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近年來小米集團壹直在 汽車 領域進行相關 探索 ,於2015年就開始進行國際專利相關方面的布局,近幾年每年的申請專利量大多在100件以上,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可以說小米集團在未來走上造車之路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小米的造車之路:從 探索 到投資,再到實踐
其實早在2013年,雷軍就有意靠攏電動 汽車 領域。在《矽谷鋼鐵俠》壹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雷軍曾兩度拜訪馬斯克,雷軍問馬斯克:“三年前妳打算做電動 汽車 的時候還沒有現在這麽火,妳是怎麽看到這個機會的呢?”馬斯克表示,他從沒覺得這是個好機會,這件事的失敗率比成功率大得多,他只是覺得這是應該要去做的事情,不想苦等別人來實現。
盡管在此之後,許多業內人士在與雷軍交流中表示,他們對新能源造車這壹領域並不看好,但是在2015年和2016年,雷軍還是通過順為資本先後跟投了蔚來 汽車 和小鵬 汽車 ,從目前來看,這壹抉擇是相當明智且正確的。
到了2018年,小米集團成功上市,開始全方位地 探索 其業務內容,並且在內部啟動了名為“micar”的造車調研項目。在2019年,小米決策層在董事會上進言造車,其調研項目的結果表示,2019年至2020年期間將會是啟動造車計劃的最好時機,但是雷軍仍然有所顧慮,造車被擱置,可能是因為顧慮到2020年小米十周年的相關事宜,雷軍錯失了殺入造車紅海的良機。
2019年11月,小鵬 汽車 進行了C輪融資,小米方面投資了5000萬美元,但造車壹事仍在擱置。2020年是各個新能源 汽車 公司突飛猛進的壹年,特斯拉市值壹度超過7000億美元,而國內的新能源 汽車 三巨頭:小鵬、蔚來和理想也不甘示弱,其中蔚來於2020年內的最高股價壹度超過小米,漲勢壹片大好,甚至被不少網友戲稱為“三英戰呂布”。2020年末,上汽集團、浦東新區、阿裏巴巴集團26日宣布聯合打造全新智能電動 汽車 品牌“智己 汽車 ”,新能源 汽車 領域的競爭又多了壹分。到了2021年,賈躍亭雖仍未知歸期,但是其創立的FF 汽車 卻在國外獲20億元投資。與此同時,百度也不甘示弱,於今年1月11日宣布將組建壹家智能 汽車 公司,進軍造車行業。雖然前有華為幫助企業造好車,但是在國內的各大手機公司中,真正有意向造車的,小米還是獨壹家。
造車是否能夠成為支撐小米的核心業務?
相信此時很多看客已經能夠明白新能源 汽車 是現如今炙手可熱的壹個領域,但是對於小米為何要選擇造車仍不明晰。對於華為而言,面對實體清單的重重封鎖,造車或許是壹條生路;對於蘋果而言, 汽車 是其前任CEO喬布斯早就想顛覆的產品;對於賈躍亭來說,成功打造FF 汽車 並上市,是其還債的唯壹希望;而對於小米來說,造車將會是改變其業務形態的壹次重大變革乃至飛躍。
在筆者看來,雖然目前小米的發展較為喜人,諸如小米10至尊紀念版和小米11等優秀的產品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手機行業的發展正在走下坡路已經是壹個不爭的事實。現如今的手機市場已經不再如往昔壹般百花齊放,各有各的特點,反而是開始向小米10至尊紀念版這樣的水桶機靠攏:動輒重量就超過200g,屏幕方面也幾乎是被三星壟斷。即便是最好的處理器,在手機上運行原神的時候依舊是力不從心,發熱掉幀問題比比皆是。可以說現如今的手機已經發展至壹個瓶頸期,大部分手機滿足日常需求已經不在話下,那麽追尋更高層次的突破意義何在?盡管各大手機廠商在不斷地找尋創新和突破,例如伸縮式折疊屏手機,環幕屏手機等,但是大多都仍在路上,單單形態上的改變很難顛覆手機行業。
在筆者看來,造車壹路向來不是坦途,過去不是,將來更不會是。現如今,無數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入造車行列,電動 汽車 領域的紅海市場已經初見端倪。從目前來說,小鵬、蔚來和理想已經紛紛上市,對於想要進軍造車領域的小米而言並不是好事。如果小米正式立項造車,筆者認為其主要的核心思想很有可能與手機業務壹致,也就是追求極致的性價比。但是在現如今的新能源 汽車 市場中,比亞迪在性價比方面獨領風騷,壹騎絕塵,並且比亞迪起步很早,相較於很多新能源 汽車 品牌都有著巨大的經驗優勢。即便撇開這些競爭壓力不談,小米是否具備真正的造車核心專利還是壹個問題。盡管小米每年都申請了數量不少的相關專利,但是大多主要集中在無線通信網絡、電數字數據處理、數字信息傳輸、圖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統、距離測量、導航等領域,雖然估值已經超過1億美元,但是缺乏核心技術的小米該如何造車,又將和誰展開合作,仍然是壹個謎。
筆者認為,造車並不能壹蹴而就,即便小米“備戰”至今已5年有余,但是相較於其他已經摩拳擦掌的品牌而言,依舊不夠。且不說特斯拉在剛起步之時也僅是壹個PPT公司,即便是現如今股價超7000億美元,仍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估值虛高。對於任何互聯網企業來說,想要造車就意味著要投入巨大的資金。樂視作為壹個極好的前車之鑒,其帝國之崩塌就在於數日之間,造車讓樂視負債累累,難以維系。盡管時間來到了2021年,造壹輛電動 汽車 的風險比2015年小了很多,但是面對如此之多的競爭品牌,整體風險並沒有下降。
從小米的經營數據來看,其於2019年經營現金流超200億,但是同時投資現金流也來到了300多億,如果按照這個態勢進行估算,小米於2020年的可用現金流可能依舊不多,更不用說小米於2020年的銷量激增,其研發投入勢必會更加巨大。就拿賈躍亭的FF 汽車 來說,142億元融資最終換來的僅是預產車5輛,對於還處於發展階段的小米來說,壓力巨大,所以造車遲遲沒能立項。
總結
互聯網公司紛紛造車,對於我們而言究竟是好是壞,猶未可知。但是根據筆者的經驗來看,所謂的紅海造車,最終還是會演變為 科技 技術的大戰。自去年華為於10月30日布智能 汽車 解決方案品牌Hi以來,關於“造車”的新聞就從未間斷。雖然華為壹再強調不會真正造車,只負責提供壹些零部件,並且今年將會有500萬臺車預裝華為HiCar以及貼標Hi的logo出廠,但是在筆者看來,華為選擇造車也只是時間問題,畢竟當年的任總也說過不做手機等話語。
對於阿裏,百度,蘋果,小米這些後起之秀而言,造車是新的邊界拓展,還是業務的重心轉移,我們猶未可知。但是新能源 汽車 行業勢必會是未來幾年的熱門,屆時將會有更多的互聯網公司加入,原本就已熙熙攘攘的新能源 汽車 市場將會變得更加擁擠,也會更加“熱鬧”和瘋狂。就小米的這次仍未官宣的嘗試來看,或許會是壹件好事,畢竟,誰不想擁有年輕人的第壹臺電動 汽車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