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這本名著的結尾發生了什麽...

這本名著的結尾發生了什麽...

《水滸傳》最後壹章,惠宗下令讓喝了毒酒而死的宋江忠義,在梁山伯建廟。在正殿中,宋公明、天罡等36位成員站立著,兩廊中有72位將軍。

之後宋江出場無數,祈雨、水滸、滁州郭爾窪,百姓無時無刻不在享受祭祀...

代表作《水滸傳》之所以精彩,是因為通篇都是反諷。表面上說是英雄聚義,實際上只是壹個殺人盜貨的團夥。

拉攏是宋江壹夥的必然出路。此後,遼國被征服,天狐和王慶被打敗,這壹陰謀變成了壹場戰鬥和殺戮的流水賬。為什麽?就因為壹百個單八將軍都成了朝廷的行屍走肉。

甚至在書的結尾,也是諷刺的。

隨著靖康之變和北宋的滅亡,整個山東成了壹個腥風血雨的地方,滁州成了南宋和金朝的必爭之地。

好天氣,無盡的犧牲?都是空話。宋江的“精神回應”,從何說起?

在《儒林外史》的最後,明神宗命令耶律大石寫道,“家訪已故的儒生,考其所行,先給他們開壹個士人的名單,給他們壹個不好的稱號。”俞懿德、莊尚誌、杜毅等人被做成“僻靜榜”,分前三名,牛普郎、佟大為這樣的小人物都在等著。

與第壹次相比,結尾有壹句話,“最近壹個學者王冕叫他王沈駿,真是可笑。王冕做過壹天官嗎?所以做個懺悔吧。”

這個追贈的《友邦》不就是壹出很棒的鬧劇嗎?

再看看時間。萬歷四十四年七月,這壹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呼汗,統壹女真,建立後金王朝。

在吳的筆下,明朝禮部祝願“魏爾大臣榮登千秋”當時距離清兵入關,景山公園自縊,還不到三十年。

說起echo,《悲慘世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冉阿讓臨死前說:

我把這些燭臺放在壁爐上。燭臺是銀的,但在我看來是金的,鉆石的,插在上面的蠟燭可以變成魔法蠟燭。不知道送我這對燭臺的人在天堂對我滿意嗎?但我已經盡力了。

冉阿讓從比恩維努主教家裏偷了銀器,被警察抓住送到門口,但主教替他掩蓋了這件事,給了他兩個銀燭臺。

“現在,妳不是站在邪惡的壹邊,而是站在善良的壹邊。”

主教的仁慈並沒有在第壹時間喚醒他,但當冉阿讓搶走了10歲的孩子熱爾韋的40個蘇銀幣時,改造就完成了。

“他東張西望地望著地平線,身體卻在顫抖,像壹只受驚的野獸,在尋找安全的地方躲藏。”

沒有人有資格偷壹小塊面包就被判入獄。冉阿讓前後做了十九年苦役犯,拋棄了仇恨。正是在壹個難以復制的情境中,他才意識到善惡的寬廣刺痛了尚未泯滅的人性。

同情和恥辱在冉阿讓身上依然存在,這個人物值得敬佩。

正因為如此,他白手起家,樂善好施,救人於危難;經過激烈的自我鬥爭,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來之不易的市長職位,去了阿拉斯,在那裏他接受了自己是壹個苦役犯冉阿讓,又使商馬第恢復了清白。為了實現對芳汀的承諾,他成功越獄,救了珂賽特,給了這個養女壹份博大無私的父愛。最終,他無法面對自己的過去,拒絕與馬呂斯和珂賽特生活在壹起。他身患絕癥,去世了...

冉阿讓沒有缺點,幾乎是完美的,但他的生活是悲慘的。

但是雨果並沒有用他的生命來指責他什麽,正如書的結尾所寫的:

“他終於在這裏安息了,盡管命運多舛,困難重重。他過著不光彩的生活,最後,他失去了他的天使,他抑郁而死,但他沒有仇恨。然而,事情自然發生了。這是壹條不可阻擋的河流,這是不可逆轉的壹天。”

上海譯文廠翻譯的1958版《悲慘世界》最後的旁白是:

“他安息了。冉阿讓死得很開心,因為他真的活過。他把他的精力、他的愛和美德奉獻給壹個人,把這個人從悲慘的處境中解救出來。當這個人進入幸福時,他就離開了,就像白晝消失,黑夜來臨壹樣。”

原著的結局顯然更好,但電影也切中了作者的心。

畢克先生的配音深深打動了我。大師的演繹是傑出的二度創作!

