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合稱。每年初伏、末伏各占10天,而中伏則為10天或20天不等。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庚,在天幹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2、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壹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壹天。每年三伏天時段長短不完全壹樣,如果中伏在立秋後結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結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
3、三伏天的氣候特征: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是壹年中最熱的時節。這是因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長,白天時間長,陽光照射的時間也長,地表吸收的熱量遠大於支出,這就使地面壹天天聚集的熱量增加,溫度持續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間地表熱量的積累達到高峰。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