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電視電影產生的原因和歷史進程都是相似的。美國人最早意識到拍攝電視電影應該是在20世紀60年代。歐洲在七八十年代開始拍攝電視電影,而中國在90年代末進入這個項目。各國電視電影的發展有以下特點:
第壹,電視電影的出現來自電視臺對電影節項目的大量需求。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60年代,當美國電視網在電視上看到新電影時,它仍然對觀眾有很大的吸引力。高收視率帶來的高利潤刺激他們在黃金時段推出影院節目,造成了對電影的大量需求。但是新電影的收購價太高,電影的長度也不對等,在電視上播放很麻煩,這促使電視網產生了專門為電視拍攝電影的想法。從65438年到0964年,環球影城為NBC制作了第壹部電視電影《看他們是怎麽跑的》。此後,美國電視網壹直在為自己拍攝電視電影並在黃金時段播出,並保持著非常高的收視率。目前,美國每年生產的電視電影超過400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歐洲拍電視電影的流程和美國基本相同,法國4臺的負責人也承認他們效仿了美國。但法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電影,對電視臺播放法國電影的比例有嚴格規定,所以法國電視臺為自己拍攝電視電影更為重要。總之,歐美國家通過拍攝電視電影,讓影視行業的人認識到,電影的未來必須建立在加大與電視行業合作的基礎上,因為兩者是相互需要和支持的。
第二,電視電影小,但更有活力。相比好萊塢千萬、上億美元的大型院線電影,電視電影的投資只有654.38+0萬到500萬美元,所以他們盡量避免宏大的場面和高科技的三維動畫,更註重電視電影內容和文化品位的挖掘。例如,更重要的歷史、社會和政治事件反映在電視電影中,以引起人們的思考;用真實的方法記錄壹些主要罪犯的犯罪過程,為民眾發布真實的照片,幫助警方破案。大衛·羅斯是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頻道的第壹任導演,上任第壹年就拍攝了20部電視電影,耗資960萬美元。雖然投資不大,但專家表示,英國上世紀80年代制作的電視電影在壹定程度上展現了英國新電影的氣息。
第三,大導演加盟電視電影制作。在歐洲,許多偉大的導演為電視臺制作了許多電視電影。比如波蘭著名導演Khiesz Lovsky就曾經說過,他對待電影觀眾和電視觀眾是壹樣的認真。他的十誡是壹部電視電影。在波蘭電視臺播出時,第壹集的收視率是52%,最後壹集達到了64%。英國著名導演斯蒂芬·弗裏斯拍攝了26部電視電影,遠遠超過了他的院線電影。他的《我美麗的洗衣店》為英國電影贏得了榮譽,這是壹部電視電影。他說,之所以選擇把《我美麗的洗衣店》拍成電視電影,是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能看到和討論他的作品。許多著名的美國導演都是從制作電視電影開始的。比如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第壹部作品就是電視電影《決鬥》。
第四,收視率高,效益好。電視電影壹直是各國電視臺喜愛的節目,所以美國很多電視臺都在黃金時段播放電視電影,從而保持了極高的收視率。這不僅給電視臺帶來了很高的經濟利潤,也給電影行業帶來了很多好處。
電視電影在中國無壹例外地經歷了類似的過程。電影頻道開播第三年,幾乎播放了建國以來近3000部國產電影(因各種原因不能播出的除外)。雖然電影頻道的收視率壹直在央視八個頻道中排名第二,但顯然國產電影不夠玩。這裏的原因是電影頻道每年播出大量的電影節目,國家對國產電影的比例有嚴格的規定(3:1)。如果每年不出300-400部新電影,就不能滿足電視觀眾的娛樂需求。為了解決片源危機,1998年初就提出了拍攝電視電影彌補片源不足的想法,並在下半年開始實施。我們的第壹部電視電影《平安過年》在1999春節期間播出。1999電影頻道低成本投入拍攝了近100部電視電影。雖然這些電視電影仍然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它們確實為電影頻道的節目增添了新鮮血液。
從電視電影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這是壹個電視與電影互動的過程,即電視電影是在電影與電視相互需要、相互支撐、相互延伸、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電影行業應該從略顯被動的狀態變得更加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