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大全 - 《地球之鹽》:厭倦了人性,就給地球寫封情書

《地球之鹽》:厭倦了人性,就給地球寫封情書

契科夫書信中的壹句話:

“妳知道應該在什麽場合承認自己的渺小?在上帝面前,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尊嚴。”

之前在資料館看了《地球之鹽》,我不常看紀錄片,但是特別喜歡這壹部。上邊契科夫這句話正好是對這部紀錄片壹個最好的總結。

導演維姆·文德斯之前的作品有《柏林蒼穹下》、《樂士浮生錄》,這壹次他把鏡頭對準了另壹位鏡頭背後的人,巴西攝影師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

《地球之鹽》講的就是攝影師薩爾加多的故事,講他拍了好多人類的行徑,從人類的堅守、傳承,到自相殘殺、令人震驚的貧困、醜惡的那些面孔,再之後又拍了更美好壯麗的自然。

”他的鏡頭是打開的心眼,在最細微處直視靈魂,看到巴西巨坑五萬掏金者的集體面相,看到科威特油井沖天大火的真正英雄,看到非洲的死亡延續著生存。每次的拍攝方案都是經年的萬裏長征,是人神***舞,每次成果都引起巨大回響。“

淘金者,非洲難民,人類社會中類似地獄的場景,瘦弱不堪的男人,哭泣的女人,黑白膠片背後是悲憫和絕望,紀錄片裏講到,薩爾加多和妻子來到法國,傾家蕩產學習攝影,後來走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印尼的原始森林,他的家鄉巴西,發生戰亂的歐洲,貧窮但充滿生命蓬勃之美的非洲大地,為了拍攝出他心目中真正有意義的、值得的作品。

他歌頌人性,並不想歌頌苦難,而是在攝影生涯中慢慢覺察出人性像是個無底洞,無邊無際的惡,這些貧窮、殺戮、苦難對他而言,就像是原本壹個幹幹凈凈,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壹次次地被人推到泥地中,屢次想起身卻不得動彈,見證苦難把他壓榨得面目全非。

薩爾瓦多是壹個出色的記錄者,這些照片揭開了人類醜陋的傷疤,引起世人警覺,但是他,用導演文德斯的話來說,在所有人以為他會繼續這條路走下去,用更多類似的照片叫醒沈睡的世人的時候,他卻不再拍照,與妻兒回到了巴西老家,在那片日漸荒蕪的山地上親手種植樹木。

人性使他害怕、懷疑、停滯不前,但無私而豐厚的自然給予他拯救和重生。

之後他對公眾說,已經厭倦了對人類苦難的拍攝,他想更多地關註自然,大千世界,萬事萬物,河流,山川,樹木,極地,飛禽鳥獸,紀錄片走到這壹部分,我看著屏幕裏這些照片,心裏感嘆,確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地球本身比人類對同胞之間的殘殺、人類對自然的迫害要美好高貴太多。

當然他也不是不關心人類,反而是在壯麗的自然風光之中重拾對人類和人性的信心,他拍下在殘酷自然環境下生活的人們,壹如當初他充滿好奇心和悲憫情懷將鏡頭對準那些淚流滿面的人壹樣。通過照片他想傳達新的想法,自然是值得我們用心呵護的,在看到了足夠多的醜之後,我們有能力重建更多的美。

在上帝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薩爾瓦多承認自己的渺小,也承認了人類在其面前的渺小,從此以後,他在人群中,既不刻意悲天憫人,也不仇恨,不失望,而是安安靜靜地站在人群中,作為人類壹員,保持自己的尊嚴。

契科夫這句話說得真好,不是嗎。

資料館放映完這部電影之後還請來了制片人與觀眾交流,記得當時有觀眾問道(壹個很傻的問題…),為何攝影師不繼續拍那些深刻的、沈重的人性紀實作品,轉而去拍攝風景?

制片人的回應大概是,首先,這是攝影師自己的事,其次他認為人性不壹定是唯壹值得記錄的,深刻的事情。

我覺得答案顯而易見啊,何況我這個消極的人壹直覺得,人性有多麽高貴、深刻,它就有多麽卑劣不堪。有感於這個問題,在豆瓣《地球之鹽》條目上寫了壹句短評:

”特別能理解閱遍世間災難、感嘆人才是最兇猛可惡的動物以後,攝影師為什麽要把鏡頭轉向自然萬物,像是寫封情書給地球。大概這是保留希望和救贖自我的最好方式吧,經歷了太多絕望以後是要換個視角找尋信心的,只是大部分人還未曾足夠絕望,足夠了解生活。鹽灑遍大地,但過猶不及的道理,名字起得恰好。“

很多人覺得體會、洞察人性的苦難與堅持是件特別了不起的事,攝影師薩爾瓦多更了不起的壹點在於,他沒有止步於此,沒有對他所看見、所記錄、所做的事情而沾沾自喜,或者拿著這些經歷去說教別人,而是在認定內心荒蕪和停滯不前的事實之後,回到家鄉默默地種樹,種了十年,煎熬著,成長了十年,像是重生壹樣,有了面對更加遼闊世界的勇氣,真是個充滿希望的人。

十年間看著他們親手種下的樹的成長,這過程應該就像是在看著自己的成長,觀看內心不斷成熟。荒漠可以再次成為 叢林,人心也能因為內省而重新發現自己。

他是個順從內心,感受自己的需要的人,個人成長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比外界壹句”良心攝影師“或者什麽”人性的警醒者“更重要,壹個人身上可以呈現出多少可能性,這全靠他對自身和世界的探索來實現。

想必薩爾瓦多沒有讀過《莊子》,但我卻驚異地發現兩者間壹些不謀而合的地方,換句話說,浮光掠影般的所謂美、所謂風光,人世間的卑劣與醜惡、痛心疾首和痛定思痛,這些都容易看到,也容易想到,但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敬畏,對這世間最稀有的美的探尋,可能是更高的境地,然而大多數有了知識和思考能力的人容易滿足於自己看見了醜,卻容忍自己停止發現美。

最後我要再重復壹遍這句話:

“妳知道應該在什麽場合承認自己的渺小?在上帝面前,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