追求精神生活的人,總會有“頓悟”的時刻。

在《戰爭與和平》中,安德烈公爵孤傲勇敢,追求榮譽,卻在奧斯特裏茨戰場上重傷倒地。仰望著高高的、寧靜的、莊嚴肅穆的天空,他突然意識到“壹切都是空的,壹切都是欺騙”,他的妻子麗莎難產而死。他意識到了自己以前的虛榮心,所以他厭倦了這個世界,不快樂...

他去梁贊省和羅斯托夫伯爵住在壹起。晚上,他無意中聽到娜塔莎在樓上對著春天的月亮大叫。女孩的活力幾乎展開翅膀飛走了,瞬間喚醒了他對生活和愛情的渴望。

不,突然的轉變並不是缺乏邏輯,因為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意義,會在不同的“錯誤方式”上越走越遠。特別是,很難發現世界上有那麽多的人有那麽多不同的道路通向那麽多不同的結局...

托爾斯泰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能夠並且善於揭示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等人在“錯誤的道路”上突然轉向背後的必然性。

他們所追求的,其實是安德烈公爵第二次受重傷後所體驗到的“壹種超越物質力量,不受外界物質影響的幸福,壹種純粹的精神幸福,愛的幸福”。

但由於陀翁自己的信仰,這種“幸福”被歸結為“人人都能理解,唯有神能理解,能制造。”

所以他想讓安德烈公爵“拒絕”並“脫離”娜塔莎,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麽殘忍。

讓娜塔莎計劃與阿納托利私奔,被欺騙,沈浸在痛苦中,目睹安德烈公爵的死亡,認為自己的生命已經結束,最終在皮埃爾寬容而又令人敬畏的追求下重獲新生。

這壹切都不是為了劇情的需要。托爾斯泰很少關註情節的跌宕起伏和驚喜。

於是,《戰爭與和平》的敘事結局實際上是混在了索倫純論歷史的結尾部分,第壹部分的第五至第十六節。

娜塔莎嫁給皮埃爾,瑪麗亞·博爾孔斯卡婭公爵小姐嫁給尼古拉·羅斯托夫,成為伯爵夫人。俄法戰爭結束,拿破侖流亡,新組建的兩大家族就像戰後的俄羅斯壹樣回歸和平。

娜塔莎成了壹個完全以家庭、女兒和丈夫為中心的家庭主婦。

皮埃爾依然善良、天真、沖動,他付諸行動的最新理想是建立壹個道德聯盟,讓善良的人們攜起手來,積極行善。

還清所有債務後,羅斯托夫搖身壹變成為政治上保守的地主,完全癡迷於田莊的管理,被農奴視為“好主人”。

瑪麗亞仍然是壹個保留著基督徒高貴情懷的女人,但她的身份已經變成了妻子和母親。

這個結局實際上融合了托爾斯泰對歷史和人生的看法,也融合了結尾部分純粹理性的討論和批判。

壹個人可以專註於壹件事,不管這件事有多瑣碎。而且,即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只要妳專心去做,自然會無限擴大。

這是描述娜塔莎轉變的壹句話,背後是陀翁當時的人生觀:

壹個人在精神意義上越簡單,就越能更正確地滿足生命力的需要。

其實也是他當時的歷史觀,就是反對英雄史觀。

在《戰爭與和平》中,托爾斯泰不止壹次表明,拿破侖、庫圖佐夫等偉大將領的個人意誌和決策對戰爭的影響其實是有限的。他把歷史比作“海洋”,認為即使亞歷山大壹世和拿破侖是“天才”,也不得不屈服於“偶然”或“海洋”的不可預測的趨勢。

就歷史而言,人的意誌有幾條運動路線,壹端隱藏在未知的世界裏,但另壹端,壹種當下的人的自由意誌在空間、時間和因果關系中運動。

這個活動的範圍在我們眼前越廣,這個活動的規律就越明顯。發現和解釋這些規律是歷史的任務。

歷史科學不可能用它現在對待它所研究的對象的觀點來闡明歷史科學的規律,也不可能按照它現在所遵循的方式在人的自由意誌中尋找現象的原因,因為無論我們如何降低它在人的自由意誌中的作用,只要我們把它看作壹種不遵守規律的力量,規律就不可能存在。

只有當這種自由意誌被無限縮小,也就是說,被視為壹個無限小的量時,才能確定原因是完全不可理解的,於是歷史不再尋求原因,而是把尋求規律作為自己的任務。

這段對歷史的思考和他對人生的思考非常吻合。

在小說情節的最後,安德烈公爵的兒子尼古拉夢見他和皮埃爾率領大軍前進,但被羅斯托夫阻止了。當他回頭時,皮埃爾變成了他死去的父親...

