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大全 - 強渡嘉陵江的歷史背景

強渡嘉陵江的歷史背景

2003年3月,該劇正式在昔日渡江戰役所在地開機拍攝,除了少數鏡頭在旺蒼拍攝外,70%的內景、外景戲都是在閬中古城及該市農村拍攝。

2004年11月,反映紅四方面軍壹段重大史實的8集電視連續劇《強渡嘉陵江》在全國各地熱播。

《強渡嘉陵江》劇本取材於壹段真實的歷史,遵義會議後,為給紅壹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北上創造有利條件,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的指揮下,在我省閬中、旺蒼、南部三地相接的嘉陵江段發動了“渡江戰役”,壹舉摧毀四川軍閥的江防陣地,部隊渡過嘉陵江,迎接長征中的中央紅軍,並實現了兩支主力紅軍部隊的勝利會師。

1935年1月下旬,駐紮於閬中的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根據黨中央指示,決定向嘉陵江西岸進攻。嘉陵江江寬水深,對於缺乏渡江工具的紅軍指戰員來說,確是壹道不易逾越的天險。

當時,川內敵軍***有52個團的兵力,布防於廣元至南部的300多公裏沿江防線上,並修築了無數碉堡和江防工事,妄圖憑借大江之險和堅固的江防工事阻止紅軍渡江西進。

為此,紅四方面軍作了周密布置,精心策劃。壹是發動陜南戰役,調敵北移,以掩蓋紅軍渡江意圖。二是掃清江東殘敵,清除渡江障礙。到3月上旬,紅軍在閬中、蒼溪、南部、儀隴等地作戰,殲滅了田頌堯、李家鈺、羅澤洲等部6個團的全部或大部,俘敵官兵近4000人,繳獲長短槍3000余支。蔣介石以羅對部下“督視不嚴”,“臨陣則壹再撤退,影響全線戰局”的罪名,將其撤職查辦。

至此,北起廣元,南至南部的嘉陵江東岸(除閬中城外),悉為紅軍控制,掃除了渡江作戰的障礙。

渡江得選擇渡江地點,解決渡江工具。為確保渡江作戰的隱蔽性和突然性,紅四方面軍及地下黨組織派出了偵察人員以各種職業為掩護,收集敵人的江防情報,掌握了沿江的地形、道路、渡口以及敵江防工事、縱深兵力部署、火力配置以及敵人活動規律等重要情況。在此基礎,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副總指揮王樹聲和紅33軍軍長王維舟又帶領參謀人員翻山越嶺,沿嘉陵江東岸行進,了解敵情,查看地形,選擇戰機。

經過詳細調查,最終選擇了蒼溪城南4公裏處的塔子山和城北25公裏處的鴛溪口、閬中城北8公裏處的澗溪口作為強渡嘉陵江的主要渡口。與此同時,還選擇了閬中境內的沙溪場、南津關、河溪關、茄子渡等作為強渡嘉陵江的渡口。這些主要渡口,江面寬約150米至400米。雖然江面較寬,卻是敵人整個江防的薄弱環節。該地段(指澗溪口至鴛溪口壹地段)敵人僅部署了3個團,壹線地區只有4個營。他們裝備差,又屢遭紅軍打擊,士氣低落。從地形條件看,東岸壹般高於西岸,便於紅軍隱蔽待機和組織兵力掩護;從水文條件看,江水流速緩慢,水深只有3至5米,岸灘亦比較平緩,這對紅軍渡江是有利的。

當時,嘉陵江上沒有橋,所有的船只不是被敵人拖到西岸,就是被敵人擊沈、燒毀了。紅軍急需解決的是渡江工具。

1935年2月,為強渡嘉陵江,紅四方面軍總部決定,由紅31軍和總部工兵營負責造船。

經過實地勘察,最終選擇了嘉陵江支流東河沿線的蒼溪王渡和閬中清泉、井溪、土埡袁家巖、魚筌場(今東興場)以及嘉陵江上遊的貓兒跳、永寧鋪作為造船的地點。由閬南縣蘇維埃和蒼溪縣蘇維埃選去造船的500多位老船工、木匠、鐵匠背著幹糧,帶著工具,晝夜兼程,從四面八方趕到造船地點;年輕力壯的從數百裏外肩擡背馱,運去了大批木材;老人、小孩收集了壹堆堆廢銅爛鐵,送去供打釘子用,還有的把自己點燈和漆嫁妝的桐油都省下來運到工地。就這樣,經過壹個多月日夜不停的緊張勞動,***造“毛蜂殼”(即五板子船)100多只(每只可容納壹個班),還用毛竹紮了3座浮橋和數十只竹筏,並由人工夜間擡到嘉陵江邊隱蔽好。

