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大全 - 求壹篇觀後感,電影《實習生》,至少800字。

求壹篇觀後感,電影《實習生》,至少800字。

《十月圍城》是歷史片。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強入侵,民不聊生,國父孫中山率領壹批仁人誌士,誓以鮮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該片用飽含深情的鏡頭語言,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刻畫了壹群為走向個***和蹈不顧、引頸就戮的英雄人物,他們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喚醒了民眾沈睡的意識——商人、學生、腳夫、苦力、賭徒甚至乞丐,這些人參與營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種多樣——為了老板、為了哥們兒、為了愛情、為了救贖,但,當塵埃落定之後,那些安靜的靈魂已浸染了壹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銘記。

《十月圍城》是情感片。陳德森透過新作演繹了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兒女情,雖然人物眾多,但沒有壹個幹癟,寥寥數語,就勾勒出壹個個俠骨柔情的熱血男兒,比另壹部明星雲集的大制作《建國大業》豐滿得多。王學圻的表演已臻極致,謝霆鋒也憑借本片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就算反派,也不是用簡單的手法“惡化”,那個暴躁但忠烈的清朝軍官閻孝國被胡軍演活了,那份報效朝廷的愚忠、頑固和病態都溶在在他的舉手投足之間,可謂入木三分。

《十月圍城》是動作片。電影裏六十分鐘的打戲讓觀眾大呼過癮,根據人物和劇情設計的動作非常合理,不花哨,不炫技,沖擊力、畫面感都特別強。甄子丹的搏擊術再現江湖,較《導火線》、《殺破狼》更上層樓;巴特爾的少林武術看上去並不笨拙,拳打腳踢,招招致命。最值得稱道的是電影的節奏,文武相間,張弛有度,松緊適宜,很有《生時速》等經典大片的風範。

《十月圍城》是商業片。戲未上演,李宇春的加盟就已經為人所詬病,適逢陳可辛放出“電影本是壹門生意”的新言,藝術圈頓時嘩然。正如本片中所表現的壹樣,革命不是清貧的事業,需要巨大的資金做支撐,電影更不是,形不成良性的產業循環,沒有好的票房保證,藝術怎麽發展?文化如何成就?好的電影標準很多,但有壹個被廣泛認可,即“叫好又叫座”,餓著肚子的梅蘭芳絕對唱不好《鳳還巢》,連油彩都置辦不起的徐悲鴻肯定畫不出《八駿圖》。就春春同學的表現來說,雖達不到她的狂熱粉絲們的過度褒獎,但也說不上有多糟糕,中規中矩,讓別人演,也不過如此,我認為此舉並非導演向市場屈服,這叫順應潮流,無傷大雅。要提醒列位的是,片中還有壹位大龍套叫張學友,他也曾是當年香港某區歌唱比賽的選秀狀元,如果我們能接受這個男人的存在,又何必去討伐壹個愛唱歌的川妹子?

胡適先生說“歷史是任人裝扮的小女孩”,我們已經深陷並迷離於各種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戲說當中。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陳可辛和陳德森的這次嘗試讓我們體會到另壹種寬慰——在民族生存亡之秋,不光是社會精英,普通的中國人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每壹個後來者都在享受著他們用鮮血澆灌出的希望和繁榮,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中國人的壹次集體勵誌。

我認為,陳可辛等力圖通過《十月圍城》強勢宣告,香港電影已經告別自戀的城市情結,真正的回歸歷史,融入中華民族。《十月圍城》不僅是香港電影,《十月圍城》更是中國電影。

2、其實影片的故事很簡單,就是小人物關於愛的情懷,從父子之愛,父女之愛,主仆之愛,男女之愛,到中華之大愛。有了十年磨壹劍的誠意,即使是小人物悲憫命運,也能夠達到主旋律的升華。

《風聲》之後,我就決定再也不劇透了。對於《十月圍城》,只知道雖不及《建國大業》的群星醬油,但也是眾星雲集,劇情也就只知道與孫中山有關,與革命有關,甚至連預告片也沒有看過。原來無知的跌宕在劇情中,可以如此的酣暢淋漓。

王復明,方紅,沈重陽,阿四,李重光……他們都是壹百年前的70後和80後。

他們都是那個年代最普通的人,沒有特殊的身份,沒有響亮的名字,只因為忠,良,義,孝走到了壹起。

他們並不明白什麽是革命,但是都有為愛出征的信念。他們各有各的的苦衷,各有各滄桑。

我只想寫兩個人,商人李玉堂和他的兒子李重光。

“我是看不見了,可妳們壹定能看到。”

