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無法出門,便安心在家看書。
《戒嗔的白粥館》,是我看過的書中,最喜歡的壹本。
作者釋戒嗔,是壹名85後小和尚,之前在網絡上更文,迅速爆紅,08年出版了書,多個國家都有發行銷售。
壹個現代的小和尚,住在偏遠寺廟裏,以壹個個小故事的形勢書寫人生哲理。
相信我,在這本書裏,妳能尋找到自己心靈的凈土。
塵世中的修行
戒嗔小和尚所在的天明寺位於渺鎮邊上的茅山中,常有香客往來。
有位曲施主是電影導演,有場戲需要兩個和尚,但對群演都不滿意,於是請戒嗔與師弟戒傲去跑龍套。
只有壹句臺詞的路人戲,雖是古裝戲,但戒嗔自嘲道:“只有我們不需要換服裝,因為我們衣服的款式幾千年都沒有變過了。”
戒嗔因為在寺裏常掃地,就演壹個掃地和尚,前後掃了二十多回才算拍攝完成。後來曲施主給他們寄去了錄有片花的光盤,師父師兄們壹邊笑壹邊看。
生活在21世紀的山裏小和尚壹樣會上網,壹樣看電視,壹樣翻小說。
戒嗔的生活很豐富,每天會遇到不同的香客,向他訴說不同的煩惱,他也因此看到了紅塵中的諸多煩擾。
同時他的生活也很單調,每日做早課、念經、掃院子,不斷在往來的香客中聽著類似的故事,對他們說著同樣的話,消解他們的煩惱。
豐富還是單調,無法單壹判斷,我只知道他很快樂。
筆隨心動,戒嗔的文字,透出壹股能量,如三月裏和煦的春風,拂散心頭團起的迷霧。
時間的饋贈
戒嗔12歲那年弟弟出生了,母親將他送去山中,從此開始了修行生活。
我總覺得戒嗔有著說不出的少年老成,許是年少時無人呵護的緣由。他的性格,恬淡不爭,最難得的是豁達。
妳無法想象,寫出這樣深邃從容故事,字裏行間皆有緣法的戒嗔小和尚,只上過三年學。
這本書中壹***131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與其他故事好似全無關聯,可妳若看了壹個故事,便會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下壹個故事。
戒嗔的幽默感讓我看書時時常捧腹大笑,領會書中佛理的同時,心情十分愉悅。
戒塵,是戒嗔的師弟,剛到寺裏時,只有4歲,他與戒嗔戒傲,睡在壹起,壹張床他躺中間。
戒塵很喜歡吃西瓜,夏天的時候總是抱著小半個西瓜用勺子大快朵頤。
西瓜利尿,4歲孩子本就是愛尿床的年紀,
壹吃西瓜更不得了。
戒嗔半夜常被戒塵噴泉壹樣的小便淋醒。(我很奇怪他們不蓋被子的嗎,有可能是小孩子愛蹬被子吧)
戒嗔有時困極了,便伸手把戒塵小便的方向偏壹下,卻經常碰到戒傲的手,原來戒塵往他那邊尿也是人為的。
他們很頭痛戒塵尿床的事,本想帶他去“看看病”,只是還沒去戒塵就已經不尿床了。
戒嗔曾經很想問母親,為何壹定要送他上山?這個問題困惑他很久,他找不到答案,壹直以為是自己修行不夠。
有些事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不管願不願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痛苦、沮喪再到釋然,成長後我們終將放下,就把它當做時間的饋贈吧。
最好的解釋
天明寺歷史悠久,寺裏許多東西都已陳舊,有個油漆工匠幫寺裏壹張舊桌子刷了新漆。
油漆未幹的桌子放在寺院後面,戒嗔特意告知師兄弟們不要碰到,可是桌子上還是留下了壹個掌印。
來往香客看見掌印便很好奇,對於他的猜測也很多。有說代表著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說掌印是大法師特意留下的,也有說可以在掌印上祈福的等等。
戒嗔有時苦笑,因為那個掌印是他不小心留下的,他說:“有時我們提醒別人很容易,卻把自己忘記了。”
而他也驚訝於壹個小小掌印居然有那麽多解釋,每種解釋都讓聽眾深信不疑。
戒嗔也曾想過澄清,但考慮後還是沒說,既然人們存心對佛祈福,何必在意那個手印呢?
我卻覺得小小的意外,其實也為來往的人們增加了許多趣味。有了這個掌印,禮佛之人又多壹份願望得以達成的心安。
人們並不壹定想知道真相,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這也無傷大雅。
而且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有答案,我們很容易在找答案的過程中迷失自己。 人們願意相信的解釋,其實就是最好的解釋。
誠然有很多意義都是人們賦予的,但只要影響是正面的、效果是積極的,何樂而不為呢?
找尋內心安寧
我外婆也禮佛,小的時候每到大年初壹,寺廟裏的人很多,每個孩子都穿著新衣,手上拿著香,壹不小心就在衣服上燒個洞。
小孩子自是不懂什麽是佛法,我到了寺廟,在有眾多菩薩的殿中,雙手合十行禮時,也規規矩矩,心思純凈。
長大以後很久沒有去過,但總想起寺廟就有壹種心向往之的感覺。
戒嗔所在的地方,是偏遠鎮上的小寺廟,他十分自由,可以帶著小師弟去湖邊玩耍,可以上山靠著大樹看書。
戒嗔在這平凡無奇的質樸生活中,不僅享受其中,且怡然自得,依然擁有那壹份樸素純真。
我很想見見這位樸素的小師父,可他從未露面。許多人明知文中地址“渺鎮”、“天明寺”是化名,還是嘗試尋找他,但壹無所獲,至今也無人知曉他的廬山真面目。
我想身為出家人的他並不想被名利所擾,用文字能引導更多人向善,讓更多人坦然笑對生活,已是他的功德。
我是有壹天,96年二胎寶媽,從前我熬夜打掃,現在我熬夜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