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年(1904),光復會成立之初,上海“復古會”、“對俄同誌會”,東京“浙學會”、“軍國民教育會”,其會員均加入光復會。在浙江,則由蔡元培、陶成章、徐錫麟等介紹商界、學界人士及會黨領袖入會。其時,浙江會黨有終南會、雙龍會、白布會、伏虎會、平陽黨、私販黨等,其會主入光復會,成員亦隨之入會。紹興以平陽黨為光復會主要成員。稍後的大通師範學堂學生,多為光復會員。三十二至三十三年,秋瑾組織光復軍,運動杭州浙江新軍及弁目學堂、武備學堂部分學生起義,其多數皆參加了光復會。?蔡元培曾委托人密存光復會會員名錄壹份。以後陶成章也曾輾轉攜帶壹份。惜辛亥革命後皆不知下落。現將有資料可查的紹興籍(含個別客籍)光復會員,按其入會先後,所作貢獻及所存資料記載,分為三類,舉錄如下:
本誌《人物》卷立傳32人:
蔡元培 陶成章 徐錫麟 秋瑾(女)陳伯平 王金發 謝震 尹銳誌(女)尹維峻(女)沈鈞業 陳魏 孫德卿 王子余 周樹人 陶冶公 陳威 許壽裳 裘吉生 陳儀 蔣尊簋 張伯岐 王曉籟 馬逢伯 何燮侯 蔣智由 孫世偉 劉大白 周清 許鐵崖 張載陽 斯烈 竺紹康
生平事跡簡介69人:
孫曉雲(1880~1965)女,字小雲,上虞崧廈鎮人。年輕時為反抗包辦婚姻,離家至滬,結識尹銳誌、蓋仁誌等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日,先入同盟會,又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在東京與陶成章結婚。次年回國,參加光復會在國內的聯絡工作。武昌起義後,即與銳誌姐妹組織女子光復軍,參加光復上海之役。又組織女子剪辮隊。民國元年(1912)1月,陶成章被刺於廣慈醫院,為防意外,懷抱幼兒避於貧民區。直至抗戰時期才得與尹銳誌聯系。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受到人民政府的照顧與關懷,常與宋慶齡、何香凝往來。1965年在上海去世。
趙漢卿(1887~1950)名建藩,字叔屏,號漢卿,山陰臨浦(今蕭山)人。畢業於中國公學,早年參加光復會,曾任陶成章機要秘書。宣統元年創辦《越報》、增刊《越恨》,反清言詞激烈。紹興光復後,與周樹人、王鐸中等創辦《越鐸日報》。陶成章被刺後,為紀念陶成章,與周樹人、蔡元培、王子余等創辦成章女校,並任校董。後任浙江軍政府參議,在杭州主辦《浙事新聞》。又歷任福建龍溪縣知事、浙江省自治會議代表、江蘇電報局長等職。民國16年(1927)“四·壹二”政變後,隨經子淵反蔣被捕,由蔡元培、邵力子保釋,從此脫離政界,在上海銀行工會任職,1950年去世。?
