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點擊字詞
(1)生字
屠(tú) 綴(zhuì) 窘(jiǒng) 眈(dān)
瞑(míng) 薪(xīn) 隧(suì)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寐(mèi) 尻(kāo)
黠(xiá) 詐(zhà)
(2)多音字
①中 zhōng 擔中
zhòng 中彈
②少 shǎo 少時
shào 年少
③露 lù 露水
lōu 止露尻尾
④幾 jǐ 幾何
jī 幾乎
(3)釋詞
實詞意義
綴行甚遠:緊跟著走了很遠。綴,原意是連結,文中的意思是緊跟。
並驅如故:像原來壹樣壹起追趕。
顧:看到。
苫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似的。
奔 倚 :奔過去倚靠。
眈眈相向:瞪眼朝著屠戶。耽耽,註視的樣子。
意 暇 甚:神情很悠閑。
意將隧入:想要鉆過去。
假 寐 :原意是不脫衣服小睡,這裏是假裝睡覺的意思。
變 詐 :作假、欺騙。
虛詞用法
①而
連詞,表轉折。但,可是。例: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②其
代詞,文中指代柴草堆。例:屠乃奔倚其下。
③以
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例: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介詞,在。例:蓋以誘敵。
④之
代詞。例:又數刀斃之。(代狼)
助詞,的。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例: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助詞,調節音節,沒有實在意義。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詞類活用
①恐前後受其敵。(敵:原是名詞,現作動詞,譯為“攻擊”。)
②狼不敢前。(前:原是方位名詞,現為動詞,譯為“上前”。)
③壹狼洞其中。(洞:原是名詞,現作動詞,譯為“打洞”。)
④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隧:原是名詞,現作副詞,譯為“從所打隧洞”。)
⑤其壹犬坐於前。(犬:原是名詞,現作狀語,譯為“像狗那樣”。)
2.會晤作者
蒲松齡(1864-1715),字留仙、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清代文學家。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熱衷於功名,十九歲時接連考取縣、府、道的第壹名,名震壹時,但後來屢試不第,直到七十壹歲時才做了貢生。他壹生窮困潦倒,使其有機會接近勞動人民。《聊齋誌異》是他的代表作,***收集了短篇小說四百九十壹篇,是他壹生心血的結晶,也是他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聊齋”是他書屋的名稱,“誌”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快樂旅途
1.句段擷萃
(1)省略句
①顧野有麥場。(謂語“顧”前省略主語“屠”。)
②壹狼仍從。(謂語“從”後面省略了賓語“之”,指代屠戶。)
③壹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詞。“洞其中”即“洞於其中”。)
④壹屠;壹狼。(數詞後省略量詞是文言語法的特點之壹。)
(2)句段品味
①綴行甚遠……壹狼得骨止,壹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品味:狼遇到擔有剩骨的屠戶,貪心地“綴行甚遠”,搶吃骨頭時貪得無厭,“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頭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戶的後面“並驅如故”。這些詞句充分表明了狼的貪婪與兇惡。
②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
品味:狼又是非常狡詐的。當屠戶由妥協退讓轉入防禦鬥爭時,兩狼配合,壹明壹暗地“誘敵”:壹狼“犬坐於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來蒙騙屠戶;壹狼假裝“徑去”,暗中從積薪後打洞,“意將隧入以攻其後”。真是狡猾到了極點!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品味:屠戶的“奔倚”“弛擔”“持刀”與狼的“眈眈相向”,描繪出了兩者之間的相持階段,表現了屠戶認識提高的過程和狼的不甘罷休。
④少時,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壹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品味:這壹部分寫了兩個場面,分別寫屠戶怎樣殺死第壹只狼和第二只狼。當屠戶自衛防禦時,兩只狼互相配合,企圖用假象來欺騙屠戶,達到“攻其後”的目的。但是屠戶沒有受騙,也抓住惡狼假寐這壹有利時機,“暴起”殺了第壹只狼。屠戶“轉視積薪後”,發現第二只狼正在打洞,立即“自後斷其股”,又殺死了第二只狼。壹個高潮接著壹個高潮,讓故事在兩只狼全被擊斃的高潮中結束。這樣既寫出了狼的狡詐,又暴露了狼的愚蠢。而屠戶當機立斷的“暴起”,敢於鬥爭的“刀劈”,表現出他的勇敢機警與果斷抉擇。
⑤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品味:文章結尾的議論,是作者對所寫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又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鬥爭精神的贊揚。狼雖然貪婪兇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死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2.課文全解
壹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壹個屠戶傍晚回家,擔子裏面的肉賣完了,只有剩下的骨頭。止,通“只”,只有。〕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半路上,有兩只狼緊跟著他走了很遠。綴,這裏指緊跟、跟隨。〕
〔點評〕本段寫屠戶遇狼。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這是故事的開端。“晚歸”,說明路上行人稀少,正是惡狼出沒之時。“止有剩骨”說明擔中的“剩骨”不足以飽狼。“途中”點出故事發生的地點,暗示屠戶孤立無援。“壹屠”遇“兩狼”,力量對比懸殊。“綴行甚遠”,預示狼的惡意和貪婪。作者壹開始就突出了矛盾的尖銳性,創造了緊張的氛圍,扣人心弦。從而為下文設置了懸念,並為情節發展提供了線索。
