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大全 - 搖滾歷史

搖滾歷史

搖滾樂的產生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發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壹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蕩的年代之壹。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壹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壹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余生活裏,壹般都與家人呆在壹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協性,盡量給人壹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壹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壹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壹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壹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制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墻倒了,在這片廢墟中壹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臺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裏德(Alan?Freed)從壹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Gonna?Rock?,We\’re?Gonna?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n\’?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壹群學生造反的故事。壹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壹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Around?The?Clock,例16)。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壹名,標誌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壹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作者:冰海藍辰月夢 回復日期:2005-5-17 14:42:00

1、?搖滾樂的來源

節奏布魯斯(Rhythm&Blues)

美國的種族隔離壹直很嚴重,在住宅區、學校、教堂和各種社會設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開的。在種族隔離的政策下,黑人保留著自己的宗教、語言、服飾、舞蹈和音樂。節奏布魯斯像其他黑人音樂壹樣,擁有自己的群體。它被稱作\“種族唱片\“,與白人音樂市場是分開的。

節奏布魯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布魯斯音樂繼續發展的結果。它在城市布魯斯的基礎上結合了搖擺樂和鋼琴音樂布吉-烏吉的特點,聲音變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它還保留了黑人音樂即興演奏的傳統,合奏時仍然采用可以不斷反復的12小節布魯斯曲式與和聲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魯斯唱片壹直由小唱片公司經營,戰後,由於黑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幾家大唱片公司對黑人音樂產生了興趣,此時,排行榜也開始用\“節奏布魯斯\“來代替原來\“種族唱片\“的稱呼。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喬丹(Louis?Jordan,1908~1975)、喬·理京斯(Joe?Liggins)等。節奏布魯斯的特點在很多搖滾樂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特別是早期的搖滾樂,好多都是節奏布魯斯的\“翻唱版\“。70年代,節奏布魯斯與福音歌(Gospel)相結合之後,使它的發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樂都帶有壹股濃烈的節奏布魯斯氣息,特別是索爾音樂(詳見索爾音樂部分)有時和節奏布魯斯幾乎難以區分(如馬文·蓋伊、傑克遜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後,節奏布魯斯融進了更多的流行音樂成分,使其變得更加商業化。比如當今的節奏布魯斯,好多都已經失去了原有布魯斯的特征,而強調反拍的律動成了它的主體,有時偶爾在演唱中還能找到幾個由滑音而帶出的布魯斯音符。像近幾年出現的所謂的節奏布魯斯歌手白蘭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萊恩·麥克奈特(Brian?Mcknight)等人的音樂,其實已經不是真正的節奏布魯斯了,如果硬要從理論上分析的話,只能把它看作是壹種被商業化了的,被流行音樂市場漂白過的節奏布魯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節奏布魯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兩首格萊美獲獎作品:埃裏克·克萊普頓(Eric?Clapton)的《改變世界》(Change?The?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Chapman)的《給我壹個理由》(Give?Me?One?Reason,例17)就是既融進流行音樂成分又保持布魯斯特征的現代節奏布魯斯佳作。節奏布魯斯作為搖滾樂的重要來源之壹,已成了歷史的見證,它在影響了搖滾樂之後,自身的不斷發展,又使其變成了當今流行樂壇最受寵愛的樂種之壹。

★壹、叮砰巷歌曲(Tin?Pan?Alley)

20世紀50年代初,全國大多數人所聽的流行音樂\“波普\“(POP)就是叮砰巷傳統風格的延續。它帶有好萊塢電影音樂、百老匯音樂劇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搖擺樂的影響。叮砰巷是個地名,位於紐約第28街(第五大道與百老匯街之間)。從19世紀末起,那裏集中了很多音樂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銷員整天彈琴,吸引顧客。由於鋼琴使用過度,音色疲塌,像敲擊洋鐵盤子似的,於是有人戲稱這個地方為\“叮砰巷\“(或譯為\“廷潘胡同\“)。叮砰巷不僅是流行音樂出版中心,也成為流行音樂史上壹個時代的象征、壹種風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從19世紀末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