陳挽瀾(1887~1917)女,又名楣、沅,原名師敏,後改名挽瀾,紹興平水人。陳伯平之妹。能書、畫、詩、文,譽稱才女。由陳伯平介紹結識秋瑾等誌士,遂由秋瑾介紹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二年(1906),秋瑾聘陳挽瀾往上海,協辦《中國女報》,致力於婦女解放運動和革命聯絡工作。皖案後避走外地。宣統三年(1911),參加攻克上海、杭州之役,又參加女子北伐隊,擔任救護工作。民國成立後,隨丈夫到廣州鐵路醫院工作,民國6年(1917)去世。
王振漢(1872~1926)女,原名王淑德,又名貞姑,紹興柯橋王增卿長女。光緒十四年(1888),在東浦與徐錫麟結婚,支持徐錫麟奔走革命。三十壹年,與秋瑾結識,加入光復會。同年冬隨徐錫麟赴日,登記名為“徐振漢”。半年後回國,生子學文。三十二年十壹月,又隨徐錫麟到安慶,幫助籌備起義。三十三年五月初,帶兒學文離安慶由滬轉紹。三日後皖案發,王振漢被清政府通緝,由錫麟四弟徐錫驥幫助化裝逃往日本,歷經劫難。民國成立後回東浦。王金發督紹時,親至東浦慰問振漢母子,並發給優厚的撫恤金。民國3年(1914),徐錫麟所辦熱誠學校遭火焚,王振漢將撫恤金2000元銀洋悉數捐贈,重建校舍。由於逃亡期間傷感過度,致雙目失明且多病,15年去世。
吳惠秋(1886~1977)女,原名吳瑉,後改名惠秋,吳興縣潯溪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潯溪女學讀書,是秋瑾的學生。因抗婚離家,被秋瑾收留帶回紹興,住在和暢堂秋家,由秋介紹入光復會,成為秋瑾的機要秘書和得力助手。皖案發,即協助秋瑾處置起義計劃及槍械等,沈著應變。初六日,秋瑾成仁後,吳歷盡艱險逃赴上海,由徐寄塵幫助學醫,以護士為掩護進行革命聯絡工作。宣統三年(1911),參加光復上海之役作救護。辛亥革命後在上海競雄女學任教。1949年後任上海文史館館員。
曹欽熙(1870~1908)字荔泉,紹興東浦人。為許仲卿師長。許仲卿出資助徐錫麟,多受欽熙影響。光緒三十壹年(1905),大通學堂成立之初,徐錫麟聘欽熙任總理,入光復會。不久隨徐錫麟往北京,赴東北考察,幫助徐籌劃武裝起義。皖浙起義失敗,曹遭清政府通緝,避走鄉間,不久因憂憤致疾死。
許仲卿(1880?~1907)原名克丞,字仲卿,紹興黨山村(今屬蕭山)人。父許在衡,為紹興巨富,與徐錫麟交厚。許仲卿以徐錫麟為父執,由徐錫麟介紹入光復會,出資協辦熱誠學校及大通學堂,為徐錫麟捐納道員。徐錫麟、秋瑾犧牲後,許受株連,驚恐致疾,未久去世,年二十余歲。
陳子英(1883~1950)原名浚,又名誌軍、誌騮,紹興東浦人。與徐錫麟壹起參加反清活動,加入光復會。同辦熱誠學校,任體操教員。光緒三十二年(1906)隨徐錫麟捐官留學日本,求入陸軍學校不成,改學政治。皖案後,被清政府通緝,逃往日本。宣統二年(1910),回紹任紹興府中學堂監督。辛亥革命後參與創辦《越鐸日報》,後出任絲綢銀行行長、縣議會議員等職。民國22年(1933)起擔任東浦鎮(鄉)長。
姚麟(1869~1909)字定生,嵊縣人。清末秀才。早年在嵊縣城內開設新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秋留日,結識革命誌士陶成章、龔寶銓等,參與反清革命,加入光復會。三十壹年,應邀在紹興大通學堂任教,三十二年任總理。又在紹興創辦震旦蠶業女校,自任校長。是年冬,離紹赴滬任光復會浙江旅滬學會文牘。曾參加保路運動,並準備舉事。因革命受挫,同誌相繼遭難,姚麟憂憤交集,宣統元年(1909)五月九日(6月26日)晚,含恨自沈於嘉興錦帶河。
程毅(1888~1909)字翹仙,河南懷慶府修武縣人。光緒三十年(1904),入上海中國公學,結識秋瑾,入光復會。秋瑾聘為大通學堂教員,暫代學監,協助秋瑾籌備起義。皖案後,清兵包圍大通學堂,程毅與秋瑾同時被捕,鞫訊數次,受盡酷刑,寧死不吐,定“監禁五年”。宣統元年(1909)夏,卒於獄,屍出,鱗傷遍體,見者酸鼻。
