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節目崛起是價值的回歸
2017年伊始,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見字如面》第壹季播出過半,雖然沒有耀眼的舞臺包裝和激烈賽制,但憑壹封信、壹個人就讓觀眾陷入故事,豆瓣評分高達9分;《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不久前落下帷幕,由詩詞引發的全民大討論仍在繼續,該節目在豆瓣的評分為8.5分;《朗讀者》首期播出後,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3分。在不少綜藝節目“娛樂至死”的情形下,這類文化類節目被網友盛贊為“壹股清流”。《中國情書》首播也被叫好評
實際上,從2013年至今,文化類綜藝未曾缺席過。
從2013年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再到如今的《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被稱為“文化頑主”。繼玩轉漢字和成語之後,在《見字如面》中,關正文把中國從古至今的書信做了壹次集中大掃描和大梳理,開始了在書信文化領域新的征程。張國立、張涵予、歸亞蕾、蔣勤勤、何冰、林更新、王耀慶等8位明星用聲音扮演那些寫信人,讀出那些歷史中的信件。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關正文表示,壹開始嘗試做文化類節目,並不是因為有前瞻性,而是“面對未來”的壹種選擇。“我們的文化產品、精神生活需要多樣性的生態與品種。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人均讀書的時間太少了,用於娛樂的時間太多。人類精神文化生活壹直有主流,跑偏的時間稍微壹長,人類文化的自我修復能力就會起作用。”
如今,新壹檔文化類節目《中國情書》首播滿堂紅,當下,碎片化閱讀成主流,深度閱讀日漸式微。盡管超過半數的人表示,非常願意“拿壹本紙質圖書閱讀”,當強大的社會生存壓力迫使人們的精力向工作傾斜,花在閱讀上的時間驟減。這未必全然歸因於人們文學價值的忽視,主流媒體在閱讀氛圍和倡導文化價值的職能上也存在缺失。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和需求下,文化類節目迎來了絕佳時機。在滿屏的娛樂類綜藝節目中,文化節目相繼湧現似乎是壹種時代的必然,也是壹種價值的回歸。當觀眾的眼睛被娛樂填滿之時,自然會產生新的需求——對自我、對世界產生疑問,尋求答案。優質的文化節目也就適時而生。“高”是來自文學品質,而“不冷”靠的則是情懷,用真摯的情感讓文化更加平易近人。
現實的生活往往雞零狗碎,能拿出來安靜讀書、讀詩、寫信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人們的眼睛在被滿屏的娛樂節目充塞得滿滿之時,表情是哈哈大笑,內心卻是空空的。也是為什麽《見字如面》《朗讀者》這類文化類節目讓我們如此推崇的原因。
人間情感突顯文學之美,人文情懷加深節目厚度。在書信、詩詞、文章的背後,那些故事和情感,總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鳴。
就比如看完鮮花山谷夫婦26年的情感故事,不僅董卿會想起沈從文的那壹句“我們相愛壹生,還是太短”,妳我,也會想起。而很多小孩子也在追看的《中國詩詞大會》,很多詩句他可能壹時理解不了,但是郊遊之時也會想起壹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年歲漸長後,可能也會在某壹刻頓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深意。
潤物細無聲。
這些文化類節目是壹場場激蕩情感***鳴的文化盛宴。欣然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