叮砰巷歌曲壹般都由白人專業作曲家所創作。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風格各不相同,但有***同點。從內容來看以愛情為主,充滿浪漫情調,或略帶懷舊、傷感,或比較歡快、風趣,不管國內外發生什麽事情,都很少在叮砰巷歌曲中得到反映。它主要表現生活中陽光的壹面,好像美國人都在無憂無慮地享受人生;從表現形式來看,歌唱性的旋律、不復雜的節奏、自然音體系的和聲(有時也出現變化和弦和樂句之間的轉調),大都采用\“節歌-疊歌\“(Verse-Chorus,即主歌加副歌)形式(例18)。叮砰巷歌曲通常由職業歌手按譜演唱,講究聲樂技巧,有樂隊或小合唱隊伴奏,經常采用弦樂群作為伴奏的背景音色。如當時的著名流行歌手平·克勞斯比(Bing?Crosby,1904~1977)、富蘭克·辛納特拉(Frank?Sinatra,1915~1997)等都以演唱叮砰巷歌曲為主。叮砰巷歌曲流傳的範圍主要是城裏的白人,很少擴展到黑人或下層人民中去。50年代搖滾樂的出現,使傳統的叮砰巷歌曲在整個流行音樂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戰。著名的叮砰巷作曲家有歐文·伯林(Irving?Berlin,1888~1992),代表作品有《白色聖誕》(White?Christmas);科爾·波特?(Cole?Porter,1891~1964),代表作品有《白天與黑夜》(Night?and?Day);傑若米·科恩(Jerome?Kern,1885~1945),代表作品有音樂劇《老人河》(Old?Man?River);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Rogers,1902~1979),代表作品有音樂劇《音樂之聲》(The?sound?of?music)、《藍月亮》(Blue?Moon);喬治·格什溫(George?Gershwin,1898~1937),代表作品有《夏天時光》(Summer?Time)、《藍色狂想曲》(Rhapsody?in?Blue)。

作者:冰海藍辰月夢 回復日期:2005-5-17 14:43:00

★二、早期搖滾樂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搖滾樂從壹個剛學會走路的幼兒迅速的成長起來,在這期間,搖滾樂舞臺顯現出了壹片繁榮盛景。首先是兩位先行者為搖滾樂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著又在眾位搖滾明星的擁護下使其呈現出了三種不同的風格傾向。

1、比爾·哈利(Bill?Haley?,1925?~1981)

比爾·哈利,第壹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搖滾樂偶像,經常被人稱作\“搖滾樂之父\“。他的音樂風格涉及鄉村音樂、節奏布魯斯和波普三個方面,也正好說明了50年代中期搖滾樂產生的三個源頭。

1925年,比爾·哈利生於密西根州,父親是紡織工人,會彈班卓琴,母親是鋼琴教師。比爾·哈利從小學習吉他,演唱鄉村歌曲,也喜歡和熟悉節奏布魯斯,並於1950年成立\“騎馬人\“(Saddlemen)樂隊。比爾·哈利在演唱鄉村歌曲的同時,偶爾發現用鄉村音樂風格演唱節奏布魯斯歌曲也能被白人聽眾接受。1953年,他把樂隊改名為\“彗星\“(Comets),並有意識地把鄉村音樂與節奏布魯斯強勁有力的節奏結合在壹起。1954年,比爾·哈利錄制了《晝夜搖滾》,起初只有壹般的效果,但當它於1955年與電影《黑板叢林》結合在壹起時,卻產生了巨大的轟動。

70年代,比爾·哈利患上了狂想癥,再加上酗酒的習慣,於1981年死於心臟病。作為搖滾樂先行者之壹,比爾·哈利為搖滾樂的產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2、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響的歌手是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素有\“搖滾樂之王\“的稱號,他為搖滾樂的推廣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普萊斯利,1935年出生於密西西比州的圖佩洛。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是壹名卡車司機,生活在白人社會底層,因與黑人雜居,社會地位與黑人同等。普萊斯利從小就接觸白人與黑人兩種文化,並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長大。11歲開始學習吉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樂,又吸收黑人音樂。1948年普萊斯利全家遷往孟菲斯,他經常去城裏的黑人區聽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萊斯利中學畢業後,找到了壹份卡車司機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陽\“唱片公司錄音棚錄制了兩首歌曲,作為給他母親的生日禮物。這時,唱片公司老板薩姆·菲利普斯(Sam?Phillips)發現了普萊斯利的潛力,壹個白人,卻有著黑人的聲音和感覺,於是便與他簽約。1954年7月,發行了第壹張唱片《那很不錯》(That\’s?All?Right),在當地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臺表演(如扭動臀部等大幅度的動作),更是贏得了眾多青年人的喜愛。1955年秋,他轉簽RCA勝利唱片公司。1956年隨著《傷心旅店》(Heartbreak?Hotel,例19)的發行,使其名聲大振。1958年在他事業步入輝煌之時,他卻離開了歌壇,放棄了演唱,應征入伍,直到1960年復員。從1962年到1968年,普萊斯利除了拍電影外,很少與聽眾接觸,隱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萊斯利與博利尤(Priscilla?Beaulieu)結婚。婚後生有壹女,但6年後他們因婚姻破裂而離婚,女兒判給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氣消沈。他的體重超過200磅,有損舞臺形象。因此,他開始節食、吃減肥藥,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響。1977年8月16日因心臟病在家中去世,終年42歲。