黃怡(1883~1918)字競難,小名寶書,又名春篪,紹興鬥門鎮楊望村人。黃柏卿次子,因嶽家在東浦,得以結識徐錫麟,加入光復會,並資助創辦大通學堂,在校任教職。秋瑾接辦大通學堂後,黃怡出任校長。皖案後,清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遣學生與黃怡等從後墻逃出,在墻外泅河時,腹部中彈,幸免壹死,逃避至滬,後養傷隱匿在家。辛亥革命後,曾在鬥門經營酒坊。民國7年(1918)因舊傷發作去世。
龔寶銓(1886~1922)字味蓀,嘉興人。光復會創始人之壹。光緒三十壹年(1905),與陶成章、徐錫麟創辦大通師範學堂,皖、浙案後被清政府通緝,避往日本、南洋等地。民國初年,曾任浙江圖書館館長。
陳燮樞(1874~1958)字贊卿,又作贊欽,紹興東浦人。早年在東浦坐館教書,後留學日本,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協助徐錫麟辦熱誠學校,加入光復會,結識王金發等革命黨人。曾任龍山法政學堂校長。紹興光復後,任浙江臨時議會議員、第壹屆眾議院議員等,曾與杭辛齋等組織“研幾學社”。解放後,致力於撰寫辛亥革命史料。著有《辛亥紹興光復見聞紀略》等。
秋譽章(1873~1909)又名應奎,紹興和暢堂(原籍福全山)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在大通學堂任教職,並入光復會,支持其妹秋瑾籌劃起義。秋瑾就義後,譽章輾轉藏匿於鄉間。三十四年,外出謀生。宣統元年(1909),在天津去世。
範愛農(1883~1912)名肇基,又名斯年,紹興皇甫莊人。徐錫麟學生,由徐介紹參加光復會。光緒三十壹年(1905),隨徐留日,皖案後,被清廷通緝。後回國任紹興府中學堂舍監,被排擠回鄉教書。紹興光復後任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教務長,旋任《民興日報》編輯。民國元年(1912)7月10日溺死。魯迅有《範愛農》壹文和《哀範君三章》。
王心湛(?~1950)原名省三,紹興下方橋人。全家結識平陽黨人竺紹康、王金發等人,加入光復會,以開設綢緞莊資金資助革命。辛亥革命後,曾與丁拜堯、陳楚青回紹主持討袁鬥爭。事敗,陳等7人被捕,王逃離赴滬,從章太炎學,後在滬任紹興稽山中學分校語文教師。
盧鐘嶽 字迎仙,諸暨人。大通學堂肄業,為徐錫麟所器重,加入光復會。由徐資助留學日本,學習警務。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結業,應徐召回國入皖,適逢徐錫麟起義犧牲,盧被清政府逮捕至獄審訊,不久釋放。
蔡元康字國卿(清),紹城筆飛弄人。蔡元培堂弟。光緒三十年(1904)冬,經蔡元培介紹入光復會。三十壹年二月回紹,提議劫錢莊助軍需之法,後不實行。辛亥革命後曾任山東高等審判廳廳長、杭州中國銀行經理等職。
黃介卿紹興鬥門鎮楊望村人,黃柏卿之弟。由秋瑾介紹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任大通學堂司帳。光復後,任紹興軍政分府總務科長,並協助王金發辦大通陸軍學校,為校董。後因王金發案牽連逃亡。袁世凱死,黃出任龍泉縣知事。
黃柏卿 紹興鬥門鎮楊望村人,黃怡父親。支持黃怡資助徐錫麟開辦大通學堂,並入光復會。光復後,曾任紹興軍政分府財政科長。
黃競白又名寶箴,紹興鬥門鎮楊望村人。黃柏卿長子。光復會員和同盟會員。光緒三十壹至三十二年,曾與黃怡壹起支持徐錫麟辦大通學堂。光復後,任紹興軍政分府文書。後隨謝飛麟參加討袁鬥爭。民國時,曾任國民黨黨史館館長。
徐偉(1876~1943)字仲蓀,紹興東浦鎮孫家溇人。徐錫麟二弟。光緒三十壹年(1905)入光復會。三十三年六月,從日本回國,在漢口被清政府逮捕,監禁三年。辛亥革命後,從事教育工作與學術活動,曾組織國學研究會,並在上虞縣春暉中學任教。
徐錫麒(1878~1955)字叔蓀,徐錫麟三弟,曾壹同留日,加入光復會。皖案後,遭通緝。辛亥革命後曾任紹興民團局長、商會會長等職。
徐錫驥(1883~1953)字季蓀,徐錫麟四弟,曾壹同留日學制藥,加入光復會。皖案後幫助徐錫麟夫人王振漢化裝逃往日本。辛亥革命後從事藥業。