屠懼,投以骨。〔屠戶害怕了,就把骨頭扔給它們。投以骨,即“投之以骨”,也就是“以骨投之”,把骨頭投扔給狼。〕壹狼得骨止。壹狼仍從。〔壹只狼得到骨頭停了下來,另壹只狼仍然跟著。從,跟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戶又朝狼扔骨頭,後得到骨頭的那只雖然停了下來,但先前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又趕到了。〕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敵。〔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仍然像原來壹樣壹起追趕。並,壹起。故,舊、原來。〕
〔點評〕本段寫屠戶懼狼,表現屠戶的遷就退讓和狼的兇惡貪婪。這是故事的發展。“懼”說明屠戶對狼的本性缺乏認識。“投”“復投”,說明他對狼抱有幻想,壹再妥協退讓,結果失敗。“並驅如故”說明了狼的貪婪無厭。情節發展到這兒更增添了緊張的氣氛,屠戶的性命依然危險。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屠戶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後面受到狼的攻擊。窘(jiǒng),無路可走的境地。這裏指危急。敵,敵對,這裏是脅迫、攻擊的意思。〕顧野有麥場,場主職薪其中,苫蔽成丘。〔他回頭看見野地裏有個麥場,麥場的主人把柴禾堆積在麥場當中,並用草苫禾堆覆蓋成小山似的。顧,回頭看,這裏指往旁邊看。積薪,堆積的柴草。苫(shàn),蓋上。〕屠乃奔倚其下,馳擔持刀。〔屠戶就跑過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著刀。乃,於是、就。弛(chí),放松,這裏指卸下。〕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對著屠戶。眈眈(dān dān),註視的樣子。〕
〔點評〕本段寫屠戶禦狼,表現屠戶的果斷抉擇和狼的不甘罷休。這是故事的進壹步發展。“大窘”“恐”寫出了屠戶的緊張急迫,在走投無路的形勢下,只好采取禦故措施。“顧”“奔倚”“馳擔持刀”壹系列的動作,寫出屠戶的當機立斷,迅速占領有利地勢,說明屠戶已經認識到狼的兇殘的本性,做好與狼搏鬥的準備。“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屠戶和狼之間的沖突已到了劍拔弩張的時刻,情節更加扣人心弦。
少時,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過了壹會兒,壹只狼徑直離開,其中壹只狼像狗壹樣蹲在屠戶面前。少(shǎo)時,壹會兒。犬,像狗似的。〕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過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十分悠閑。久,很久;之,沒有實在意義。瞑(míng),閉眼。暇(xiá),空閑。〕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砍狼的頭,又砍幾刀殺死了狼。暴,突然。斃,殺死。〕方欲行,轉視積薪後,壹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屠戶正想走開,轉身看看柴草堆後面,發現壹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鉆洞進去,以便從背後攻擊屠戶。洞,打洞。其,指柴堆。隧,從隧道的意思。〕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狼的身體已經進去了壹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尻(kāo),屁股。〕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屠戶人後面砍斷它的大腿,也殺死了它。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屠戶於是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騙對手。寐(mèi),睡覺。蓋,原來。〕
〔點評〕本段寫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警覺和狼的狡詐陰險。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壹狼徑去”,另有圖謀;“犬坐於前”,牽制屠戶,更見出狼的狡詐。“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氣氛似有所緩和。“暴起”“刀劈”“斃之”,屠戶不為假象迷惑,抓住時機,當機立思敢於鬥爭,取得了壹半的勝利。到這兒並未讓人松口氣。“轉視積薪後”說明屠戶已深刻認識到狼的本性,變得警覺。“壹狼洞其中”終將狼的本性暴露無遺,再點狼的狡詐陰險,“乃悟”說明鬥爭使屠戶對狼的奸詐有了深刻認識。
到此是文章的第壹部分,交待了故事的全過程。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夠狡猾了,但是壹會兒兩只狼都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黠(xiá),狡猾。頃刻,壹會兒。變詐,作假、欺騙。幾何,多少。止,只。〕
〔點評〕這是作用發表的評論,畫龍點睛,揭示故事的主題。盡管狼很狡猾,但是與人鬥智,只不過增加笑料罷了。
3.主題尋訪
本文是壹篇文言短篇小說,選自《聊齋誌異》中《狼三則》的第二則。寫壹個屠戶歸途遇狼,起初畏懼退讓,後來奮起搏鬥,終於擊斃兩狼的故事,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揭示了狼的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並告訴我們,狼無論多麽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4.結構覽勝
情 節 屠戶(壹) 狼(兩) 順序線索
遇狼(開端)(第1段) 晚歸(危險) 綴行(兇狠) 按事物發展為順序線索
懼狼(發展)(第2段) 懼、投骨、復投(遷就 ) 止,從,至,並驅如故(貪婪)
禦狼、殺狼
(高潮、結局)
(3、4段) 窘、恐、顧(慌張)
奔、倚(招架)
馳、持(防衛)
壹狼:去,犬,假寐
壹狼:洞,隧,攻後(狡猾)
議狼(第5段) 狼黠——兩斃——增笑(總結、評贊)
5.特色探幽
(1)情節緊張曲折,波瀾層叠,引人入勝。按“遇狼—懼狼—禦狼—殺狼”的順序記敘,壹開始就造成了強烈的懸念,扣人心弦:壹人遇兩狼,天晚力薄。
殺狼部分是故事的高潮,行動果斷有力。“轉視”使“狼”的陰謀破產,屠戶取得徹底勝利。
(2)語言簡練、傳神,富有表現力。
這從前邊句段品味用可以真切體會到。
放眼四望
《聊齋誌異》中《狼三則》其余兩則
