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柴靜認識到霧霾問題到底是什麽時間?
在片子的開頭是個簡短的宣傳,裏邊柴靜深情地講道:“我是通過我女兒的眼睛才看見了霧霾。因為我就在華北天空下生活,這十年來我怎麽沒有覺察到霧霾的存在?”在影片中柴靜多次用了壹個小女孩站在窗臺的前的背影,可是柴靜的女兒是2013年10月出生的,能站在窗臺看外邊的景致起碼得壹歲以後,這意味著柴靜只有到了2014年10月以後才註意到了北京霧霾的存在。然而光她這個片子就已經制作了壹年啦,也就是說,在柴靜沒有意識到霧霾存在之前就開始制作這部反霧霾的片子啦!
在紀錄片的開始,柴靜用了2013年1月北京空氣汙染記錄來說明霧霾的嚴重性,並說那壹個月她走訪了陜西、河南等地,獲知媒體上報道全國6億人籠罩在霧霾之下。柴靜的原話為:“我曾經是壹個記者,報道了很多地方的汙染。但是壹直到霧霾籠罩了差不多六億人,我才第壹次認真考慮說,霧霾是什麽?它從哪來?”柴靜還說,這次外出歸來時知道自己懷孕了。
前頭說女兒長大後才認識到霧霾存在,接著又說懷孕女兒時已經開始考慮霧霾問題。此外,華北和北京的霧霾問題早在2013年之前就已經十分嚴重,柴靜又是多年報道汙染的記者,竟在2014年底之前竟對北京的空氣汙染渾然不覺。這不太搞了!柴靜這是在搞紀錄片,還是在寫小說?即使寫小說,也不能出現這樣的前後矛盾呀?
② 美國護士如何敢確診柴靜女兒的病因?
柴靜的片子很煽情,這是她精心打造的,其中多次用到壹個道具,它就是護士在柴靜女兒做手術時送給她的壹只小熊。柴靜說她懷孕時,女兒被診斷為患有良性腫瘤,剛壹出生就被抱走做手術。柴靜說:“後來護士在我手裏放了這只小熊,那是用來安慰我的女兒的,她用來安慰我。”這只小熊在開頭和片尾都出現過,結尾則是手畫的圖案,而且小熊的嘴都是用口罩遮蓋著,表明抗議霧霾和防備空氣汙染。
然而,柴靜是在美國生的女兒,美國護士怎敢擅自斷定柴靜女兒的腫瘤是空氣汙染所致?按照美國的醫療制度,護士是無權診斷病因的。護士送這只小熊的用意似乎就是為了柴靜日後拍這部紀錄片用的,而且這只小熊壹開始就加入抗議北京霧霾汙染的綠色隊伍。柴靜在片尾又用手畫的這只小熊,嘴上帶著口罩,號召人們關愛孩子,制止汙染。
此外,柴靜說女兒做完手術被送回來時還處於昏迷狀態,是她壹聲聲呼喚女兒的名字,才把女兒叫醒。此處很感人,然而暴露出醫療常識問題。美國的醫院也太不專業了,怎麽會把尚處於昏迷狀態的初生嬰兒就送回來了呢?
我總覺得,柴靜似乎是在編故事,而不是在拍科教片。
③ 柴靜在美國如何能聞到北京霧霾的味道?
柴靜的紀錄片子裏有這麽壹段話:“她吃她喝都讓妳來負責。(2013年底)那場霧霾持續了差不多兩個月,它讓我意識到這件事情不是偶然發生的,也不可能很快過去了。它就是我十年前在山西生活時看到的天空。”這裏柴靜講的是自己2013年底在北京經受霧霾的感受。
可是,柴靜是在2013年10月底在美國生女,2014年2月20號左右才返回北京。也就是說,北京2013年底那場霧霾期間,柴靜人是在美國的。她有必要虛構自己的感受嗎?
④柴靜所描寫的生女過程太蒙太奇。
在紀錄片,柴靜重彩濃墨自己的生女過程,以自己女兒是霧霾受害者引入,感動了無數的人。然而她所描寫的過程是采用電影的蒙太奇手法,請看紀錄片的三段柴靜的解說詞:
壹、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後就要接受手術,做麻醉之前,醫生對我說,她這麽小的年紀做全身麻醉是有可能醒不過來的。妳要有個心理上的準備。我還沒有來得及抱她壹下,她就被抱走了。
二、後來護士在我手裏放了這只小熊,那是用來安慰我的女兒的,她用來安慰我。我見到她的時候,她還在昏迷。我就拿著麻醉針眼兒的小手放在我臉上,叫她的名字,直到她睜開眼睛看了我壹眼。
三、但是,回家的路上我就感到害怕了,全是煙熏火燎的味兒,我就拿壹個手絹捂在她鼻子上,這樣做很蠢,因為她會掙紮,就會呼吸得更多。
任何壹個不了解背景的觀眾聽了柴靜上面這些話,都會認為柴靜是在北京某家醫院生的女兒,而且是抱著初生的嬰兒走著回家的。柴靜沒有交待生女的時間和地點,壹定會給人這樣的感受。然而,事實上,柴靜是在美國生的孩子,而且在那裏休養了3個月左右才回北京的。
總之,我覺得柴靜更像是在演戲拍故事片,裏邊穿插著不少虛構的成分或者說假信息。特別是,編導虛構故事也不夠細心,不該出現內容上的前後矛盾。《穹頂之下》不是壹部嚴肅的科普片,更像是壹部以霧霾為題材的電影。故事片是可以虛構、幻想、穿越,然而科教片則必須求真,必須用壹絲不茍的科學方法來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