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快,沒有戲劇性,場面宏大,充滿質感。
最重要的是可以稱之為演技派的神仙打架。
然而,當神仙打架時,他們不得不面對比較。畢竟,30年前由八壹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版《大決戰》早已成為經典,古月、和馬的表演更是銘刻在壹代觀眾的心中。
珠玉在前,妳能超越它嗎?
唐國強飾演的毛澤東,劉勁飾演的周恩來,王五福飾演的朱德,郭聯文飾演的和王建飾演的任早已被觀眾所熟知,他們幾乎挑不出毛病。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唐國強的表演無論是動作、表情還是微表情都進入了行雲流水的境界,既能表現人物的豪情,又有細膩的內心世界和真實的情感演繹。
在正式談判之前與蔣介石討論似乎是在馬奔騰部署了壹千人的軍隊,文學戲劇顯示了雷霆萬鈞的武術感覺。這種笑聲和打鬥絕對是教科書級別的演繹,和古月版不壹樣。
劉瑾飾演的周恩來大氣、冷靜、端莊。無論是第壹集中與戴笠的對話,還是第四集中對張治中的演講,平靜的語氣中卻波濤洶湧,表演技巧隨處可見。
不過,對於這些早就被認可的演員,有足夠多的贊美之聲和透徹的分析,我就不錦上添花了。
我想把掌聲送給另外兩位相對較新的演員,於和偉飾演的林彪和王勁松飾演的蔣介石。
壹部史詩劇的成功與演員的表演有很大的關系,但前人的殿堂級演繹也可能給後來者造成先入為主的障礙。怎麽破?是沿襲經典表演還是開創新境界?
這是真正的挑戰。
最大的挑戰無疑是於和偉。因為馬的表演已經填滿了觀眾的記憶。
邵昕·馬的表演最有說服力的部分是他牢牢抓住了林彪的特點:壹個是冷酷,另壹個是隱藏。
冷,冷,冷靜,連身體都怕冷。
藏起來,藏起來,不茍言笑,又愛獨自沈思。
馬的表演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備。
從表面上看,於和偉的表現面臨許多制約因素-
壹是身高不壹致,二是外貌有差距,三是
就是於和偉太精神了,而且還有點胖,沒辦法,硬件不行。
最重要的是氣質。林彪的氣質就是拒人於千裏之外。
於和偉的上壹部電影《覺醒年代》也和司機坐在壹張桌子上吃火鍋。這能像嗎?
但是為什麽於和偉的表現如此包容呢?首先,他能準確地控制自己的力量並掌握適當的限度,他像壹把刀壹樣準確。
但最重要的是於和偉的表現,它總是有“粗糙的邊緣”。妳什麽意思?是表演,充滿了人物前世的片段。
壹些網民看過對《大決戰》的評價,他們知道無論於和偉扮演誰,他都會犯錯。大豆壹直在跑來跑去,撕紙塞耳朵,射不中目標…
我認為這種概括不能再準確了。
因為他的表演很粗糙,他太真實了,無法反駁。
於和偉認為林彪這個角色有什麽過人之處?
對大人物來說是“小”的。
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在第二集中是如何出現的?
大多數評論家都誤解了,說他是騎馬出去的。為什麽?因為按照常理來說,林彪當然是騎著馬的,對吧?
但實際上,它是在騎驢。
不僅騎驢,而且在行軍途中,睡在驢背上...
直到警衛員喊了壹聲“司令”,林彪才從睡夢中醒來。
不僅如此,醒來後,我白了警衛壹眼,帶著正氣凜然的寒意。
這還不夠小嗎?
還有壹個場景,吃黃豆。
第四集,蔣介石假裝談判,全國出兵參戰,外面如火如荼。然而,於和偉飾演的林彪在指揮所裏壹邊制作大豆和黑豆,壹邊平靜地吃著炒大豆,並在作戰地圖上安排部隊。
濃眉緊鎖,氣場強大,生人勿近不是嗎?給人壹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就在這時,帳外響起了槍聲。這是敵人嗎?對於普通人來說,他早已藏在桌子底下。他怎麽樣?他的第壹步,聽著。這壹槍不是敵兵,而是有人在練習射擊。
第二個動作,塞。抽出壹張紙,揉成兩個球,塞住耳朵,繼續吃黃豆,繼續跳舞。
很抱歉我被余老師帶進來了,但我繼續研究作戰地圖。
但是槍聲仍然在響。下壹步,我扔下紙團,走出帳篷,走到幾位正在練習射擊的高級將領面前說:陳雲同誌,這是妳的主意嗎?
