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大全 - 布袋和尚的傳說

布袋和尚的傳說

布袋和尚,名“起此”,法號“契此”,自號“長汀子”,唐末五代著名僧人,是壹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幼時自奉化縣江漂流到縣城北面的長汀村,被村民張重天夫婦收養。18歲在嶽林寺出家,以後曾到奉化裘村天華寺掛單,在勒白嶴修禪,當過奉化裘村嶽林莊莊主,曾在雪竇寺講經弘法,並雲遊於寧波、天臺、杭州、福建、四川等地,因常荷布袋不離身,人稱“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體態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開,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狀如瘋癲,隨處寢臥,見物則乞,飲食不論葷素酒肆,食剩之物,盡投入自帶布袋。平生好學,善吟詠、偈語。因伸張正氣,勸人為善,常給群眾帶來歡樂、除卻煩惱,亦稱“歡喜和尚”。

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農歷三月初三,布袋和尚端坐於奉化嶽林寺東廊磐石上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圓寂,肉身葬於奉化城北封山之腹。自此,世人遂以為彌勒化身,塑像供奉,嶽林寺因稱彌勒道場。國內佛寺,多供奉大肚布袋彌勒,在日本,被奉為“七福神”之壹。

布袋和尚的傳說,孕育於他死後不久的五代,至宋代開始流傳,經元、明、清、民國以至新中國成立後,逐步發展成為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民間文學精品。元代作家鄭廷玉創作的《布袋和尚忍字記》,明末清初作家嵇永仁撰寫的《癡和尚街頭說布袋》等,及當代臺灣制作的二十集電視連續劇《布袋和尚》,題材皆源於此傳說。2000年,奉化召開首次全國彌勒文化學術研討會,並出版《布袋和尚與彌勒文化》。2007年4月,奉化成立彌勒文化研究會,發動民間文學作者進壹步搜集、整理、加工布袋和尚傳說。2011年5月,《布袋和尚傳說》被正式列入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袋和尚傳說的流傳地區,在國內主要有浙江、福建、雲南、四川等省及港澳臺地區,在國外有日本、韓國、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及地區。主要流傳有:身世來歷、童年趣事、風物傳說、抑惡揚善、解危濟困、僧俗和諧、出家圓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