其壹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xū,忽然)壹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裏。屠懼,示之以刃,(狼)少卻;及走,(狼)又從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懸諸樹而(明)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昧爽(拂曉)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疑慮徘徊)近視,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價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三
壹屠暮行,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顧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讀後思考:《狼三則(其壹)》是說狼被屠良像釣魚壹樣鉤了起來;《狼三則(其三)》則說獵人像殺豬時吹豬壹樣把狼活活脹死。從這兩則故事中,妳又得到了什麽啟事呢?
收獲盤點
壹、基礎知識
1.《聊齋誌異》是壹部 ,作者是___ 朝的_____ 。
2.給下列加點字註音。
①綴( )行甚遠 ②屠大窘( ) ③眈眈( )相向
④目似瞑( ) ⑤狼亦黠( )矣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兩狼之並驅如故
②壹狼徑去
③意暇甚
④恐前後受其敵 ⑤屠自後斷其股
4.用“/”標示下列句中的語言的語音停頓。
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①場 主 積 薪 其 中
②其 壹 犬 坐 於 前
二、閱讀理解
壹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壹狼得骨止,壹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壹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其壹犬坐於前。 ( ) ②屠暴起。 ( )
③壹狼洞其中。( ) ④屠自後斷其股。( )
6.比較古今詞義:
①壹狼徑去。古義: 今義:
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古義: 今義:
7.文章最後壹段文字從表達上看與前面有什麽不同?它在全文起什麽作用?
8.找出文中寫屠戶迅速搶占有利地形、保衛自己的五個動詞。
9.請妳談談對本文的寓義的理解。
三、寫作能力
本文語簡神厚,僅二百余字,卻有敘有議地講述了壹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的故事。妳能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進去,使故事情節 更豐滿嗎?試試看!動筆寫下來再講給別人聽。
參考答案
壹、1.文言文短篇小說集 清 蒲松齡
2.①zhuì ②jiǒng ③dāng ④míng ⑤xiá
3.①壹起;舊、原來 ②離開 ③空閑、修閑 ④脅迫、攻擊 ⑤大腿
4.①場主/積薪/其中 ②其壹/犬坐/於前
二、5.①像狗壹樣 ②突然 ③打洞 ④大腿
6.①離開 到……地方 ②有多少 指壹門學科。
7.議論,收束全文。
8.“顧”“奔”“倚”“弛”“持”
9.說明狼無論多麽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三、略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壹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人。
蒲松齡出身在壹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盤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著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鐘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壹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旋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壹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壹籍,日誦壹文焉書之,閱壹經焉書之,作壹藝、仿壹貼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壹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壹生中唯壹的壹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壹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歷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象蒲松齡這樣出身的士人,進身之途唯在科舉。科場的失敗使他悲憤萬分:“天孫老矣,顛倒了天下幾多傑士。蕊宮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顧影自悲,可憐骯臟骨銷磨如此!……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裏。”(〔大江東去〕《寄王如水》)蒲松齡未能攀緣科舉出仕,壹生都在農村過著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著熱衷功名的庸俗的壹面,但也有“足跡不踐公門”的傲視權貴的壹面。在艱難時世中,他逐漸認識到像他這樣出身的人難有出頭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輸璧,不能自達於聖明”(《與韓刺史樾依書》)。他把滿腔憤氣寄托在《聊齋誌異》的創作中。此書創作從他年輕時就開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齋自誌》,可知那時這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已初具規模,壹直到暮年方才成書,“集腑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齋自誌》)這部小說集熔鑄著蒲松齡壹生的心血。蒲松齡的創作,還有通俗俚曲14種,計有《墻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快曲》、《醜俊巴》、《禳妒咒》、《增補幸雲曲》等。這些俚曲用了山東淄川地區的方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它們從不同角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不平,在人生態度和創作思想上與《聊齋誌異》是相通的。蒲松齡的著作,小說和俚曲之外,還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和關於農業、醫藥的通俗讀物《農桑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