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確有其事。
中郎將曹丕被下罪入獄,具體原因卻是從荀_書房中查看的信件。荀_壹直把曹丕當做下壹任接班人,壹則是曹丕非常適合君王性格,比之曹植更加能夠讓國家強大,天下靖平。二來,就是對廢長立幼的抵觸。荀_與崔琰壹直是封建制度下的忠臣,不管出於什麽原因,支持曹丕幾乎成了定局。但是曹操卻獨獨喜愛曹植,讓荀_與崔琰十分苦惱,為此二人才聯合設局,以身飼虎,扶曹丕上位。
崔琰曾在曹植大闖司馬門事件中故意收取丁儀的賄賂,讓司馬懿也十分不懂。荀_終無漢祿可食,以死表達自己的忠誠。而崔琰故意模仿了曹丕的字跡偽造大逆不道的書信藏於荀_的書房,壹旦被楊修發現,大理寺鐘繇必將查出楊修丁儀為了曹植賄賂大臣的事情。
所以在鐘繇派人調查崔琰的時候,崔琰毫無反抗,這壹切被曹操知道,第壹反應就是他們要害的是曹植而不是曹丕。荀_身死,崔琰壹世清名也盡毀於壹旦。但是在家國大義面前,荀_崔琰終歸是勝了曹操壹局。《軍師聯盟》崔琰怎麽死的?誣陷曹操的兒子,是必死之局。唯壹不同的是,崔琰引頸就戮慷慨就義。
擴展資料:
崔琰(163-216年),字季_,冀州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省故城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從兄,曹操帳下謀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對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壹年(216年),崔琰在給楊訓的書信中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認為此句有不遜之意,因而將崔琰下獄,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賜死。
荀_(xún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壹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_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郁成病而亡(壹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謚敬侯,後追贈太尉。
荀_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壹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贊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鐘繇、荀攸、陳群、杜襲、戲誌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_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壹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壹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的評價。文學批評家鐘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並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