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輸贏的因素有許多,就像我們常說的士氣和武器裝備還有訓練水平之類的,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看來,最大的問題自鴉片戰爭之時就已經開始了,統治階層們的決心,還有舊式部隊軍事體制的落後,清朝部隊整體的戰鬥時期跟訓練水平和其他國家差距太大,所以才造成了清朝軍隊逢戰必輸。
首先要講的就是最高統治者的決心,道光皇帝還有之後的那幾個皇帝,還有統治了舊中國幾十年的慈禧,對洋人既恨又害怕。從鴉片戰爭之前的狂妄,壹直到戰敗之後的恐懼,清朝便走向了兩個極端。有這種統治者在,上到王公大臣們,下到平民百姓們,大家壹聽到洋鬼子來,首先就是害怕,在就會想到逃跑。自從1840年往後的戰爭中,清政府幾乎都是不等抵抗就馬上服軟簽訂不平等條約了。
不只是高層的意誌軟弱,清政府舊式軍隊落後的觀念還有軍事體制,也都是清朝軍隊屢戰屢敗的重要因素。
就近代來說的話,西方的軍事體制早就與冷兵器時代的時代大不相同了,特別是火炮還有槍支發明之後,作戰的方式方法就有了巨大的變化,再來說軍隊的理念和訓練還有素質跟能力等等都有了新的要求,清政府就算在武器裝備上有變化,可是清政府的軍隊還依舊是單純的舊式軍隊而已,都還抱著“當兵吃糧”的理念。舊式的部隊壹直強調要對皇帝忠心,對下面又講究要忠心於個人,對比個體來說的話生存遠比奉獻更加重要,當兵也是為混口飯吃而已,真要真刀真槍拼命時就慫了,所以就造成了兵敗如山倒。
在清政府的“家天下”體制之中,普通的平民百姓們對國家還有民族根本沒概念,所以說壹到了國家危難之時,從上到下包括軍隊等等所有人都好像事不關己。1894年打響甲午中日戰爭之時,就像是在打李鴻章的“壹個人的戰爭”,包括南方的南洋艦隊北上支援之時,竟然走了壹半又掉頭回去了,可以證明當時的軍隊個人化現象有多麽嚴重。
再說到部隊的訓練,清政府的士兵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身體素質又差,非常難適應當時復雜的戰爭,就算是購進了各種新型的武器裝備,但是卻因為人為的原因,並不能達不到最大的效果。
就說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李鴻章還有壹眾“中興大臣”在我國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同時還大量的購進了國外先進武器等,就算是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清政府當時的裝備也不落後其他國家們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