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明朝天順年間,更是出了嶽陽歷史上的首位,也是唯壹的壹位狀元,黎淳。從他開始,黎姓成了華容的大姓,黎族成了享譽湘北的望族。
幸運的我,根據族譜傳承,已是淳公二十五代孫,我驕傲,我自豪。為有這樣壹位出類拔萃的祖宗,壹個耕讀家風傳承的家族而把頭高昂,雖然我是有辱斯文,壹事無成。
在歷史的舞臺上,黎淳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壹頁,歷任翰林院編修,太子太傅,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死後謚號文禧,永享後世香火。雖然淳公已逝幾百年,但後人與容城另外壹支黎姓 ,為誰是狀元公正統後裔爭議不休,雖然現存的歷史資料與代代相傳的家族譜,已經明確楊黎氏乃正宗狀元後裔,無需質疑,但劉黎氏卻弄出了壹個劉從母姓,來證明自己和狀元公乃是壹脈相承,同宗同源。甚至兩族歷史上曾多次商榷,圖謀合二為壹,可因為種種原因,壹直未能成事實,到了今天,也還是沒有壹個讓彼此都能滿意的結果。
其實,有時候的爭論,未必不是壹件好事。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只有爭論塵埃落定以後,所有的事情就會魚清水白,涇渭分明,該怎樣站隊?該何去何從?早已胸有成竹,心裏是有譜的。
楊黎和劉黎,相同的壹點,都是外姓攀上黎姓高枝,楊黎是楊姓從姑父,劉黎是劉姓從母親,楊黎先祖楊震,始祖楊世傑,劉黎先祖劉以忠,在這點上應該沒有什麽異議。可以忠公是不是楊黎六世祖有常公女婿,就有待商榷?
祖宗留下的懸疑,讓我們這些後裔,尋找壹些證據來證實,因時間、空間、跨度太大,肯定會有難度 ,並且更是需要時間。
有時候,更好的辦法是大家心平氣和,坐在桌子上,找出自己的有理有據來說服對方,讓彼此有壹個都信服的結果,最好是能蓋棺定論。
應該是機緣巧合,都從外姓脫胎換骨而來,都在容城這塊風水寶地繁衍,都是遊離在黎姓大家族之外,甚至可以說是居人籬下幾百年,可能更能體會抱團取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有兩邊的族賢總是想找壹點緣源,讓大家有理由的成為壹家人,不能不說,足見其良苦用心,古人都有如此之智慧,我弄不明白現在人還會如此冥頑不靈,墨守成規?
或許在如此飛速發展的今天,家族和宗族在社會車輪前進的路上,推動作用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但也不能說壹點作用都沒有?家庭畢竟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只有家和才萬事興,只有家興才國繁榮。
離開家族,宗群,社會就是無本之木 無根之源,家和諧,則族和諧,則社會和諧。家亂,則族不安,則國不興。
壹榮俱榮,壹損俱損,唇亡齒寒,唇齒相依。
不再無意義的唇槍舌戰,楊黎也罷,劉黎也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好過這樣傷和氣,破壞和諧,增添亂象的眾說紛紜。
至於楊黎,劉黎合族, 合群之事,何必糾結?隨它去罷。
讓時間和更有智慧的去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壹點淺見,可以忽略,或者熟視無睹,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