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8月9日,周立波生出生於益陽縣(今赫山區)鄧石橋清溪村(對於家鄉,他曾作詩“說是清溪沒有溪,田塍道上草淒淒。山邊大樹迎風嘯,村外機車逐鳥啼”)壹個私塾教師家庭。
1924年秋考入長沙省立第壹中學,在師長王季範、徐特立等影響教育下,思想追求進步,喜愛新文學。第壹次大革命失敗後,輟學回縣在高小任教。1928年春隨周起應(周揚)到上海,後考入江灣勞動大學經濟系學習,參加革命互濟會活動。1930年春因散發傳單被校方開除。不久返鄉,開始從事文學寫作和翻譯。
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到上海神州國光社當校對員。1932年因參加工人罷工被捕入獄。1934年7月被保釋出獄。後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5年1月加入中國***產黨。負責編輯左聯秘密會刊,任中***左聯黨團成員,並任《時事新報》副刊《每周文學》編輯。他積極從事左翼文藝運動,翻譯了《被開墾的處女地》、《秘密的中國》,譯著近百萬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赴華北抗日前線八路軍前方總部和晉察冀邊區參加抗日戰爭工作,任戰地記者,寫出報告文學與散文集。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參與地下黨領導工作,並參加編輯《抗戰日報》。1939年5月被周恩來調到桂林,任《救亡日報》編輯,並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籌備委員。同年12月到達延安,任魯迅藝術文學院編譯處處長兼文學系教員,被選為陜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執行委員、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1944年任《解放日報》社副刊部副部長並主編文藝副刊,同年冬任八路軍南下第壹支隊司令部秘書,隨軍南征。
1945年,日本侵略軍投降後,任中原軍區《七七日報》、《中原日報》社副社長。1946年後被調往東北,先後任中***區委宣傳委員、松江省委宣傳處處長等職,參加土地改革運動,並編輯《松江農民報》。1947年開始創作其最重要的作品《暴風驟雨》,1948年調任東北文協《文學戰線》主編,1949年7月被選為全國文聯和全國文協委員。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歷任沈陽魯迅藝術學院研究室主任、政務院文化部編審處負責人、湖南省文聯主席兼中***黨組書記等職,被選為第壹、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連續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和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並兼《人民文學》編委和《湖南文學》主編。
他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和參與編劇拍攝的《解放了的中國》影片,先後獲得斯大林文學獎金,《湘江之夜》獲全國短篇小說壹等獎;周立波還是壹位傑出的社會主義鄉土文學作家;從1955年至1965年,他回家鄉創作了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和20多篇鄉土短篇小說開創了鄉土文學的新主題、新風格,與同時期的著名作家趙樹理享有“南周北趙”之美譽。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同誌因病在北京逝世;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說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選集》、《立波文集》等;周立波同誌在四十多年的革命文學道路上,集作家、學者、戰士於壹身,壹生***創作了300多萬字的著作,創作的作品思想深刻,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他以真誠的筆調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進步,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主要著作
《暴風驟雨》
《暴風驟雨》是與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並駕齊驅的反映土地改革的經典著作。
故事講述的是以東北地區松花江畔壹個叫元茂屯的村子為背景,描繪出土地改革這場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的畫卷,把中國農村沖破幾千年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熱情地歌頌了中國農民在***產黨領導下沖破封建羅網,朝著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
《山鄉巨變》
《山鄉巨變》(連環畫)《山鄉巨變》可以說是《暴風驟雨》的續篇,雖然壹個寫的是東北地區的土地改革,壹個寫的卻是湖南山鄉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它們是中國農村的兩次“暴風驟雨”。
小說集中深入地描寫了壹個僻靜的山鄉,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引起的異常深廣的變化——相沿幾午年的私有制的經濟基礎,古舊的社會習俗,家庭生活以及人和人的關系等,在壹個短時期中被連根掀翻。作者用細膩的自我批評,帶著親切的鄉士氣息,刻畫了幾個革命幹部和農民的形象,其中鄧秀梅、李月輝、陳在春、盛佑亭等,各有自己鮮明的性格和特征,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名連環畫家賀友直根據這部小說創作的同名連環畫也堪稱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