沈錫慶(1884~1936)字慶生,紹興東浦人。徐錫麟表侄,曾助徐辦熱誠學堂,並加入光復會,後留學日本習司法。皖案後,徐錫麟弟徐偉被捕,沈營救甚力。辛亥革命後,曾任永嘉、吳縣、上海等地方法院院長及浙江、江蘇、湖南等省高等法院審判推事。
許壹飛紹興城內人。大通學堂早期學生,加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任大通學堂體育教員,與秋瑾壹起籌劃起義。二次革命時,參加謝飛麟組織的討袁鬥爭,與黃介卿、黃競白等負責策動紹興、余姚壹帶會員發難,因事泄未成。
範文濟 字伯昂,紹興城內錦麟橋人。範文瀾兄。光緒三十三年(1907)初,入大通學堂,任學生分隊長,光復會員。辛亥革命後曾任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秘書。
沈光烈字伯明(伯民),紹興張墅村人。受教師蔡元培、徐錫麟影響,入光復會。紹興光復後,曾任紹興軍政分府教育科長。
沈克剛(?~1911)字佑子,紹興城內凰儀橋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與孫德卿等在開元寺同善局設秘密機關,後加入光復會。辛亥革命時參與組織光復軍,參加光復上海之役。因與友人王某試驗槍械,槍彈誤中腹部而死,國民黨追為辛亥革命烈士。
任元炳(1875~1943)字葆泉,號谷寅,紹興東關(今屬上虞)人。早年留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由陳贊卿介紹入光復會。辛亥革命後,出任紹興縣議會議長。民國30年(1941)紹興淪陷後,拒不出任東關鎮維持會長。
張光耀(?~1941)字伯濤,紹興城內秋官第人。大通學堂琴歌教員,光復會員。民國30年(1941)紹城淪陷後,被日本侵略軍作為反日嫌疑犯殺害。
平智礎 紹興清涼橋人。與陶成章交好,入光復會。參加攻上海之役。辛亥革命後曾任浙江於潛縣縣長。
徐乃普 字伯循,紹興東浦人。徐錫麟族侄孫,清末秀才。協助徐錫麟創辦熱誠學校並任教,由徐介紹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入大通學堂學習。次年起,任熱誠校長達三十年之久,民國26年(1937),因年老引退。
張月樓字之梁,紹興城內西小路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前後,在府學堂教書,與徐錫麟同事,曾與徐辦《越郡公學》等,由徐介紹入光復會。辛亥革命後,任紹興縣立第壹小學校長。
王叔梅(1875~1941)字述曾,紹興城內西營人。由蔡元康介紹入光復會。皖案後避走奉天。辛亥光復後,任紹興縣自治委員,此後歷任福建、紹興等地教職。民國30年(1941)在湖南辰溪去世。
俞英崖(1877~1955)名駿,字英崖,紹興容山人。曾任大通學堂教員,由蔡元康介紹入光復會,不久又經蔡元培介紹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曾任吉林延吉縣知事。民國7年(1918),在哈爾濱中東鐵路局任職。後曾經商。“九·壹八”事變後回關內謀職,後回紹興任稽山中學教員,曾在紹興縣修誌館工作。
莊肇先 字蒓漁,紹興城內太平橋人。與蔡元培同學,由蔡介紹入光復會。秋瑾主持大通學堂時,常有往來。?丁拜堯 原名丁嘉樨,字拜堯,紹興馬鞍人。曾留日,後加入光復會。與王心湛為友,並結識竺紹康、王金發等人。辛亥革命後,曾參加謝飛麟組織的討袁鬥爭,回紹主持起事,事敗避走。
裘文高(1887~1909)嵊縣石璜鎮後白竹村人。原為烏帶黨首領,後與竺紹康王金發結識,***誓反清光復起義,加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二月,裘文高不待期約起義,事敗,退入仙居。九月,率起義軍與清軍戰於白竹村。宣統元年(1909),被捕就義於嵊縣。
裘小高 (1888?-1909)裘文高弟,隨同起義,被捕不屈而死。
張嶽雲 (?-1909)嵊縣人。裘文高助手,曾偕裘投入清營,充當哨弁,以釀事被斥歸鄉。後與裘文高壹同起義,被捕,不屈而死。
