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1103-1141),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南宋軍事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南宋漢族民族英雄、抗金名將。19歲時投軍抗遼。紹興十壹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謚忠武,有《嶽武穆集》。嶽飛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漢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誌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嶽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嶽家軍”的最高贊譽。
嶽飛故事
嶽飛生平簡介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河北(宋時指黃河以北,而非今河南河北之省界,下同)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人。中國南宋愛國軍事家,漢族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字鵬舉,謚武穆。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的時候,嶽飛再次投軍。
嶽飛投軍後,因作戰勇敢,很快升為秉義郎。後來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嶽飛隨副元帥宗澤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同年,金軍攻破開封,俘獲了徽、欽二帝,北宋王朝滅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趙構登基,是為高宗,遷都臨安,建立南宋。嶽飛上書高宗,請求收復失地,被駁回且被革職。嶽飛遂改投河北都統張所,任中軍統領,在太行山壹帶抗擊金軍,屢建戰功。後復歸東京留守宗澤,以戰功轉武功郎。宗澤死後,從繼任東京留守杜充守開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將兀術率金軍再次南侵,杜充率軍棄開封南逃,嶽飛無奈隨之南下。是年秋,兀術繼續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蘇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戰而降。金軍得以渡過長江天險,很快攻下臨安、越州(今紹興)、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嶽飛率孤軍堅持敵後作戰。先在廣德攻擊金軍後衛,六戰六捷。又在金軍進攻常州,率部馳援,四戰四勝。次年,嶽飛在牛頭山設伏,大破金兀術,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從此,嶽飛威名傳遍聲震河朔。七月,嶽飛升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擁有人馬萬余,建立起壹支紀律嚴明、作戰驍勇的抗金勁旅“嶽家軍”。
紹興三年,嶽飛因剿滅李成、張用等“軍賊遊寇”,得高宗獎“精忠嶽飛”的錦旗。次年四月,嶽飛揮師北上,擊破金傀儡偽齊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嶽飛也因功升任清遠軍節度使。同年十二月,嶽飛又敗金兵於廬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還。紹興五年(1135年),嶽飛率軍鎮壓了楊麽起義軍,從中收編了五、六萬精兵,使“嶽家軍”實力大增。
紹興六年,嶽飛再次出師北伐,攻占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嶽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嶽飛壯誌未酬,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紹興七年,嶽飛升為太尉。他屢次建議高宗興師北伐,壹舉收復中原,但都被高宗所拒絕。紹興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這使嶽飛不勝憤懣,上表要求“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示抗議。次年,兀術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嶽飛奉命出兵反擊。相繼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破金軍精銳鐵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乘勝進占朱仙鎮,距開封僅四十五裏。兀術被迫退守開封,金軍士氣沮喪,發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嘆,不敢出戰。