插科打諢之後,每個人都舉起槍,瞄準目標,向目標開了十槍。這氣勢不是槍神嗎?
結果,士兵報告了目標,“壹個七環,兩個五環,其余的——錯過目標。”
於和偉飾演的林彪轉過頭來。“走,我們開個會。”
壹場戲過後,林彪的形象突然出現了。
這是把歷史人物刻畫成凡人。
具體來說,就是有這樣壹些古怪的小問題,就像身邊的壹個普通人。我會沖動地炫耀投籃,我會像每個觀眾身邊的領導壹樣,在被打後假裝什麽都沒發生。
這是角色的原始邊緣。
但於和偉表演的冷靜在於克制。他總是面無表情,不是因為他沒有想法,而是因為他正在悄悄地蓄勢待發。
回顧過去,於和偉的表現仍然不聲不響,但無論是眼神的細微變化還是位置失誤後的咬牙切齒,都充滿了細節。
唯壹能出賣他的是那雙安靜的眼睛:那句鏗鏘有力的“我不要傷亡,我只要塔山!””噴火的眼神,也讓人們看到了他演技的強大爆發力。
說白了,在《大決戰》中,與《覺醒年代》中的壹段話相比,於和偉在表演上追求簡單的風格。他收起臺詞,以冷硬的風格示人,這是演技“少即是多”的絕佳證明。
因此,盡管於和偉的四集到目前為止只播放了不到五分鐘,但於和偉版的林彪已經開始在觀眾心中留下第壹印象。
是的,邵昕·馬在電影《大決戰》中扮演的林彪已經成為代代相傳的經典。於和偉不必也不能復制邵昕·馬的表演,但他可以創造壹個屬於於和偉的角色。
當表演進入軌道時,如果不表演就是最好的表演。
此外王勁松。
可以說,王勁松遲早會扮演蔣介石的角色。
因為他壹直是壹個氣質溫和的演員,他在《破冰行動》中飾演的反派林耀東也是壹個具有威望感的人物。
此前,他在劉江導演的《光榮與夢想》中首次飾演這壹歷史人物。
而在他的面前,不是壹座山,而是好幾座。還有、馬在不久前的《跨過鴨綠江》、在經典版中的表演、陳、張國立、杜等。,他們都是表演大師。
王勁松如何表現自己的風格?
從外表看,壹旦剃了光頭,留了小胡子,穿了制服,就顯得瘦瘦的,眼睛都藏起來了。它與角色有些接近,但與特殊演員仍有距離。
如何行動?
第壹,成型求神。
壹上來,王勁松就讓這個“州”變得與眾不同。這種狀態就是無底的人物形象。
表面上雲淡風輕,實則多疑冷峻,看似儒雅,實則帶著壹股匪氣。
在任何時候,王勁松的表現都有著極其穩定和他自己的節奏。
換句話說,他壹站在那裏,場地就僵住了,戲就來了。
所以還有第二步:在棉花裏藏壹根針。
這麽說吧,他演的蔣介石歡迎毛主席那場戲,全是戲裏的藏針。
第壹針:手杖。
他壹出場就坐在迎接毛主席壹行的路上,但壹路上都在若有所思。
突然叫住司機:我不去,讓他們代替我去。
不去,是為了顯示所謂領袖的威嚴,但不去,他又心虛,怕被人議論,結果他不停地轉動手杖,猶豫不決。
當毛主席和周總理到達時,他在壓軸出場並帶來了自己的音樂。
握手時,毛主席主動和他握手,沒有伸手。他壹只手拿著它,另壹只手拿著拐杖。妳什麽意思,那是拐杖嗎?是不是更像是蔣介石握不住權杖?
