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據可查的史料上,“臺灣”這壹名稱的出現不過300多年。但是史書證明兩岸人民對臺灣寶島早有稱呼,歷史上對臺灣的稱呼有近十個,不同的稱呼卻反映了中華民族對臺灣寶島的關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國出現國家機器時,就把中國劃分為九州管理,記載這壹史實的是中國最早的史書之壹《尚書·禹貢篇》。九州中的揚州管轄範圍北至淮河,東面至海。書中的“島夷卉服”就是指臺灣。康熙33年(1642年)高拱幹主修的《臺灣府誌》中表示,夏商時期的揚州包括臺灣。日本學者尾崎秀真也認為“島夷”就是臺灣最早的名稱。“島夷”,臺灣的第壹個名稱。
人們對海的知識逐漸增加,從水中走出來的人類開始把大海為人所用。春秋戰國時,近海交通有所發展,因此出現許多關於海上的傳說,其中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之藥的傳說流傳至今。《史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徐福上書中所稱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後人認為“瀛洲”即為臺灣。徐福沒有回來,但是兩岸的來往在以後的歲月中越來越多。
作為專門的歷史地理書籍記載臺灣的是在《前漢書》。進入漢代,關於臺灣的記載開始多起來。在《前漢書·地理誌》中有這樣的記載,在會稽海外有“東鳀人”,分為20余國,“以歲時來獻見”。後來許多學者認為“東鳀”應該指的就是臺灣。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更是把臺灣分為三部分,“東鳀”即為北臺灣,“夷州”為中臺灣,“澶州”為南臺灣。在三百年前的荷蘭人連少挺(Linschoten)所繪的臺灣地圖中,也把臺灣分為三個島。把臺灣分成三部分,說明對臺灣的認識在加深。
直接描述臺灣情況的是在三國時期。三國鼎立時期,東吳位於江南,管轄範圍包括會稽和東南沿海地區。東吳和海外的關系較為密切。《三國誌》中談及在孫權黃龍2年(230年)派軍隊出海遠征夷洲。不少學者認為“夷洲”就是臺灣。三國東吳臨海郡太守沈瑩可以稱之為最早的臺灣學者,在他的《臨海水土誌》對當時被稱為“夷洲”的臺灣情況有著專門記載,只是此書已經流失,主要內容記載在《太平禦覽》之中。從所記內容來看,這是當時最完整的關於臺灣的文字資料。當然也有人說此時的“夷洲”就是廣東或海南某地,但是從方位、氣候、地形、古跡、物產、習俗等方面考證,應該是指臺灣。通過《臨海水土誌》,使得遠離臺灣海峽的許多內地人,知道了盡管是有限的、但是極為難得的臺灣的具體情況。
頗有大誌的隋煬帝,施政並無多少值得誇耀的紀錄,但對外對內征戰卻有特殊的喜好,當然也對早有前朝前代所關註的臺灣起兵。據《隋書·東夷傳》所載,隋煬帝曾於大業6年(610年)發動遠征琉求之戰。“琉求”是何處?歷來爭議較大。但絕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琉求”即為臺灣,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對臺灣已經相當了解。在《宋史·外國列傳》中則明確記載,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稱“澎湖”,煙火相望。趙汝適的《諸蕃誌》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當然所記內容不詳細。
對於臺灣的名稱,有不少人進行過研究。臺灣政治名人連戰出生於當地世家,他的祖父即為著名歷史學家連橫。連橫在代表作《臺灣通史》中說,“臺灣原名‘埋冤’,為漳泉人所號。”因為明代時期的閩南人歷盡艱辛到達臺灣後,因水土不服和勞累困苦,病死者眾多,死後連屍骨都無法運回故鄉,“故以‘埋冤’名之。”因為“埋冤”不吉利,而閩南話“埋冤”又與“臺灣”同音,所以易名為“臺灣”。這種分析不無道理,因為移民確實有過令人難以忘懷的痛苦經歷。
但是,連橫先生的結論也有牽強附會之處,因為同音的字很多,為什麽用“臺灣”代替“埋冤”?“埋冤”不吉利,“臺灣”吉利又表現在什麽地方呢? “臺灣”名稱的由來並非如此。......
