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溫暖的殘酷——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論

溫暖的殘酷——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電影論

我是從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中認識他的。說起他,還得從我對日本電影導演的了解說起。

我對日本導演的認識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黑澤明階段。日本有很多著名的導演,比如小津安二郎和渚島,但我第壹次見到黑澤明。我看到他的第壹部電影不是著名的影武者,也不是羅生門,而是後來的夢。電影講述了幾個不同的夢,其中壹個是關於日本的核電站。說的是日本核電站泄漏,整個島變成了壹片焦土,只剩下幾個人在毒霧和廢墟上講述最後的故事。當時看到的時候,覺得好難過好慘,印象深刻。直到那壹年,福島核電站發生泄漏事故。當我看到新聞時,我首先想到的是,“黑澤明的夢想實現了。”就這樣,壹部電影變成了預言。

第二階段是北野武階段。那些年,當我年少無知時,我欽佩北野武的殘忍和暴力。當時,在地下光盤經銷商手中,我發現了許多北野武電影。從猛男到花火,從大哥到索納塔,我最不喜歡看的就是《木二郎之夏》。當時我在看的時候,總是很期待裏面突然出現的暴力鏡頭,壹個都沒有,讓我很“失望”。後來我逐漸意識到,北野武最好的電影,除了《煙火》,就是《菊次郎之夏》。這是後話了,我當時也不懂。

當然,其他日本導演開始更多地關註北野武以外的地區,但當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主張暴力。比如三池隆,比如深作欣二。尤其是深作欣二,對他的最後壹部作品《大逃亡》影響很大。現在很多遊戲都開啟了“大逃殺”的模式,可見其影響力。

第三階段是真正的是枝裕和階段。沒有暴力的殘酷,但妳可以從他的作品中更好地體會生活的殘酷。他總是在委婉地講故事,用溫暖的語氣,卻訴說著殘酷的現實。和別人不壹樣的是,他不習慣直接告訴別人這個世界有多痛苦。他經常描寫生活中的美,讓觀者體驗生活的艱辛和痛苦。它讓妳覺得很美,妳的笑容裏有淚水。

這是壹種非常巧妙的敘事手法。通過影射和側面描寫來思考和理解他的寓意,可以帶動人的主觀意識。這樣在藝術表現上更優秀,更有藝術感。

但往往大師的誕生不是壹蹴而就的。他的前幾部電影還是很壓抑的,色彩暗淡,充滿了冷酷和死亡。

從《魔光》原著中,妳可以感受到他冰冷而死氣沈沈的氣息,訴說著生活的無奈和痛苦是如此的壓抑。這部電影的節奏很慢,拍攝手法很像侯孝賢。後來,我知道是枝裕和是侯孝賢的粉絲。特別是影片結尾,人群長時間行走的固定長鏡頭,結合多雲的天空和灰冷的畫面,壹群身著黑衣的人排著隊在地平線上行走,幾乎和侯孝賢壹模壹樣,最後指出了神奇的光芒。可能好表達的高手都喜歡用,可能誰長得像誰也不好說。

到了下壹部電影《下壹站,天堂》的時候,還是照常描述死亡,只是畫面開始看起來很美,但它的主色調還是黑白。訴說並沒有那麽壓抑。看得出來導演還在摸索,努力尋找自己的,更好的表達方式。但是我們看到了壹些他自己風格的東西在裏面,比如對演員自然表情的捕捉,影射的方式等等。

後來,他在《距離》中使用了更多的顏色。整個畫面不再以黑白為主,這次更多的是綠色。似乎所有偉大的導演都喜歡用自己喜歡的顏色,比如賈喜歡用綠色,張藝謀喜歡用紅色,喜歡用藍色,有綠色三部曲,基耶什洛夫斯基幹脆用顏色給作品命名。

是枝裕和也不例外。他的距離使用了大量的綠色。不僅是在森林裏拍攝,就連森林小屋的窗簾都是綠色的,整部電影的顏色都很綠。綠色代表生命,《距離》講述了日本邪教組織謀殺生命的故事,說明這些都不是偶然的。

直到《無名小卒》的出現,是枝裕和自己的風格才完全形成。

《無人知曉》可以說是是枝裕和最重要的作品之壹。畫面色彩的飽和度已經很漂亮了。神秘的綠色還是底色,畫面看起來有點消極。紅色和橙色的大量使用讓影片充滿了溫暖。

固定座位的長鏡頭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跟隨孩子步伐的移動鏡頭,特寫捕捉到了孩子微妙的情緒變化,非常細膩。

最出彩的地方是導演對那些孩子表演的捕捉。很難看到哪個孩子能表演的如此自然簡單,情緒的表達如此到位,仿佛自己就是那個被遺棄的孩子,難得。

據導演自己說,當時在拍哥哥傅誌明去找弟弟的那場戲的時候,並沒有告訴他們在拍。結果他們兩個就成了真的。哥哥最後生氣地把弟弟的玩具踢開了,這讓兩個孩子很不高興。弟弟擔心哥哥會生氣,哥哥會因為弟弟不聽話而生氣。兩人都把對方當成自己的兄弟,當成壹家人,完全入戲了。