外強中幹的角色,懂了。
第二針:壹罐胡椒粉。
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的程潛代表夫人送了壹罐辣椒到毛主席在餐廳的座位上。
當蔣介石四處遊蕩時,他看到了它。當他問及辣椒的起源時,他的臉有點不高興,說把本地辣椒帶到西式晚宴上不合適。
服務員補了壹下嘴,湖南人都是又熱又不高興。
他有點生氣,看起來對辣椒很反感。最後他用八個字形容:農村的村民很壞,然後他把辣椒扔到了壹邊。
但最終,這鍋辣椒還是出現在了毛主席的飯桌上。
在歡聲笑語間,毛主席邀請:“毛主席想嘗壹嘗嗎?”
看著王勁松此刻的表情,他真的露出了笑容,表面上帶著微笑,但冷冷地回答道:“妳的蜂蜜是砒霜,請自便,毛先生。”
後來,蔣介石說幹杯,毛主席舉起酒杯說:“為中國的持久和平幹杯”,而蔣介石則盯著手中的酒杯…
假和談和真內戰的心理,懂了。
第三根針:禮帽。
蔣介石與毛澤東會談時,蔣介石壹上來就帶有威脅意味:有人說我陷入了困境。
並自稱:我是人民公仆。
毛主席走下山坡,問驢:我會見公仆時,坦坦蕩蕩。
在重慶之行中,毛主席戴了壹頂孫中山當年戴過的盔帽,以示和談的誠意。蔣介石談到這頂帽子,卻把話題引向了中國的道路和未來發展。
毛主席有說有笑,不僅表達了和談的誠意,還引爆了對方反派的休兵。想借題發揮,卻被毛主席封頂了。
在這次表演中,王勁松在講話時幾乎不直視過去,偶爾看著對方的眼睛,也帶著傲慢和自負。每次毛主席談到和平,他的表情都使氣氛突然變冷。
但它只是看起來咄咄逼人,但實際上它壹直在挨打。
壹場戲,雙方的風度和格局,都有了。
不難看出,王勁松壹直在變著面孔扮演蔣介石。
換句話說,它有多個“面孔”,並隨時在懷疑和傲慢之間掙紮。“第二次變臉”的上帝開關已經成為《王勁松》每壹集的必備表演。
但這壹切都只是在水面之上和水面之下,這顯然是“如履薄冰”。歸根結底,蔣介石似乎已經看到了他最終將迎來的結局。他越是害怕失去主動權和控制權,就越是努力假裝鎮定。
角色越冷靜,越不冷靜,但他們處於持續焦慮的狀態。
王勁松的整個表演很安靜,但絲毫沒有動搖表演的分量,因為他的表演已經真正融入了角色。
假動作是他表演的核心。
但他越假,觀眾看他就越荒誕,歷史軌跡就越真實。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劇版《大決戰》開始,我們就面臨著壹個現實的考驗,如何超越前作。
劇中的血腥場面和人物都是真實的歷史。
但如何生動再現以前只存在於教科書中的每壹個人物和歷史事件,讓我們這壹代年輕人更直觀地感受到大決戰的歷史意義,是壹個現實的考驗。
《大決戰》的戲劇版已經積累了240個主要角色,550名特殊演員和30,000名臨時演員!
道具:107門火炮,6輛坦克,1400門火炮,1300套中國軍隊設計的裝備,12000件* *,1800件軍事家具和4300件其他家具。
但要真正拍出那場壯麗而酣暢淋漓的大決戰,關鍵之壹就是性能。
而這位演員的表演也告訴了我們關於主旋律創作的兩點啟示。
第壹,意圖是任何時代持續創作優秀影視劇的必要條件。
除了以上兩位演員之外,《大決戰》中的其他演員也非常出色。這是壹部幾乎沒有弱勢演員的電視劇。
第二,任何創作都不應墨守成規,也不應被經典所束縛。
就像於和偉·王勁松的表演壹樣,經典是第壹位的,但這些角色仍有許多探索的方向。
關鍵是要讓“演員”真正活在故事裏。
對於這部分觀眾來說,我們也應該接受更多的標準,這些標準與經典版本更不同,因為真正的史詩劇創作不應該只有壹個模板,經典歷史人物的演繹也不應該只有壹個版本。
相比於當年經典版本所追求的形象,今年的演員更傾向於以歷史人物為“小”,以小人物為“大”。
當然,做到這壹點並不容易。
但只有當妳表演時,妳才能表演出壹種方式。
應該相信,電影版《大決戰》絕對不會是國產影視劇的巔峰之作。
中國的題材創作應該是無限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