就在造船的同時,準備渡江的部隊也展開了緊張的水上練兵。在嘉陵江左側的東河上,指戰員們加緊學習駕駛、泅水技術,演練登陸、突破,鞏固陣地,擴大戰果,縱深穿插等戰術動作。經過訓練,大家的技術越來越嫻熟,協同配合越來越密切,對渡江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紅軍經過壹個多月的物資準備和水上練兵之後,強渡嘉陵江戰役便正式開始了。

這次強渡嘉陵江並取得成功的第壹個突破口就在閬中城南的塔子山下,正如徐向前元帥回憶的那樣:“從陜南回來,就強渡嘉陵江。這是1935年3月的事。我們過江前,先偵察了地形。船工隊事先造好了船,擡到江邊隱蔽好,夜間強渡。總部決定我打先鋒,帶隊伍過江。第壹次從蒼溪地區過江沒有成功,剛過去壹個班就被敵人發現。那裏地形不好,有些同誌犧牲了,少數人泅水回來。第二次改為從閬中南面的塔子山強渡。”

緊接著,分三路以突然行動大舉渡江,很快突破敵人的江防工事,向縱深進攻。

其中,中路為紅30軍88師263團兩個營和總部教導營組成的突擊隊,在蒼溪塔子山渡口登船,杜裏壩登岸。左路為紅9軍之壹部(25師)於28日夜,首先由突擊隊秘密從閬中城北8公裏處的劉家壩渡過嘉陵江,在對岸的澗溪口找到兩條大木船劃了回來。還從老百姓那裏購買了100多個木拌桶(打谷子用的工具),擡到江邊,用木杠子將每4個拌桶連在壹起(可容納24人),***組成30多只拌桶“船”。然後,大部隊有的坐木船,有的坐拌桶“船”,迎著槍林彈雨渡過江去,壹舉摧毀了敵人苦心經營的江防工事。右路為紅31軍之壹部,於28日夜,在蒼溪以北的鴛溪口強渡成功。紅9軍的另壹部(27師)在紅4軍壹部的配合下,於28日夜,向駐守在嘉陵江東岸的敵軍發起攻擊。此時的閬中城處於紅軍的半包圍之中,已成壹座孤城。

其主力便連夜向嘉陵江以西潰退,城中只留少數敵軍掩護,敵軍在逃離時,放火燒毀了閬南橋張公館堆積如山的糧食,還燒了壹些木船。隨即,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遷入縣城南街的秦家大院內,徐向前總指揮進入閬中城後,就住在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的後院。接著,紅四方面軍宣傳部、後勤機關也先後遷入縣城內。

當日,為阻撓紅軍渡江,敵軍派出了飛機對閬中城區和嘉陵江上的浮橋狂轟濫炸,結果,浮橋未被擊中,後被逃敵砍斷。

與此同時,紅9軍27師指戰員冒著敵機的轟炸和掃射,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線,到達了嘉陵江南岸的南津關,壹舉攻占了黃花山奎星樓、錦屏山的制高點,並立即修復了華光樓到南津關的浮橋。紅軍大部隊便通過浮橋,沿錦屏、田公、富樂壹線追擊敵軍。紅9軍27師之壹部於閬中城南10公裏處的茄子渡(今屬石龍鎮)渡口強渡,從金龜壩渡口上岸,直逼雙龍場。隨即,紅33軍之壹部亦從此渡口渡江;紅9軍27師另壹部於閬中城東南6公裏處的河溪關渡口渡江,從七裏壩河口村渡口上岸,進軍雙龍場。隨即,紅33軍之壹部亦從此渡口渡江。

紅軍西渡嘉陵江之後,在控制地區很快建立了縣、區、鄉、村蘇維挨政權機構。其中,在閬中建立起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壹個是中發市蘇維埃,另壹個是閬中縣蘇維埃,機關均設在古城內。

就在紅軍主力西渡嘉陵江,陸續建立蘇維埃紅色政權之際,敵卻以重兵向江東根據地進攻。住閬中城的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及宣傳部、後勤機關,紅33軍軍部由閬中城南的華光樓至南津關浮橋過江,轉移到西岸。

嘉陵江以西的紅軍向梓潼、江油、北川方向逐步撤離。嘉陵江以東駐守閬中城的紅軍,除留下少部守城和江防外,大部經沙溪場渡江西進。敵軍於南岸之奎星樓、錦屏山壹線布陣,向閬中城內炮擊。城內留下的紅軍、遊擊隊員,於嘉陵江東岸築起工事,封鎖江岸,予以回擊。為了阻止敵軍渡江,當晚,閬中城裏的紅軍和遊擊隊員,將嘉陵江邊的數十只渡船付之壹炬。

紅軍和部分遊擊隊員離開閬中城,沿嘉陵江上行至沙溪場渡口過江,朝劍閣、梓潼、北川方向西進,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