是流血的,當學校發現孩子們的事情時,青春的弊端也暴露無疑:有告密的,有膽小的。我不想去對這些學生有任何的評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在那種年齡階段。妳還無法去對他們的人格做分析。我只記得那句:Captain!MyCaptain!。妳可以打倒我們的身體,但妳永遠無法打倒我們的靈魂。影片最後的哪個高潮讓我得到了強烈的***鳴。那時,孩子們的青春已不再平凡。理想的種子已根深蒂固。 人生最難是選擇。每個人經歷過片中尼爾的處境。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的無情相碰撞。是向現實妥協,還是放飛自己的理想?當然他的方法讓我們應該慎重,生命如此燦爛,確實哪容得為別人而活。尼爾之死是對夢想追逐的最高形式。那麽這到底是對還是錯,我無法去正確的判斷,我只知道船長告訴我們: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隸。為了融入社會我們是必須丟失壹些浪漫,但還是希望有些東西能夠在我的骨子裏茍延殘存。如果壹個人在該沖動的年代沖動不起來,那麽到頭來也許只剩下“可憐白發生”。是,現實和理想永遠有差距。但又如何?醫藥,法律,商業,工程是維生的必須條件。但是詩,愛,浪漫,美這些才是我們生存之原因。 現代生活的節奏,讓我們不得不審視自己為何活著?為何我們壹直在做和自己年齡不相符的事?大人們的世界如此復雜,以為學校傳統的教育模式就是對我們最好的保護,但卻壹直缺乏著人文色彩。生命的精髓沒人教給我們。就像哪個古板的校長所說:按學校的傳統教學,其他方面任其發展。傳統,傳統!我們存在不是為了傳統,而是為了創新,為了革命。 生命是什麽?在電影裏,生命是詩,生命是音符,生命是戲劇,生命是壹場演出裏最為充滿華彩的那個篇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我們應該從電影中借點激情面對生活,在我的學生生涯中很少遇到壹個讓我尊重的老師,現實沒有,那麽死亡詩社,我借妳來面對現實,我的船長。 正是有了基廷老師的教誨,尼爾才會放開自己展現表演天賦,諾克斯終於大膽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查理才完全放開了自我,膽小的托德也通過基廷找回了勇氣。我們就是劇中人,我們也應該打開自己的心結。 當妳的目光炯炯地射向舞臺的正前方,當音符漸止,當剎那靜寂之後掌聲雷動,當鮮花與喝彩湧向前臺,當妳的面孔中又寫滿壹個人所應具有的自信,那壹瞬間,妳仿佛看見了妳的理想,是這種理想鼓舞著妳,引導著妳,哪怕妳將會走向死亡-- 這就是生命,桀驁不遜的生命。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壹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人的壹生,其實只需要壹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