張學友飾演的楊衢雲在說完了這句話後就被人暗殺了,他倒下的身軀,樓頂的槍手和躁動的人群,渲染了全片,這將是壹個血雨腥風的年代裏的腥風血雨……

“我是個商人,我不是革命黨。”

就如陳少白所說的,“從妳為革命捐的第壹分錢開始,妳就已經是壹個革命黨了。”李玉堂作為劇中商人的代表,壹直貫穿著全片。雖然他不能明白陳少白口口堅信的革命是什麽,但他知道革命黨心中的明天是他想要的明天,是兒子想要的明天,是四萬萬中國人想要的明天。只不過,再有錢的商人也不過是壹介草民,他只想讓自己的兒子平安,自己的家人安全。所以,在遊行的隊伍中,他上前拉著自己的兒子回家,所以,在陳少白強調他已經和革命黨劃不清界限的時候,他厲聲呵斥“我是不是革命黨我不在乎,但我兒子絕對不能是。”

他軟弱,他逃避,但是,作為壹個中國人,他有自己的良知,有自己的底線。當英屬警察局來查封報館,他的大義凜然,“別忘了,妳是個中國人。”這句話,有著余音繞梁,不絕於耳的效果。報館中,他戰戰翼翼的復述著陳少白的話,不夠力度,但夠堅毅,那個時候的他內心壹定是復雜而糾結的,他曾告誡自己的兒子不要這樣做,但是他卻挺身而出,奮不顧身。

我非常欣賞王學圻的表演,說他撐起了全片的精髓也不為過。每壹句臺詞,每壹個表情,每壹處情緒的刻畫,都恰到好處。作為壹個朋友,他有至情至義的延續,作為壹個雇主,他有殊途同歸的自責,作為壹個父親,他有愛子如命的無奈,作為壹個中國人,他有正義凜然的無畏。

李玉堂最令人揪心最令人難過的,應該是結尾處他看到了那個代替孫文的是自己的兒子,那般慌張,那般錯愕,那般迷茫。他眼睜睜的看著自己“騙”來的人壹個壹個在自己面前,最後壹個卻是自己壹心想保護的兒子。影片的最後,李玉堂跌跌撞撞地跑向翻到的篷車,他抱著自己的兒子,“我讓妳這兩天別出門,妳不乖。”他絕望的念叨,他哭了,幽怨地望向陳少白,其實,他明白,他什麽都明白。

劇中,我最大的驚喜是王柏傑飾演的李重光,不是他的演技多麽精湛,而是這個人物本身所帶來的感動。他是富家公子,衣食無憂,前途似錦。他叛逆,他不畏父親的阻攔上街遊行,他勇敢,毅然的戴上了那頂白色的禮貌。但壹個17歲的少年真正明白什麽是革命嗎?

我覺得王柏傑的表演中最真實的應該是李重光內心情緒的刻畫。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不貪戀富貴之家,他傻傻呆呆的拍合影,他目光炯炯的宣揚革命,他堅定著革命的理想,但也懼怕亡的真實。

還記得在滑向亡的那條路上,他哭了,哭的那樣難看,像個無助的孩子,因為失去了最後的希望,那把輾轉了數次的手槍。他閉上了眼,他笑了,笑的那樣燦爛,像個得到了糖果的孩子。這壹刻,妳不再是怯生畏懼亡的孩子,而是最勇敢的義士。“我活了十七年,好像就是為了等待今天這壹個小時”壹個小時,六十分鐘,那塊沾染了血漬的懷表,永遠地停留在了十點五十九分。

他離開了這個城市,在父親的懷裏,安然的告別了他用生命換來希望的城市。

他看見了,他說“我閉上眼,看到的是中國的明天。”

兩個小時的血淚洗禮,除去壹張張定格在永逝的臉,烙在腦海中的,只剩下那句“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革命”。

很多地方的介紹都說這是壹部很有誠意的片子,我也是在看了全片之後,才又看了片花,訪談。沒錯,很有誠意,歷史情景的高價還原,人物設定的精心構造,實現了“壹個好看的故事”和“壹個深刻的故事”的融合,陳德森的武加上陳可辛的文,夠商業也夠主旋律。

沒有茍同紅色系列的歌頌和劍走偏鋒的襯托,用歷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憫命運勾勒出宏偉的歷史主題。

最後,贊壹下配樂,每壹段故事,其實只是簡單的鼓樂,但是絲絲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