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盧卡斯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ILM)。當時,好萊塢連特效“部門”都很少見。為了拍攝《星球大戰》,他開創了電影特效行業。
構成“工業光魔”的人員堪稱“三教九流”,有些是搞建築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廣告的,有些是玩機械設計的。幾乎沒壹個人從事過電影。但也有好處:這個朝氣蓬勃的團體充滿了嬉皮精神,完全逃出體制限制。在早期工業光魔辦公的大庫房內,盧卡斯和他的團隊開始了改變世界的《星戰》之旅。
最終,該公司以以下方式改寫了電影史:
1977年:《星球大戰》是電影史上有記錄的、第壹部使用“動作控制攝像機”拍攝的電影。在這部電影裏,盧卡斯創造多項意義深遠的發明:他發明的壹個機械裝置,可以把實拍畫面和後期合成畫面輕松地協調成同步。這個機械裝置對電影工業的發展,絕對是裏程碑式的。
1982年:“光魔”發明了壹項電腦處理方法,並應用在科幻電影《星際旅行:可汗之怒》上。該片出現了電影史上第壹個完全由電腦制作的場景。
1985年:“光魔”在電影《年輕的福爾摩斯》中,創作了電影史上第壹個電腦生成的角色,“彩色玻璃人”。這為星戰前傳裏眾多虛擬角色的制作打下了基礎。
1989年:“光魔”為科幻經典《深淵》制作了影史上第壹個電腦三維角色。這為《星戰前傳》裏制作Yoda大師打下進壹步的基礎。
1991年:“光魔”為《魔鬼終結者2》創作的T1000成了影史上第壹個電腦生成的主角。諷刺喜劇《飛躍長生》為光魔帶來了第五尊奧斯卡獎,因為光魔第壹次用電腦模擬成功了人類的皮膚。
1994年:《侏羅紀公園》成為影史上第壹次出現由數字技術創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實皮膚,且有肌肉和動作質感的角色。隨後,光魔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想象力更廣闊,創造了影史上無數第壹,立體卡通人物(《變相怪傑》)、能說話的“真人”(《鬼馬小精靈》)也相繼出現在真人電影裏。如今好萊塢影片中70%的特效都由光魔完成。《加勒比海盜》、《綠巨人》、《龍卷風》、《拯救大兵瑞恩》等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在數字技術已相當成熟的前提下,《星戰前傳》依然在技術方面走在業界前沿。《前傳1》超過70%的場景由數字合成;《前傳2》成為影史第壹部完全由數字拍攝的電影;《前傳3》裏100%的戲都在室內拍攝完成,所有自然景觀都是後期疊加的。值得壹提的是,盧卡斯曾經在光魔內部成立了壹個電腦部門,專門研究電腦技術對特效的幫助。
在最新的“星戰”影片中,“工業光魔公司”召集了1650人***同進行打造。***有65位真人演員扮演的角色和42個由計算機“制造”的角色。該公司動用四分之壹的監督來同時分擔負責這部電影。每壹位監督都要負責多個動作與視效的鏡頭畫面。最終,在電影中,光劍打鬥再次升級,大場面的戰爭場景也是前所未有的壯闊,大量從未在銀幕中亮相的飛行器都快速地粉墨登場,也出現了大型戰艦互射這樣令人血脈賁張的爽快鏡頭。
尤其值得壹提的是,在2001年早期,正當西西裏島的埃特納火山噴發時,《星戰前傳3》劇組就迅速前往那裏,進行了非同壹般的“旅行”,拍攝了火山熔巖從山口噴出並四處流淌的景象。在電影中可以看到,這組非常關鍵的鏡頭被用在阿納金墜落時的情節。
盧卡斯在技術中沈湎了幾十年,他的激情壹直被技術所消磨。也許,現在真到了他消失的時候。但是作為電影特效的首領,工業光魔卻依然生氣勃勃,誰敢說新的奇跡不正在那裏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