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裏維特的影片《別碰斧頭》是壹件近乎完美的藝術大作--美麗、真實、深刻。本片改編自巴爾紮克1834年的短篇小說,在復辟的波旁王朝的背景下,講述壹段瘋狂的愛情化為殘忍和困擾的全過程。片名《別碰斧頭》源自壹條砍下貴族頭顱的恐嚇語,以此影射那個禮儀、語言、權利都在瓦解重構的社會,以及在如此環境下生活的人們。“生活”,如片中壹位角色形容的,“僅僅是興趣和感覺的復雜交織。”那麽對裏維特的藝術而言,也是如此。
在這出充滿著愛恨交叠、男女沖突的19世紀情感劇中,復雜與純粹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氣質,以壹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近乎完美地水乳交融。概括地說,本片描述了壹位拿破侖式的英雄人物阿爾芒·德·蒙裏沃將軍,迷上了壹名已婚的巴黎婦人蘭格斯公爵夫人。公爵夫人在朋友圈中被稱為安托瓦內特(也許讓人想起了另壹位悲慘的法國女性),在壹次舞會上遇見了將軍,舞會中禮節高於壹切,這樣的繁文縟節也是為掩飾社會的慘淡和腐敗所存在。
劇本嚴格忠於原著,影片開始於1823年地中海壹座疾風肆虐的小島上,在壹座建於巖石與信仰之上的教堂裏,阿爾芒在壹群赤腳僧侶中發現了安托瓦內特,在其他人眼中她是特蕾莎修女。五年前,她在巴黎消失,這樣的離去(或逃離)更加深了阿爾芒的情欲。而現在在這座教堂中,欄桿將自由和罪惡的人們隔開,就像宗教與世俗壹樣。他遇見了她。
電影的開頭被裏維特安排得從容不迫。鏡頭緩緩運動,倦怠並且優雅,悠悠然將觀眾的註意力引向了主角阿爾芒。也許是壹個老人的任性,也許他已經到了完全可以揮灑自如的境界,裏維特對於這個故事的處理有了些隨心所欲的味道:灰暗的服裝和深沈的作風,伴隨著耀眼的燈光和黯淡的石頭教堂,在膠著混亂的氛圍中,阿爾芒深金的長發如火焰般跳躍——壹個放蕩不羈的浪子呼之欲出,恰如原作者巴爾紮克描述的,雄獅壹般。矛盾的環境襯出了男主角矛盾的性格,他外表堅硬如巖石,但他跌跌撞撞的形態終於泄漏了內心的脆弱。
阿爾芒當然是壹位勇士,這故事講述的是壹場戰爭,只不過,戰場是閨房。指揮戰役的裏維特何其沈著,甚至帶著壹種冷漠邊緣的超然。這份超然部分歸功於他在敘述中使用的隔斷手法,即幕間字幕。摘自原作小說的段落穿插著整部影片,借助這些隔斷,裏維特成功實現了在影像敘述和文本解讀之間的快捷切換。壹方面,他渲染了原作中的緊張關系,把劇中人和觀眾都帶入狂熱的漩渦中:那些瘋狂的擁抱,讓人窒息的偷吻,切切嘈嘈的私語,以及不動聲色的社交舞蹈,不斷加劇了故事的熱度。另壹方面,借著倏忽而至的黑場和洞若觀火的文字,他成功地把觀眾拉出故事,喘息壹二。當妳被劇中人的情感牽著走,又時時跳脫出來為他們的命運扼腕壹二時,裏維特大概會在某個黑暗的角落裏狡黠地笑著,他的確有些玩世不恭,並且絲毫不想掩飾這壹點。
回到電影裏,因為家族遺風和社會影響,安托瓦內特隱藏了自己的感情,至少她試圖這麽做,也正是因為這樣,她把壹段浪漫的戀愛轉變成了壹場悲劇。主演巴利巴爾已年近不惑,是原作中女主角年齡的兩倍,年齡的差異卻讓她成功地放大了角色脆弱的壹面:瘦骨嶙峋、皮膚幾近半透明,她像壹只被人抓住的小鳥壹樣在顫抖;她的脖子總是神經質地繃直,瞪大的雙眼亮得讓人驚恐,她只需壹個靜默的回眸,悲劇就在銀幕上緩緩展開,任何的言語都成了多余。
對於巴爾紮克而言,安托瓦內特的形象將“貴族階級”的品質和缺點體現的淋漓盡致:她對阿爾芒壹見傾心,卻保持距離遠遠偷覷,並最終開始壹場危險的“貓捉老鼠”的遊戲,絲毫沒有意識到她和她的獵物之間會發生角色轉換。對於這個女子,裏維特是寬容的,甚至,他不惜在片中削弱了男主角本該如暴風雨般的憤怒。然而,裏維特終究不是壹個會浸潤在他影片主角心理狀態中的導演,他從不沈溺。很多情況下,他的電影是源於自身對於戲劇無休止的熱愛。戲劇讓他的生活升華。而當他降下帷幕,戲劇對他而言,也許就像是壹把斧頭,別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