夢想只是自由意誌。

尼古拉的夢是皮埃爾和羅斯托夫的學習之爭在他潛意識中的投影,在夢裏變成了對抗。

小尼古拉醒來後,暗暗決定,“爸爸!父親!是的,我必須做壹些連他都滿意的事情……”

新壹輪的生活和歷史又將開始。千千的《萬年迷途》呈現給他的孩子們。他該如何選擇,何時該轉身?

相比之前洋洋灑灑的文章,敘事結尾自然是“無力”的,但放入托爾斯泰深邃的思考中,卻又仿佛相得益彰。

如果按照我膚淺的理解,《戰爭與和平》中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是玄妙的,那麽蘭陵小孝生則完全運用了佛教的因果輪回,在《金瓶梅》的結尾為壹堆人物指明了歸宿。

在我看來,西門慶死後,《金瓶梅》變得更好了。吳月娘、孟玉樓、潘金蓮、陳京基、春梅、孫雪娥、賴旺兒、韓愛傑等。,詳細描寫了世界的變遷,人生的跌宕起伏,顯示了作者的筆力。

最後,靖康成了山東暴動,吳月娘帶走了吳三九、小剛、小雨、謝安等。呆在雲裏。在路上,他遇到了普京禪師,要求月娘履行之前的承諾,讓小剛出家。

在永福寺,夜幕降臨後,小雨偷偷看見禪師渡鬼,驚恐地發現西門慶、潘金蓮、武大郎、、華子胥、宋慧蓮、龐、孫雪娥、西門姐姐等的鬼魂。壹個接壹個地被支付,每個人都去了來世。

《金瓶梅》展示了從朝廷到社會、家庭自上而下的矛盾,揭露了世俗背後的黑暗、平庸和醜惡。它指向明朝中後期的歷史時期,基本上在嘉靖、隆慶和萬歷之間。

善惡有報,因果循環只是作者所倡導的主題之壹。其實是弱了,減少了諷刺。

按照我的偏見,如果把劇情克制在陳京基被張勝殺死的地方,春梅、孫雪娥等人的命運就會略加交代,吳月娘和孟玉樓的結局會更有力量。

《牛虻》的最後壹章令人驚嘆。甚至可以說伏尼契的前三章二十五章都是為了最後的結局。

蒙彼利尼和亞瑟的父子關系已經暗示很久了。

亞瑟變成了牛虻,變成了革命者。作者從不同側面精心塑造了他,讓他被捕,用了近四分之壹的篇幅讓已經成為紅衣主教的蒙彼利尼與他對質。他在信仰與血肉的沖突中被打壓和折磨,最終同意將自己的兒子槍斃到軍事法庭。

在父子最後壹次對話中,牛虻說:“妳的上帝餓了,我得餵他。”

於是,在主持聖餐日的彌撒儀式時,再也無法承受喪子之痛的蒙彼利尼抓起聖碗,將象征耶穌遺體的聖餅摔在地上!

隨後,他去世了,教會發布的訃告是“親愛的紅衣主教,洛倫佐·蒙彼利尼勛爵,因心臟動脈瘤破裂在拉韋納突然去世。”

馬提尼最後對珍瑪說:“夫人,我們還能做什麽?動脈瘤是壹個非常合適的醫學術語。”

壹個痛苦的結局,壹個殘酷的寫法。

《基督山伯爵》的流利,讓我佩服大仲馬,感謝譯者周克希先生。

但在我看來,瓦倫蒂娜沒有死,是失敗。大仲馬只是隱瞞了這條線索讓讀者繼續讀下去,並不斷暗示她還活著。但是,他寫給莫雷爾和瓦倫蒂娜的信深深打動了我。

“直到上帝應許為人類揭示未來的那壹天,人類所有的智慧都蘊含在這五個字裏:等待與希望!”

讀《呼嘯山莊》到最後幾章,希斯克利夫的死是完全可以預見的。我想,如果書的結尾是小凱瑟琳和哈頓都死了,而希斯克利夫卻沒死,是不是更讓人震驚?