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是楊立國執導的作品,發行於1989。這部電影獲得了包括第26屆金馬獎和最佳影片在內的六個獎項和提名。這部電影反映了60年代臺灣省的教育模式。
主人公顧阿敏是壹個典型的成績不好,上課搗亂的壞孩子。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死於疲勞。從那以後,他和父親、姐姐就靠茶園和養豬為生。
顧阿敏雖然成績不理想,但在繪畫方面很有天賦。壹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自己的人生導師郭。別人眼中的壞學生,郭老師卻是個天才。郭老師很看重顧阿敏繪畫的靈動,把他的畫推薦給兒童畫展。沒想到,他被鄉長的兒子壓垮了。郭老師受不了學校的臟亂環境,憤然辭職,帶著顧阿敏的畫走了。
顧阿敏壹蹶不振,無法參加期待中的畫展。就連唯壹欣賞他的導師也走了,他抑郁了,最終死於肝病。被郭老師帶走的那幅畫很快就獲得了國際大獎,顧阿敏成了大家眼中的天才。可惜他再也感受不到這份榮譽了,世界失去了壹位繪畫天才。
落後教育觀念下的悲劇,每個學生都是獨壹無二的。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會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展。
在學校裏,顧阿敏的成績是班裏墊底的,總是違反校規。他和其他成績優秀的同學格格不入,不會違背老師的意願,所以得不到老師的青睞,顧阿敏的繪畫天賦也被淹沒,最終死去。
後來獲獎了,姐姐在臺上說的話壹語中的:“今天大家都說他是天才。在獲獎之前,只有郭老師說他是天才。他想用壹張大紙和許多蠟筆為全世界的人畫畫。雖然風景還在,但全世界的人都看不到他的畫,永遠看不到!”
他還是那個人,從來沒有改變過,只是壹個獎項改變了他在別人眼中的地位。就像大家只會關註冰冷的成績壹樣,妳考了高分就是大家眼中的好學生,妳考了低分就是扶不上墻的壞學生。在這種錯誤的教育理念下,很多有自己天賦的人都會被無情淘汰。
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
好的教育壹定不是禁錮學生的思想,而是使學生能夠獨立於教師的思想,獨立於教師的意誌的客觀存在。
影片中,鄉長的兒子與顧阿敏形成鮮明對比。他是大家眼中的三好學生,成績好,聽話。但是社會真的需要這樣壹個可以復制的好學生嗎?如果老師沒有問題,他的畫就無從下手。要粉刷教室,他需要先清點教室裏的桌椅。他的作品總是規規矩矩,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沒有自己的靈魂和創新。
顧阿敏的每壹幅畫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太陽是藍色的,以防止他的父親被曬傷。他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註入到作品中,故事感很強,也能打動人。姐姐和郭先生壹直為他高興。郭老師壹直強調,孩子要學會幻想,但不壹定要畫成那樣。孩子的表達包含了他對世界的認知和情感,是獨特的、豐富的、獨立的。
藝術來源於生活,孩子本該天真無邪,往往被大人教導,變得什麽都不敢做。孩子的世界不僅包括吃和玩,還包括想象力。畫畫不是畫的像不像,而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現在我們的教育沒有特色,壹個模式就是以孩子聽話不聽話為標準。不允許調皮搗蛋,否則老師很難管理,家長也很不舒服。最後,受教育的孩子就像生產線上毫無特色的作品,所以我們的學生缺乏創造力。
註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好的教育必須貼近生活,而不是紙上談兵。
有壹天,郭老師發現顧阿敏好幾天沒來上課,得知是因為家裏茶園裏的茶蟲太多,想幫爸爸抓茶蟲。郭老師立即帶領學生來到顧阿敏的茶園,壹起幫忙抓茶蟲,學生感受夕陽、茶樹、茶蟲,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這壹次,鄉長的兒子的畫不再是無聊的作品。
顧阿敏的《茶蟲》也獲得了國家獎,這種由想象激發的創意正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實踐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美。我們常說,孩子是希望,這種希望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下壹代比我們更豐富地認識世界。
至於教育,我真的很欣賞霍思燕和杜江教育他兒子的方式。我記得我第壹次看《爸爸去哪兒》裏的嗯哼。他對我感到驚訝。他和其他孩子完全不同,有自己的神性思維。杜江嗯嗯地問:“飛機為什麽會飛?”嗯嗯下壹秒說:“因為它有噴氣發動機,使勁轉就能飛。”孩子的第壹任老師是父母,父母必須保護孩子的精神世界。
階級分化的弊端
學校只有壹個名額可以被派去參加繪畫比賽。郭老師推薦了顧阿敏,他在繪畫方面比較有天賦。結果被學校其他老師質疑。他們壹致認為鄉長的兒子更有資格。說白了就是為了討好那些能給他們帶來利益的人。他們不想得罪鄉長,在利益面前放棄了道理。
也反映出郭先生和顧阿敏有著相同的經歷。他們是同壹類人。郭先生反對落後的教育和官僚主義被排除在群體之外。因為各自的家庭背景,到最後,全國第壹名都不是縣第二名的對手。
教育應該面向所有的學生,不論其地位如何。如果教師、校長、教育行政人員都必須嚴格服從上級的命令,教育的評價標準是考核、數據、績效,那麽教育就會成為壹個又壹個的利益漩渦。在利益的漩渦中,大部分人都是受害者,最後成為情感的高壓鍋,最後在社會上反彈。
透過多年前的這部電影,我們不禁思考,什麽是真正的教育?現在需要什麽樣的教育觀?如何做好教育工作?在那個貧窮落後生產力的年代,國家專註於謀求經濟發展,很多制度都不完善,所以我們推崇應試教育也無可厚非。
但在當今發達的社會,有沒有像顧阿敏這樣的悲劇?我們不知道,我們能做的就是多壹些理解和寬容對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樹立自己正確的教育觀念,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培養自己的社會素質,做壹個合格的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