壹代歌王離開了人間,全國為之震動。截止他死時為止,至少售出了5億張唱片。確實,普萊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說他是搖滾樂的化身。他的模樣逗人喜歡,帶有壹種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順父母、愛國(如誌願入伍)、從不逃稅。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壹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兩種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結合在壹起。而且,普萊斯利還在兩種文化的基礎上唱出了更多的音樂風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溫和型的,內容涉及愛國的、宗教的、逃避現實的、社會評議的、鄉土氣息的、浪漫情調的不同方面,以此滿足了不同階層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樂愛好者都喜歡的人物。普萊斯利死後,音樂產業很想再找壹位像他那樣多面的歌手,但壹直沒有成功。?3、三種風格傾向

★主流搖滾(Main?Stream?Rock)

在搖滾樂的三個來源中,我們已經提到過,節奏布魯斯是搖滾樂最重要的來源。節奏布魯斯的特點也在搖滾樂中得到了保留和發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搖滾樂中的主流風格。節奏的作用在所有搖滾樂中都很明顯,但在主流搖滾中更被突出。搖滾樂壹般為四拍子,在傳統的四拍子中二、四拍是弱拍,許多主流搖滾卻強調二、四拍力度,也有的主流搖滾對每小節的四拍同等強調。主流搖滾比節奏布魯斯在節奏上的變化更快些,反拍的力度更厚重,感覺更強烈。在樂隊中,鼓手與其他樂手壹樣重要,不只是單純的敲擊拍子,鋼琴和吉他也經常參與節奏的組成。而且他們還與貝司壹起形成明顯的低音線條。鄉村音樂和波普的低音通常是每拍或每隔壹拍有個低音,主流搖滾像節奏布魯斯那樣吸收了布吉-烏吉的元素後,不只是提供簡單的和弦低音,而是壹個短小的旋律音型,提供和弦的三四個音,有的還增加壹二個和弦外音(例20)。

主流搖滾繼承了節奏布魯斯強勁有力的演唱風格。對於白人來說,過去很少有這樣的類型,但在節奏布魯斯那裏卻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了。主流搖滾還經常采用12小節布魯斯曲式結構,或以此為基礎加以變化。如普萊斯利演唱的《獵犬》(Hound?dog)、《監獄搖滾》(Jailhouse?Rock),小理查德(Little?Richard)演唱的《露西》(Lucille,例21)等。50年代最能體現這種呼喊型搖滾樂特點的歌手是小理查德。

小理查德,1932年出生於美國左治亞州的梅肯,是全家12個小孩中的第三個。他從小家境貧寒,在家庭的影響下虔誠的信仰上帝,參加當地教堂的唱詩班。

小理查德的演唱十分狂熱,連唱帶喊加上跳,總是滿頭大汗的樣子。1957年,他投身於宗教,斷絕了壹切演出活動。1962年,他赴英國巡回演出時受到披頭士的鼓舞,又決心重返搖滾樂壇。到了60年代末,他的風格顯得有點過時了,但他的影響仍可從其他搖滾歌手中顯示出來。70年代,他企圖重整旗鼓,但因卷入吸毒、酗酒和同性戀而未能如願。80年代初,他再壹次放棄狂放的生活方式而轉向宗教。

溫和搖滾(Soft?Rock)?

主流搖滾受波普的影響很少,但其他搖滾樂結合了波普的成分,則形成了壹種比較溫和的搖滾樂風格。有人對這種搖滾樂嗤之以鼻,稱它為\“廉價搖滾\“,但它卻有著自己的市場。事情往往是相對的,有了比較強勁的主流搖滾風格,壹定會出現它的對立面--溫和搖滾。普萊斯利為發展溫和搖滾樹立了樣板,如50年代的《想妳、要妳、愛妳》(I?want?you,I?need?you,I?love?you)、《別》(Don\’t)、《溫柔地愛我》(Love?me?tender,例22)等歌曲。60年代,他有更多的作品朝著溫和搖滾的方向發展,有的簡直與波普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