陳楚青(1891~1914)名炯,號斯喬,嵊縣友誼鄉陳村人。青年時就讀於浙江武備學堂,參加光復會。曾赴廣東、北京、漢口等地聯絡會黨。宣統三年(1911),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元年(1912),任王金發辦的大通陸軍學校校長。2年,參加討袁鬥爭,3年5月在上海被捕,就義於杭州。
張竹笙(1875~1921)即張竹生,又名鴻,紹興漓渚小步村人。姑母系秋瑾親戚,得與秋瑾相識,受秋瑾影響較深,後加入光復會。宣統二年(1910),離家投身革命。辛亥革命期間,曾任作戰參謀,都督府顧問,在滬說降清海軍戰艦。光復以後獲嘉禾獎,投身京滬杭鐵路建設。後改任蕭紹清丈沙田總局局長、杭州官產科科長(管理修葺西湖風景區名勝古跡)、錢江義渡局局長等職。
胡士俊(1878~1929)字嘯郊,號笑樵,法名孝修,嵊縣廣利鄉宋家墩村人。光緒三十年(1904),與謝飛麟、周誌由等組織“大同學社”,立誌反清抗洋。三十壹年後,與王金發、竺紹康等赴紹興大通學堂任職,加入光復會。不久,隨徐錫麟赴日,又加入同盟會。三十三年,參加皖浙起義的光復軍,失敗後被通緝,避居山澤。宣統三年(1911),在嵊縣起義。光復後,曾任嵊新繭捐委員等職。民國2年(1913),參加討袁鬥爭,從上海運送炸彈到紹興瓦窯頭,準備舉義,事泄失敗。4年,再度輔佐謝飛麟討袁。5年,袁世凱死,胡在杭州六通寺削發為僧。
俞丹屏(1872~1942)名煒,號載熙,嵊縣卮山鄉前崗村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在杭州武備學堂肄業,後加入光復會。三十三年,協助秋瑾發展軍界的光復會員,並在大通學堂訓練會黨骨幹。宣統三年(1911),參加光復杭州、金陵之役。民國元年(1912)後,任省稽勛局局長及八十九團團長、混成旅旅長,授少將銜。5年,袁世凱死,俞離開軍界經營實業。
童杭時(1877~1949)字暄甫,號愚隱、枕溪,嵊縣下王村人。曾入紹興府學堂求學,深得徐錫麟賞識,介紹入光復會。宣統三年(1911),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元年(1912),任浙江法政學校校長。2年,參加討袁鬥爭。後赴日學習法政,獲學士學位。6年,回國,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從事立法工作,此後壹直在司法界工作。歷任最高法院民庭庭長、福建高等法院院長。抗戰勝利後,在重慶參與重組光復會,為副會長。
童濟時(1886~1943)又名德渺,字濟川,號渠軒。與其兄童杭時均為紹興府學堂學生,加入光復會。光緒三十壹年(1905)春,隨徐錫麟聯絡會黨。三十二年,留日學習警監。宣統三年(1911),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5年(1916),參加討袁鬥爭。後長期在司法界作,曾代大理院院長。
盛鐘彥(1879~1913)字雨村,嵊縣廣利鄉藏崗村人。宣統三年(1911),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元年(1912),任紹興軍政分府稽勛局局長,參加討袁鬥爭。後被浙督朱瑞殺害。
周亞衛(1889~1976)又名信文,字振家,號普文,嵊縣普義鄉白泥墩村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入杭州弁目學堂,秋瑾介紹入光復會,並參加皖浙起義的準備聯絡工作。徐、秋遇難後,周潛回杭州,仍返新軍,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元年(1912),考入北京陸軍大學。5年,與尹銳誌結婚。此後壹直在國民黨軍隊任職。35年12月,與尹銳誌、童杭時等在重慶重建光復會,任副會長。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任全國壹屆政協委員。
