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我就是我》以距離決賽倒數的天數為時間軸開始講起,即使沒有看過快男也沒關系,每個人都會為妳標出名字。比賽的畫面也是寥寥,更多是在觀察他們在鏡頭之外的生活。被24小時監視的苦悶和壓迫,排練的辛苦和體力的透支,彩排效果不盡人意更要受到導演和老師們嚴厲的批評。
非常好的壹點就是,影片並沒有粗暴的要把誰捧上神壇,或是要為誰賺壹些人氣。相反的,片中的他們每壹個都近乎是狼狽的狀態,幾度瀕臨崩潰,尤其是鄰近決賽時。十幾歲的年紀卻也是最真實的年紀,他們私下裏的交流和溝通似乎也沒什麽顧忌,在壹起吐槽賽制和規定時,個個都成熟的要命,講起道理並不輸給長輩,能感受到他們在這種高壓的環境下,飛速成長的差異感。
我也是第壹次能看到真正的比賽背後的故事,比如老師和選手之間的矛盾、樂隊老師和選手之間的矛盾,影片沒有遮掩全部把他們表露出來。山河與於湉那段矛盾沖突的情節,讓人不知不覺地就緊張起來,鏡頭冷冷地在壹旁觀察他們的細微表現,那種臨場感和真實感是撲面而來的,是浸透全身的。
對於男孩兒們的友情的表現,力道拿捏的也是剛剛好,能感受到他們的戰友情、兄弟情,幾乎感覺不到任何的基情的氣息,這實在是太難得。於湉和華晨宇在比賽中形影不離的珍貴情感,在當時是熱議的話題之壹,然而在影片中並沒有著太多筆墨來表現兩個人關系是多麽的熟絡。而是插入了壹段比賽錄像,錄像中的於湉,憑借著華晨宇粉絲的投票,贏得PK,可是於湉的表現簡直奇差無比,這是壹場完全靠人氣贏得的結果。下壹畫面,就是老師和導演厲聲地呵斥,男孩兒們低著頭聽著訓話,於湉尤其狼狽,這讓觀眾的情緒壹下就變了方向,沒有人再去想關於基情的什麽。
電影看到壹半的時候,2013年的總導演馬昊對所有的快男說了壹句話,“妳們到這裏來,就是要從壹個男孩變成壹個男人”,我飆淚了,妳說的到輕松,男孩長成男人哪有那麽容易啊!但電影看到最後,汪涵卻說,“我其實壹點都不希望他們變成男人,我希望他們壹直都是男孩”,我又飆淚了,做男人多容易啊,我接下來要做幾十年的男人,但能做男孩的時光,只有那麽幾年。
中國選秀十年,路途漫漫卻並不平坦。所以,導演抓住了這之中最本質、最真誠的部分,就是在這最美好的年紀下,每個男孩兒的成長,它是壹種感覺,源自每壹個正在努力的男孩,這種感覺就是壹種最原始的能量,激勵著每壹個觀眾的心。
有很多人完全不看快男,或是鄙視快男,會毫不猶豫地給電影打出低分。而且從檔期上來說,前有《小時代3》後有《後會無期》,腹背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