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工作重心開始逐漸由城市向鄉村轉移,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9月20日清晨,當天際露出第壹絲曙光,工農革命軍1500余人已集合在裏仁學校操坪。前委書記毛澤東壹個箭步,躍上臺階最高處,向全軍講話。他堅定地揮動著寬大的手掌:“我們要改變方向,上山去!”
他用那特有的語言,鼓舞工農革命軍的全體指戰員——
“大革命已經失敗,蔣介石、汪精衛、唐生智瘋狂屠殺革命同誌和工農群眾,我們吃了沒有抓住槍桿子的虧!現在我們建立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暴動,雖然部隊受到很大挫折,但是算不了什麽。我們的隊伍還有壹千多人槍,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蔣介石就像壹個大水缸,我們好比壹顆小石頭,敵大我小,但是只要我們團結緊,打仗勇,總有壹天會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的,最後勝利壹定屬於我們!”
毛澤東通俗易懂的講話,為身處險境的工農革命軍指明了方向,瞬間吹散了籠罩在戰士們心頭的迷霧。大家群情激奮,熱血沸騰。就連兩個趴在圍墻上看熱鬧的裏仁學校學生,也自告奮勇當“紅小鬼”了,其中壹個是開國上將楊勇,另壹位則是後來成為中***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
旗幟引領方向,道路決定命運。毛澤東在文家市的揮手,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揮手,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尋路”問題,那就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文家市的揮手,是高揚“第壹軍旗”的揮手,揮出了人民軍隊的建軍雛形。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第壹次打出了中國***產黨的旗幟。這面寫著“工農革命軍第壹軍第壹師”的旗幟,首次在全師官兵面前迎風飄揚。
擴展資料
先有文家市,再有井岡山。如果把井岡山比喻成革命的搖籃,文家市就是革命的繈褓。
太陽炙烤著大地,群山圍裹之中的瀏陽文家市鎮裏仁學校靜謐安詳、波瀾不驚。90年前,這個離省會長沙百余公裏、地處湘贛交界地帶的邊陲小鎮,在中國革命生死存亡之際,書寫了壹段起死回生、波瀾壯闊的歷史。
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1500余人在這裏會師,作出了著名的文家市決策——放棄攻打中心城市,到偏遠農村去保存革命力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