導演事後後悔了。我就怕兩個人會有感情上的隔閡,不過還好後來又復合了,這讓導演很安心。

男主角柳樂優彌憑借該片獲得第57屆戛納最佳男主角。當時他只有14歲,是戛納最年輕的最佳男演員。

影片內容講述了四個被母親遺棄的孩子的故事,取材於東京棄兒的真實事件。改編真實事件是是枝裕和電影的另壹個特點。像之前說的遠方,後來的父如子,還有去年金棕櫚的賊家。

這部電影的敘事風格是典型的是枝裕和風格。隨著劇情的發展,事件的真相壹點壹點被揭示,讓觀眾自己去建構還原的故事。因為觀眾不壹樣,每個人的心不壹樣,對故事的理解也不壹樣,所以個人感受也會不壹樣。但情感是始終如壹的,真實的情感總能打動人。

直到最小的孩子死去,四個被遺棄的孩子都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他們偷偷把她埋了,世界上也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是枝裕和,他會說什麽?說這個世界很殘酷?人生無奈痛苦?毫無疑問,他的敘事風格是溫暖的。越是溫暖美好的地方,越能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痛苦。

所以電影拍出來了,大家已經知道孩子的事了。可以說沒人知道嗎?那我們換個角度想想。人們知道孩子們的痛苦經歷和他們的苦難。人都知道,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幸福和美好呢?

即使是最痛苦的生活,也有美好的瞬間。當妳感受到生活的痛苦時,妳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雖然快樂是短暫的,痛苦是長久的,但是越短暫的美好越珍貴,不是嗎?在感嘆人生痛苦的同時,也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

所以,電影裏每當孩子開心的時候,總會有歡樂的音樂,而在他們痛苦的時候卻沒有音樂。生活越艱難,我們越要意識到幸福和美好來之不易,要自強不息。

後來的《奇跡》《壹條海街的日記》《比海還深》《走個不停》《有其父必有其子》《賊家最美》,都很優秀。

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去年在戛納贏得了金棕櫚獎。影片延續了是枝裕和壹貫的風格,色彩絢麗,色彩飽和度最高。負片的感覺還是老樣子,敘事方式還是循序漸進,壹點點說實話。

我壹直想知道為什麽這部電影獲得金棕櫚獎。總比沒人知道好吧?我看不出這有什麽好的。我個人認為《無人知曉》仍然是是枝裕和最好的電影。

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了壹個臨時家庭和大家壹起生活的故事。

這個家庭的成員都是被原生家庭拋棄虐待的,他們都走到了壹起,互相報名取暖,組成了壹個家庭。而且這個家庭明顯比原來的家庭更溫暖,更好。但這樣的家庭,在正常的社會裏,只能靠偷盜為生,無法過上“正常”的生活。

看著他們不道德卻溫暖的生活,我覺得比那些血緣關系組成的家庭要溫暖和諧得多。為什麽?什麽樣的家庭才是比較好的家庭?

很明顯,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不被這個社會認可的,也沒有善惡和倫理之分。他說的是這樣壹個家庭的美好還是這個世界的醜惡?看起來很迷惑,很混亂。

電影的最後,被賊家“收養”的小女孩回到了對她不好的血親身邊。她未來的生活可想而知。也許這就是人們善良的最終結果,有種莫名的荒謬感。

當我看到小偷的家人時,我明白了為什麽戛納電影節給他金棕櫚獎。《離騷》說:“分武既有內在美,又有修養。”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詞,兩者缺壹不可……”這不僅限於文字,也包括藝術作品..

縱觀其他入圍作品,無論是的《燃情》還是賈的《江湖兒女》,兩者都乏善可陳。只是《賊家》沒有那麽詩意,也沒有賈那麽理性。同時散發著內在美,深入挖掘人類更深層次的內涵。所以他能拿這個獎是實至名歸的。

今年3月,《大盜》也將角逐奧斯卡。有了它,我看到了墨西哥三大導演之壹的阿方索·卡隆的新作《羅馬》。真的很好,也不知道會怎麽樣。我們將看看評委們是傾向於卡隆還是是枝裕和。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關於家庭的電影無疑是最好的。但是,也有壹些電影,和家庭沒有直接關系,但也和家庭有關系。

像2017的《第三嫌疑人》,雖然是犯罪電影,但也離不開壹個家庭。敘述的方法仍然是是枝裕和慣用的方法,直到最後真相慢慢浮出水面,令人不寒而栗。現實太殘酷了。只有這樣表達,才能讓人不覺得殘忍。但不直接表達更殘忍,讓人聯想。這裏先不說劇情。感興趣的朋友,自己去看看吧。

空氣娃娃是壹部精彩的電影。裴鬥娜飾演的充氣娃娃活靈活現,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人的世界。因為電影中的裸拍太多,百度雲資源已經被屏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找,這裏就不多介紹了。

是枝裕和確實有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是壹個大師應該有的樣子,也是應該有的樣子。他在自己的散文集《像走路的速度》中寫道,“罪比因無知而無所作為的人更重。”他無疑是在努力去做,而且做比只是說不更有價值,所以,他的作品裏總是充滿了那種深沈的人文關懷的理由。

侯孝賢老了,還沈浸在自己的詩歌裏,賈再也找不到當年“故鄉三部曲”的感覺。只有是枝裕和像壹個行走的速度,緩緩前行,以藝術家的敏感品味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