在朱仙鎮,嶽飛招兵買馬,連絡河北義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直搗黃龍府。他激動地對諸將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壹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嶽飛退兵。嶽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壹旦!所得州郡,壹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他壯誌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嶽飛回臨安後,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紹興十壹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殺飛,始可和”。秦檜乃誣嶽飛謀反,將其下獄。紹興十壹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是年嶽飛僅三十九歲。其子嶽雲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嶽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嶽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嘗壹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嶽飛無專門軍事著作遺留,其軍事思想,治軍方略,散見於書啟、奏章、詩詞等。後人將嶽飛的文章、詩詞編成《嶽武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
嶽飛戰爭故事
1.嶽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
紹興二年四月,由金朝扶持的偽齊國主劉豫,將其都城由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遷至東京(今河南開封),征集鄉兵10余萬編為12軍,沿黃河、淮河及在陜西、山東等地區駐紮,進窺南宋。並在其統治區域內橫征暴斂,嚴刑重罰,使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宋廷左仆射呂頤浩建策宋高宗乘機出師北伐,收復中原失地。十二月,宋襄陽鎮撫使李橫會合河南府、孟、汝、唐州鎮撫使翟琮,出兵北上進攻偽齊。李橫、翟琮軍均非南宋正規勁旅,缺甲乏糧,裝備極差,由於偽齊各地守將紛紛起義倒戈,加入宋軍北伐行列,其中牛臯、彭圮、趙起等軍投奔李橫;董先、張圮、董震等軍投奔翟琮,使宋軍北伐聲勢日盛,屢戰傳捷。李橫軍相繼收復汝州、潁昌府、唐州、信陽軍(今河南汝州、許昌、唐河、信陽市);翟琮軍攻取東至鄭州西到京兆(今西安)廣大地區,並處決偽。齊河南尹孟邦雄,形成從西面和南面兩個方向鉗擊東京的態勢。次年三月,偽齊國主劉豫為挽回敗局,遣使向金朝乞援。金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命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率援軍,為偽齊大將李成聯兵數萬進行反擊,在東京附近羊馳崗擊敗李橫等軍。劉豫乘宋襄漢地區防衛空虛,命李成率軍南下,至十月,相繼攻占鄧州(今屬河南)、隨州(今屬湖北)、襄陽及郢州 (今湖北鐘祥)等地。李橫、翟琮、牛臯、董先等軍先後退到江西路。由於偽齊控制了襄陽、郢州江漢壹帶戰略要地,不僅在南宋長江防線上打開了缺口,而且切斷宋廷聯系川陜的通道,劉豫在頻繁遣使赴洞庭湖聯絡楊麽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策劃南北攻滅宋朝的同時,準備來年麥熟後大舉南下,與進攻川陜的金軍相互策應,先占荊湖,爾後沿江東進,攻取臨安(今杭州),滅亡南宋。襄陽等六郡,西接秦蜀,東瞰吳越,進可出擊中原,退可掩衛湖廣。四年春,宋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嶽飛,為先機制敵,打破偽齊企圖,進而北上收復中原失地,上書宋廷:“襄陽六郡,地為險要,恢復中原,此為基本”。三月,宋廷采納嶽飛建策,命他兼任荊南、鄂、嶽州制置使。為加強其實力,將牛臯、董先等軍歸屬嶽飛,並將湖北路安撫使司顏孝恭、崔邦弼兩軍,及荊南鎮撫使司軍壹部暫隸嶽飛節制。宋高宗命嶽飛出兵,意在以戰求和,並不打算反攻中原,因此在給嶽飛下達出兵省劄中,命嶽飛只準收復六郡,不得越界用兵,“追奔之際,慎無出李橫所守舊界,卻致引惹,有誤大計。雖立奇功,義加爾罰”。為策應和支援嶽飛出師,宋廷還命淮東宣撫使韓世忠以精兵萬余屯於泗上作為疑兵,以分敵勢;命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出陳、蔡(今河南淮陽、汝南)二州,以作聲援。四月十九日,嶽飛率軍3萬余自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師,經鄂州(今武漢武昌)渡江西進,船至江心,嶽飛對部屬發誓“不擒賊帥,復歸舊境,不涉此江!”五月初五,宋軍進抵位於偽齊境最南端的重鎮郢州,守將荊超曾任北宋宮廷近衛,號稱“萬人敵”。嶽飛先遣人勸降,被嚴詞拒絕。由於後勤供應接濟不上,此時軍中存糧僅夠二餐,嶽飛胸有成竹,預料次日上午即可破城。翌日黎明,嶽飛坐在旌旗下指揮攻城,荊超亦率偽齊守軍據城頑抗,戰鬥異常激烈,突然壹塊炮石落在嶽飛腳下,左右驚慌躲避,嶽飛卻神色安然,將士們踏肩登城,沖入城內,斬俘偽齊軍數千人,荊超跳崖自殺。嶽飛攻下郢州後,立即分兵兩路,命部將張憲、徐慶東攻隨州,自率主力沿漢水北上直取襄陽。駐守在襄陽的李成聞嶽飛親自率軍來攻,倉皇引軍北遁。十七日,嶽飛進駐襄陽。張憲、徐慶進攻隨州,數日未克,嶽飛命牛臯率軍往援。