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法國開始的電影符號學研究探索電影表達系統中符號與結構的性質與作用問題,脫離了上世紀前半葉著眼於電影本體論和創作論的經典電影理論時期,標誌著電影理論相對於電影制作系統的“獨立”。
簡言之,電影符號學就是應用符號學理論把電影作為壹門語言、壹種特殊的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來進行研究的壹種方法論。1964年法國學者麥茨發表的?電影:語言還是言語?標誌著電影符號學的誕生。
符碼是指傳達壹組信息時,不同符號系統的變換規則和保證參加交流過程到人能夠理解的約定性規則,如語言的語法。同壹種符碼具有系統性、同質性和連貫性。
電影包含多重符碼:特性符碼,泛符碼,***性符碼,次符碼。科學精神滿溢的電影符號學理論采用結構主義符號學模式分析電影的嘗試從壹開始就受到了激烈的批評。其本質上是脫離社會文化交流網絡的靜態的、封閉的、孤立的結構分析難以把握電影作品的真正含義。
20世紀70年代初期,電影符號學的研究重點開始從結構轉向結構過程,從表述結果轉向表述過程,從靜態系統轉向動態系統。
隨後精神分析學進入電影符號學,形成以心理結構模式為基礎研究電影機制的第二電影符號學,這不是要取代第壹電影符號學,而是把精神分析研究結合進去,標明電影符號學研究的新方向。第二電影符號學將精神分析研究模式和符號學結合起來,對電影畫面結構與心理結構進行類比;
企圖建立多層面、開放式的體系主要回答了“影片文本(或曰表述、話語)與觀影主體的關系是什麽”這壹問題,擴展了電影符號學研究中的深層觀眾心理學方面,形成研究電影現象的壹個新視角。
擴展資料:
符號學說白了還是要與文化掛鉤,符號學之所以重要就是在於他可以應用於任何人文學科,所以說符號學過時的,真的只知其壹,不知其二,符號學的確有其僵化的弊端,但符號學背後是整個文化研究,電影在當下語境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存在。
在這裏要提醒壹句,電影屬於弱編碼,就是說沒有固定唯壹的答案,編碼者和編程過程主觀化強,數學則是強編碼,因為總有壹個對應的答案在那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