馬忠老(1881~1914)又名彜良,嵊縣春聯鄉馬仁村人。光復會員。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元年(1912),任紹興軍政分府都尉官。討袁鬥爭時在嵊縣助馬逢伯舉事。
裘紹(1887~1920)字繼美(濟美),嵊縣雅璜鄉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浙江弁目學堂學習,由秋瑾介紹入光復會。皖浙案後被清廷通緝。宣統三年(1911),參加光復杭州、南京之役,後參加討袁鬥爭,在去廣東任護法軍職時,在福建遇難。
胡春霖(1876~1928)又名競思,字亦安,嵊縣廣利鄉宋家墩村人。清末秀才。參與組建大同學社,後入大通學堂。民國元年(1912),任紹興軍政分府總務科長。
過顯臣(1882~1935)又名樟根,外號“小銅匠”,嵊縣宅前村人。與竺紹康、張伯岐知交,被介紹入光復會。參加清風嶺攔路劫車,營救張伯岐。辛亥革命後,任鎮海要塞炮臺臺長,後升任軍事委員會上校侍從副官。
余冠澄(1883~1942)字鏡波(金波),嵊縣剡源鄉人。浙江武備學堂畢業後任新軍標統,參加光復杭州之役。隨王金發組織紹興軍政分府,歷任團長、師長。
俞芝祥(1872~1952)字景朗,嵊縣中南鄉蒼巖村人。清末秀才,紹興知府熊起蟠招為門下士。與徐錫麟結識,資助徐創辦大通學堂,入光復會。民國元年(1912),任紹興軍政分府執法處長,後歷任紹興、義烏、東陽等縣民事長、縣長。
徐吟秋(1885~1967)女,又名秀英,字湘筠,昵稱“三娘”,嵊縣黃澤鎮人。徐家與竺紹康素有往來,由竺介紹識秋瑾,加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隨秋瑾進入大通學堂,幫助掌管文書校務。曾偽裝送殯,秘密運武器回嵊,並參加討袁鬥爭。
謝蓮英(1894~1951)女,又名裏隱,嵊縣新市鄉江夏村人。謝飛麟獨女。少年時參加光復會,辛亥革命後進北師大,畢業後留學日本,抗戰前夕回江夏村,抗戰後曾任縣婦女會理事長。
裘振邦(1887~1970)字樹香,嵊縣崇仁鎮壹村人。浙江武備學堂畢業,參加光復杭州、南京之役,攻打天保山時受重傷致殘。
陳成(1891~1973)字誌賡,嵊縣城內人。追隨王金發、謝飛麟,入光復會,參加光復杭州之役,參加討袁鬥爭。後任遂昌縣長、立法委員等職。
陳大夏(?-1911) 字士辛,紹興人。辛亥革命前在上海辦愛國學校,因“蘇報案”被牽連。後在上海任中學教職。宣統三年(1911)參加光復軍,參與光復松江等地戰鬥。因內部遭忌被殺。
王秉璋(?-1917)字伯常,紹興裏王村人。早年參加光復會,辛亥時參加光復南京之役。後參加反袁鬥爭,隨蔣尊簋在寧波謀獨立,事未成被害。
沈仲九 紹興人。光復會員。留日學生,陳儀內弟,隨陳儀工作多年。
孫采臣 紹興人。早年與許仲卿等壹起參加光復會。參加光復杭州之役。
趙鏡年 紹興人。早年與許仲卿等壹起參加光復會。參加光復杭州之役。
卞鶴書(1867~1925)嵊縣顯潭鄉山墩村人。王金發的姨表兄,隨王參加革命,由王介紹入光復會。辛亥革命後,任紹興軍政分府禁煙局長。
馬德先(1867~1945)嵊縣廣利鄉人。烏帶黨成員,後加入光復會。隨胡士俊入大通學堂學習,壹直隨胡工作。胡去六通寺為僧後,馬德先回鄉務農。
史萼慶(1868~1950)嵊縣廣利鄉人。原為王金發家的管帳,後隨王參加革命,加入光復會。民國元年(1912),任紹興軍政分府花捐局幹事。
周仲貞(1870~1933)字毓奇,號小顛,晚號復園老人。嵊縣開元鎮五村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曾與同宗族人開辦開元蒙學堂、工藝學堂、農學社。三十三年,與徐錫麟結識並加入光復會。辛亥革命後,曾任紹興軍政分府鹽茶局文牘科長,委查浙東鹽場陋規。後又改任紹興批驗所監事長。
徐琛(1883~1938)字獻琛,又字頤臣,嵊縣廣利鄉人。王金發的小舅父,光復會員。辛亥革命後曾任紹興軍政分府鹽茶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