十八日,宋軍發起總攻,嶽飛長子嶽雲,手持雙錘,勇不可擋,第壹個沖上城頭,宋軍壹舉破城,俘知州王嵩以下 5000余人。六月初,金朝又從河北、河東調來援軍,與偽齊軍在新野(今屬河南)、龍陂(今河南郟縣東南)、胡陽(今唐河西南)、棗陽(今屬湖北)及唐州、鄧州等地重新集結,號稱30萬,企圖反撲奪回襄陽。嶽飛審度敵情後,先命部將王萬率軍壹部作為餌兵,至襄陽西北清水河誘其來攻。初五,李成傾其全力發起進攻,嶽飛率主力從側翼迂回其後,與王萬軍並力夾攻,將其擊退。次日,李成又率步、騎10萬眾再次反撲,他自恃兵力數倍於宋軍,違背步兵利險阻,騎兵利平曠的兵法常規,輕率布陣,左列騎兵於襄江岸邊,右列步卒於曠野。嶽飛洞察李成陣勢漏洞後,采用以步制騎,以騎擊步的戰法,命王貴率持長槍的步兵攻其騎兵,命牛臯率騎兵沖擊其步兵。宋軍發起進攻後,偽齊前列騎兵驚潰,將後列騎兵擁入江中,步卒死者更眾,橫屍20余裏,李成率余部夜遁。金朝為遏制宋軍攻勢,命劉合孛堇率陜西、河北簽軍增援偽齊,與李成合兵數萬,在鄧州西北列30余寨,企圖與宋軍決戰。嶽飛偵悉敵情後,經過壹個多月的準備,於七月揮師進攻鄧州,命王貴、張憲兩軍由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橫林(今襄樊西北),分路向鄧州挺進,實施包抄合擊。十五日,在距鄧州30余裏處,與金、齊聯軍展開激戰。正當兩軍酣戰之際,嶽飛又命王萬、董先率精騎乘勢突擊,壹舉將其擊潰,俘金將楊德勝等200余人,繳獲戰馬200余匹,兵仗、器甲數以萬計。劉合孛堇與李成引軍逃遁,留部將高仲固守鄧州。十七日,嶽飛督軍攻城,嶽雲又首先登城,生俘高仲,收復鄧州。二十三日,嶽飛命王貴、張憲至唐州以北30裏處,阻擊金、齊援軍,掩護李道收復唐州。同日,崔邦弼軍攻下信陽軍。嶽飛部署好六郡防務後,率軍凱旋鄂州。
2.洞庭湖之戰
建炎末,湖南義軍首領鐘相被俘殺後,楊幺等率領數十萬人占領洞庭湖區,瀕湖置寨,據湖為險;兵農相兼,陸耕積糧,打造車船,練兵水戰,繼續與官府抗衡。紹興元年至四年,先後在鼎口(今湖南常德東,沅水入洞庭湖處)、下沚江口(今湖南漢壽東北)、陽武口(今湖南嶽陽西洞庭湖中)抗擊官軍圍剿,屢戰獲捷。社木寨之戰中,以車船水軍反攻,盡殲守寨宋軍,兵勢日盛,使官府懼之為心腹大患。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張浚為諸路兵馬都督,嶽飛為荊湖南北路制置使,劉延年為隨軍轉運使,率領號稱20萬大軍前往鎮壓。軍抵潭州(今湖南長沙),張浚布陣:分兵封鎖湘陰(今屬湖南)、橋口(今湖南湘陰西南湘江西岸)、益陽(今屬湖南)、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南陽渡等湖區諸要津;令嶽飛率軍趨鼎、澧(今湖南常德、澧縣),自上遊襲取楊麽、夏誠等寨。五月,嶽飛至鼎州,先遣降人楊華為間,入寨潛結楊麽屬下,誘降義軍;同時,置寨列艦,實施軍事威脅。六月初二,義軍龍陽(今湖南漢壽)汛州村大寨首領楊欽領所部3000人及戰船出降;尋其余大寨首領劉衡、金琮、劉詵、黃佐等亦舉寨相繼就招。義軍大部被瓦解,惟楊麽、夏誠仍據寨自固。嶽飛知湖區地勢艱險莫測,且舟師水戰不及義軍車船水軍,遂先遣人開堰閘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諸港,散青草於湖面,以滯車船。繼以楊欽為向導,率軍進圍楊麽寨。楊麽率眾突圍,力戰失利,被俘殺,余眾被殲殆盡。夏誠死守其寨,亦被官軍攻破。至此,鐘相、楊麽起義被官軍鎮壓。
3.郾城之戰
紹興九年(1139),金朝統治集團內完顏宗弼壹派得勢,主張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奪回河南、陜西。次年,金朝分兵四路,東起兩淮,西至陜西,向宋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軍進行抵抗。
由嶽飛率領的嶽家軍數萬人,自湖北出發,很快進入河南中部,連敗金軍,占領軍事重鎮潁昌府(今河南許昌)、淮寧府(今河南淮陽),並乘勝收復了鄭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等地。嶽飛還派梁興等人渡過黃河,聯合河東、河北義軍,在金的後方痛擊金軍,收復了不少州縣。
完顏宗弼見嶽家軍兵力分散,又探知嶽飛只帶有少量軍隊駐於郾城(今屬河南),決定親率精銳騎兵壹萬五千人,直插郾城,企圖壹舉消滅嶽家軍的指揮中心。七月初八,宗弼與龍虎大王、蓋天大王等,在郾城北與嶽家軍對陣。嶽飛令其子嶽雲率輕騎攻入敵陣,往來沖殺。金軍出動重甲騎兵“鐵浮圖”(鐵浮圖:穿上重鎧,戴著鐵帽子的兵,三個人壹組,用皮帶連起來,每進壹步,便用攔馬的木頭環衛,只進不退。)作正面進攻,另以騎兵為左右翼,號稱“拐子馬”(拐子馬:布置在左右兩翼的騎兵,全由能騎善射的女真人組成。)配合作戰。嶽飛遣背嵬親軍和遊奕軍馬軍迎戰,並派步兵持麻紮刀、大斧等,上砍敵兵,下砍馬足,殺傷大量金兵,使其重騎兵不能發揮所長。嶽家軍中的勇將楊再興單騎突入敵陣,打算活捉完顏宗弼,殺金兵數百人。雙方從下午激戰到天黑,金軍大敗。
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嶽飛在城北之五裏店再敗金兵,殺死金將阿李朵孛堇。完顏宗弼集兵十二萬屯於臨潁(今屬河南)。十三日,楊再興以三百騎兵出巡,在小商橋與金兵遭遇,殺死金兵兩千多人以及萬戶撒八孛堇等壹百多名將領,宋軍也全部壯烈犧性,楊再興所中箭鏃有兩升之多。十四日,張憲率嶽家軍再戰,逐金兵出臨潁縣界。同日,嶽家軍又大破進犯潁昌的金軍主力。
郾城之戰是宋金雙方精銳部隊之間的壹次決戰,宋軍以少勝多,給金軍以沈重打擊。宋軍如能乘勝前進,收復故疆大有希望。但宋高宗趙構和秦檜只圖利用勝利,作為對金乞和的資本,遂下令班師,斷送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