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起《壹個都不能少》裏面的情節,心中還是有些泛酸。記得這部影片在小學時候曾被巡回放映過,當時自己還是壹個懵懂的少年,對裏面故事情節所反映的社會教育問題還不大了解。那感人、催人淚下的情節還是深深地埋我的腦海中,?張慧科,妳在那裏?我已經找了妳三天了,妳快回來吧!?這是電影《壹個都不能少》中女主人公魏敏芝在電視臺面對鏡頭含著淚珠說的壹句話,而此時在電視機前,她的學生張慧科也是淚流滿面,當我看到這壹段鏡頭時禁不住潸然淚下,現在也是如此。這部影片以獨特的藝術視覺,切合現實,從側面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教育弊端以及社會發展等問題,其中反映最為強烈的就是農村經濟落後,教育設施差,輟學兒童流入社會各個階層。說真的,看後心裏有壹種說不出的滋味。
這部電影講述了發生在壹個貧困山區學校裏的故事,故事情節以主人公魏敏芝和學生張慧科之間的各種情節展開,影片的主旨也是圍繞這逐步表現出來的。
該片的主要劇情就是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壹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只有十三、四歲,教不成書,不想要。村長說,找這麽壹個人不容易,她能給妳把娃看住。先讓她湊合壹個月等妳回來再說。水泉小學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每年都有學生流失,現在只剩二十八個了。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壹定要把學生看住,壹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裏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裏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裏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裏的住處,單身壹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人海裏的尋找?
影片中的主人公魏敏芝雖然是壹個普通的代課教師,但她從每個情節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值得現在的我們去借鑒,去學習。片中最為印象深的就是魏敏芝孤身壹人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城裏找學生張慧科。她沒有忘記高老師臨走時對她的叮囑,為了不使學生少壹個,她努力在人人茫海中尋找張慧科,在車站待過,在街上睡過,為了充饑喝水龍頭流出的涼水,那電視臺大門口壹聲接壹聲的?妳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的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呼喚?不管前面有多大困難,只要堅定心中那永恒的信念,便只顧風雨兼程。她那種執著,那種堅持,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那股犟勁,把自己生命的能量發揮到極致來實現自己心中的信念,是現在的我們所缺乏的,所沒有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壹個都不能少,多麽簡單的字眼呀,如今又有誰能堅持比這還小的信念呢?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告訴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成了某些精神空虛得人的借口,他們每天過著物質高於壹切的生活,將精神建設拋之腦後,卻不知道自己有了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悲哀頭腦,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
壹個都不能少觀後感2記得上初中的時候,英語課本上有壹篇文章叫《not one less》,老師講譯成中文叫《壹個都不能少》。當時讀了感覺挺感動的,但故事主人公叫誰卻忘記了。許多年後的今天,在網上看央視崔永元主持的節目《小崔說事》采訪張藝謀電影《壹個都不能少》中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扮演者魏敏芝後,才在網上找到該電影又看了幾遍。就電影的`故事情節及拍攝效果方面,我壹無所知更不敢做任何的評價,但就幾個特別的鏡頭對我頗有感觸,下面具體談談我的感受。
?說說城裏有什麽好的城裏有擺這擺那的,比這裏好多了。?主演之壹的張慧科在接受采訪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還充滿著笑容。?城裏留給妳最深的印象是什麽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當他說這句話時壹臉的凝重表情。?城裏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這就是美麗的城市留給壹個第壹次進城的農村孩子最深的印象,不知道那種感覺會在他心裏停留多久?同樣作為偏遠山村長大的我,從整個電影中不知壹次的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汽車售票員、電視臺臺上、電視臺接待員、飯店老板?我時常在想,如果張慧科碰不到飯店老板,魏敏芝遇不到那麽好的電視臺臺長,故事將會怎樣發展?雖然是電影不乏虛構的成分,但我卻感同深受。(www.fwsIr.com)同樣,當來自農村的魏敏芝(演員)談到她當時的學生現在的狀況時說在照顧孩子。是的,她們的人生早就是被命運安排好的,長到壹定的年齡便早早結婚生子,照顧孩子,幹繁重的家務活,殘酷的現實綁架了她的理想。
在農村,直到今天,此現象還普遍存在,生活的壓力使孩子們早早便輟學打工,沒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機會,沒有用以生計的壹技之能,只能用體力換取壹點少的可憐的血汗錢。特別是男孩子,現實更加殘酷。他們生存的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從?放牛?換錢?娶老婆?生孩子?再放牛?成功轉型到?打工?掙錢娶老婆?生孩子?打工?,也算是與時俱進吧!由於沒有接受更多的教育,她們的思想得不到更高的提升,認識還停留在很早以前,沒有理想,安於現狀,更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長遠事業。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徘徊於城市邊緣的他們,由於種種原因無法享受到和城市人同樣的待遇,幹著最臟最重的活,拿著最低的工資,城市留給他們最深的同印象是?我要去要飯?有何差別呢?
社會在發展,人總是會變的。但願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項關註農民工、留守兒童的政策的出臺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能改變當前許多農村的生活面貌。給她們美好的生活,有朝壹日城市留給他們的印象是城市美好的、現代化的場景,不在是?我要去要飯?!
壹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看了《壹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著鏡頭,流著淚說:?張慧科,妳跑到哪裏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為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為了多地老師說的?這些學生,壹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為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壹分錢也舍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寫了壹個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壹天半。她的心裏只有壹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壹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壹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舍不得丟掉,為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影片最後,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只?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壹定為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麽多不幸的同齡人,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我校師生給失去雙親的六年級學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們的每壹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我認為影片主要表達了貧困小村的老師的最純潔的責任心和關愛的情節!我在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人民教師,我想我也應該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