古代黃河兩岸都有什麽州
豫州、
豫州、徐州、雍州、冀州(註意:古代黃河走出河南後,直接向東,非山東。1885年黃和東部改到,才形成見天的“幾”)
琉球在古時候是不是指臺灣
在歷史上臺灣不是叫琉球,琉球在臺灣與日本之間
闕在古代是什麽意思
壹般含義
闕 讀què時是姓氏,主要分布在湖南,浙江,江蘇,福建,安徽等地。不做姓氏時,代表宮闕,城闕的意思。讀jué時有去除,挖掘,毀傷的意思。
去除 [remove] 。
以待會而考之,亡者闕之。——《周禮》
挖掘 [dig] 。
若闕地及泉。——《左傳》
毀傷 [damage]。如:闕翦(削弱,毀壞)。
另見quē;què 。
闕quē
缺點;錯誤 [fault;slip;error] 。
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裨補闕漏。——諸葛亮《出師表》
先是雷震景德門,公(袁可立)上疏陳闕政。――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又如:闕敗(因失誤而把事情搞糟);闕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闕失(失誤;錯誤)。
豁口,空缺 [gap] 。
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列子·湯問》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水經註》
又如:闕陷(凹陷)。
也指職位或官位的空缺。即缺額 [vacancy]。如:闕車(古代兵車的壹種。用以補缺的戰車,如現在所謂的機動預備部隊);闕簿(缺額登記冊)。
古代方士是什麽意思
book.sina/nzt/his/fangshidelishi/ 有詳細解釋 方士對中國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扁鵲、葛洪、僧壹行、邵雍、張君房,他們在醫學、天文歷法學、哲學等方面有傑出建樹。有的方士,如管輅、蕭吉、蔡元定、陳摶、張三豐等,有待重新評價。有的方士喪盡天良,謀財害命,是人類的害蟲。 方士是社會的壹個復雜群體,在政治、經濟、文化中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歷代正史都載錄了他們的事跡,從《後漢書》到《清史稿》都設有方士傳。《後漢書·方術列傳》指出“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意為:如果是壹個真正的術士,那壹定是有真本領的。 方士的成分很復雜,既有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也有不學無術的江湖騙子。既有從事傳統科學技術研究的學者,也有普通的農夫商賈,還有出入宮廷的政客,最多的還是隱士、釋道之徒。他們有的不亞於三公九卿,被皇帝作為座上賓。有的類似於乞丐,被百姓列於下九流。歷史上的方士是具有特別技能的人。宋代的《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禦街應市兩岸術士,有三百余人設肆。年夜抱燈,及有多般,或為屏風,或做畫,或作故事人物,或作傀儡鬼神,驅邪鼎沸。”這些人各有本領,在江湖上頗具神秘色彩。
古代臺灣的原名
臺灣”這兩個字如何來的,據有關史籍資料記載,可謂眾說紛紜。事實上,臺灣除了有“臺灣”的名稱之,還有10多個以上的名字。比較具體的有以下幾種:
第壹,早在殷商時代,把臺灣稱作“岱輿”、“員嶠”,把澎湖列島叫做“方壺”。
第二,戰國初期成書的《禹貢》中說,“淮海惟揚州……。島夷卉服,厥篚織貝。”這裏說的“島夷”就是現在的臺灣。
第三,戰國時代的《山海經》“海內南經”中,關於“雕題國”有這樣的說明:“其國之人在臉上點涅,身體則畫鱗采,也就是鮫人。”由於臺灣的原住民到1960年左右仍還有臉鯨藍紋的情形,同時身上刺青的也不少,因而推斷“雕題國”就是臺灣。
第四,《漢書》中記載說:“會稽海外,有東鳀人,分為二十余國。”“東綴”即指臺灣。
第五,《三國誌》“孫權、陸遜傳”中都說:“吳王孫權,遣將士浮海,求夷州和亶州”。亶州是海南島,孫權的將士沒有去成;夷州是臺灣,孫權的將士曾經去過。
第六,《隋書》“流求列傳”中記載,隋場帝派大將朱寬到流求國,又派陳陵率兵征服流求。那時候的臺灣大都是原住民(高山族)。朱寬到臺灣時,可能是從鹿港上岸,鹿港的高山族語就叫流求。因而研究古時所稱的流求,並非現在的琉球,而是臺灣。隋、宋時稱流求;元時稱琉求;肯初部分史書及私人著作還使用過留仇、琉球、流虬等稱呼;明後期稱小琉求。
第七, *** 主席連戰家的開臺祖、《臺灣通史》的作者連橫先生說,閩南人剛到臺灣,因為水土不服,很多人得病死了,埋在臺灣,因此他們稱臺灣是“埋冤”。
第八,明朝萬歷年間,陳第所寫的《東番記》,第壹次提出“大員”二字,從此,大員、臺員,演變成今天的“臺灣”的名字。
第九,鄭成功 *** 後,在沿用“臺灣”稱呼的同時;又名其為“東都”,其子鄭經繼位後,改稱“東寧”。
第十,日本人曾先後稱臺灣為大惠國、高砂、高山國、多伽佐古等。
第十壹,西方航海者及不少外國史地著作多用“福爾摩薩”來稱呼臺灣。朋萬歷元年(西元1573年),葡萄牙人駕商船航行東海。途經臺灣時,眺望島上山勢雄偉,山嶽如畫,林木蔥郁,不禁大聲贊嘆“福爾摩薩”(意為美麗;太美之意),從此西方的航海圖上便有了“福爾摩薩”這個地名。
第十二,荷蘭侵占臺灣期間,臺灣因野生梅花鹿多,曾叫“鹿島”,當時地名帶“鹿”字者多達50余處。明禎十壹年(西元1638年)和清康熙十壹年(西元1672年)由於大量捕殺野生梅花鹿,先後向日本出口15萬張和12萬張鹿皮,以致造成該亞種於1969年滅絕,僅余數十只在動物園內圈養,臺灣地名今帶“鹿”字的僅有鹿港壹處。
但是,真正把臺灣全島稱為“臺灣”,是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清 *** 將“東寧”復名“臺灣”,設置臺灣府(下置3縣),隸屬於福朗廈門道。
臺灣話(又叫河洛話)真的是古代中國的官方話嗎?是哪壹朝代呢?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我只知有兩個版本的說法:
壹: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壹帶的商民 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 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 *** 本色之語言。
二:閩南語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洛水流域,俗稱“河洛話”,這是因為西撫時中原壹帶的林、黃、陳、鄭、詹、丘、何、胡八大姓為避戰亂南下,在無名江邊定居,並把這條江定名為“晉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晉朝人。這樣也把河洛話帶到福建,並演變為閩北、閩中和閩南三種方言語系。在閩南人移民臺灣後,把閩南話帶到臺灣。令人預想不到的是,原先說河洛話的地方早已不說河洛話了
古代的壹回合是指什麽?
兵器接觸壹次,如果騎馬交戰也就是兩馬錯蹬壹次
為什麽中國人叫華夏民族,華夏是什麽意思
《左傳》中說:“中國是壹個文明古國,壹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華”。
後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壹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壹,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壹個國家的代表。還有壹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壹頁。夏朝從壹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壹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